安德华德发现,对学习字表以前有过大量练习的人,24小时后,所学会的字表只记住25%,而以前没有这种练习的人,能记住同一字表的70%。
斯拉墨卡(N.J.Slamecka )作了关于学习联贯意义散文时前摄抑制作用的研究。被试是36名大学生,材料是四个相当难的句子,每句都由20个字组成,而且内容很相似。实验表明,前摄抑制随先前学习数量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果如表6—7和表6—8。
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称倒摄抑制。
1900年德国学者穆勒和皮尔札克(Mller & Pilzecker)首先发现倒摄抑制,他们观察到被试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之后,经过6 分钟休息,可以回忆起56%的音节,如在间隔时间内从事其它活动,只能回忆起26%。
表6—7 先前学习次数的前摄抑制作用
先前学习次数 前摄抑制的百分数
123 818.128.6
表6—8 不同保持时间的前摄抑制作用
保持的时间 前摄抑制的百分数
15分30分60分 13.518.920.6
根据倒摄抑制的学说,在一段不活动的时间内很少有遗忘,在睡眠时也只有很少的遗忘。詹金斯和达伦巴赫(J.G. Jenkins &K.M.Dallenbach )要两个被试先识记一组10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能够完满地背诵一次的程度,以后再测他们能保持的项目,学习和测验的时间用于日常活动或睡眠时进行,在不同时间间隔之后能回忆的平均百分数如图6一13。
实验表明: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
如前后学习的材料完全相同时,后学习即是复习,不产生倒摄抑制;在学习材料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逐步变化时,倒摄抑制开始逐渐增加;当材料的相似性到了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以后抑制又逐渐减低;到了先后识记的材料完全不同时,抑制效果又最小了。
在学习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时,如果后来学习的材料在难度上不同,倒摄抑制的作用也就不同。斯米尔诺夫(A.A.CMNPHOB)实验,当被试熟记词之后去解答困难的算术题时,结果使后来对词的再现率降低16%,而去进行较为容易的口算任务时,对同样一些词的再现只降低4%。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的、但又彼此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如学习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一般总是首尾容易记住,不易遗忘;中间部分识记较难,也容易遗忘。这是因为开始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
四、复习
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巩固复习,为了和遗忘作斗争,要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地安排复习时间。
(一)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一般是先快后慢地进行,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
斯必叟(Spitzer)给两组被试学习一段文选,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而乙组不给予复习。结果表明,无论复习后一天或一周,甲组的保持量均较乙组为高: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如图6一14。
有关自然、地理、历史和文学等学科的记忆研究也证实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主试在学生记住课文后,曾对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复习性提问,结果如表6一9。
较多的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外语学习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复习。如在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较好。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在时间上的正确分配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识记的效果好。例如,要被试识记50个数字,重复1~4次,记住的数字不多;如果重复超过4次,记住的数字就急剧上升;重复7次后,差不多全记住了。但也要适当分散。沙尔达科夫(M.H.IIIapдakoB)作过实验:五年级甲班和乙班成绩大体相同,学习自然时,一学期内甲班在讲完全部教材后,集中复习五节课,乙班则分四次进行复习,也用五节课。在其它条件(教材、教师和方法等)相同的情况下,两班学生评分结果见表6一10。
表6—10 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的效果对比
复 习 成 绩
方 式 劣 及格 良 优
集中复习(五甲)分散复习(五乙) 6.4%— 47.4%31.6% 36.6%36.8% 9.6%31.6%
道尔和海尔加特(Dore & Hilgard)实验:第一组练习1分钟,休息1分钟;第二组练习2分钟,休息3分钟;第三组练习1分钟,休息11分钟;第四组练习3分钟,休息1分钟。等到各组练习总次数相等时,比较各组成绩,结果见表6一11。
表6—11 四种分散复习的比较
组别 练习时间(分) 休息时间(分) 名次
一二三四 1213 13111 3214
复习时,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发生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都不利于教材的巩固。时间分配要适中,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取决于许多条件:根据识记与保持的一般关系来说,最初识记时,各次识记分布应该密一些,因为教材的初步识记所能保持的时间是较短的;以后各次的间隔可以逐渐延长。机械识记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练习优越性比较明显,而学习复杂的、需要思考的材料,每次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材料愈容易,兴趣愈浓,动机愈强,应该比较集中一些学习。相反,材料难,缺乏兴趣,以及容易疲劳的情况下,则以分散为宜。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应该短些。
(三)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在复习时,不要单纯地一遍一遍地阅读,这样效果不好。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乌申斯基把复习分为消极复习和积极复习,他坚定地认为后者比前者优越。他说:“这种积极的复习要比消极的复习有效得多,聪明的儿童会本能地觉得它比第一种好;他们读完课文,就把书本合上,力求凭记忆把课文说一遍。”
盖兹(A.I.Gates)实验:要求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章,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回忆。诵读和回忆的时间分配不同,记忆的成绩就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见表6一12。
表6—12 诵读时试图回忆的效果
16个无意义音节 5段传记文回忆
时间分配 回忆百分数 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1/5用于试图回忆2/5用于试图回忆3/5用于试图回忆4/5用于试图回忆 3550545774 1526283748 3537414242 1619252626
盖兹认为,最好的比例是20%阅读,80%背诵。
伊凡诺娃的实验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见表6—13)。
表6—13 单纯重复与结合试图回忆的
识记方式的成效对比
识 记 回忆的意义单位数量(百分数)
方 式 1小时后 24小时后 10天后
单纯重复学习四次两次学习两次回忆 52.575.5 3072.5 2557.5
试图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过程,要求大脑更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四)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如果应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就会使学生感到新颖,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简单地、多次地让学生重复某一概念是不好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掌握和运用概念,让学生每次部在新的联系中重现这些概念,这样就能在识记的材料中建立多种联系,并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能牢固地保持这些概念。
研究表明:如果各个成分互不联系或联系很少,尽管搞大量复习,材料还是容易遗忘的。赞科夫(JI.B.3aHKoB)对几百个学生做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的实验班二年级学生超过了采用单调复习方法的普通班三年级学生。
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也是提高识记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人让三组学生用三种方式识记10张画片,结果见表6—14。
表6—14 三种识记方式的效果对比
组别 识记方式 识记效果(百分数)
123 视觉识记听觉识记视听结合识记 706086.3
一般地说,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记住的,l0%以上的信息通过听觉记住的。因此,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首先要把视觉和听觉动员起来。视听结合,出现形象,能提高记忆的效果。研究表明,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
巴拉诺夫指出:鲜明形象是材料,特别是困难材料回忆的支柱。在应用图片时,外语词汇能识记92%,在翻译性解释情况下,同样的词汇只能识记76%。
(五)活动有助于记忆
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地提高。
陈千科(П.И.3NHqeHKo)实验:要求三年级学生解答5道现成的和5道自编的算术题。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要求学生回忆这些习题中的句子,结果被试对自编的习题里的数字比现成习题里的数字多记住两倍。
查包洛赛兹和西拉延科的实验:把学生分成两组,叫一组学生用一个装好的圆规画画,用后把圆规拆散,交给另一组学生,让他们把它装配起来。这些工作完成后,出其不意地叫两组学生尽量准确地画出他们刚才用过的圆规。结果,使用装好的圆规的一组学生把圆规画得不准确,漏画了许多重要零件,如图6—15。而使用由零件装配成圆规的第二组学生,却把圆规画得比较正确,如图6一16。
陈千科和康采娃娅给被试15张图片,图片上除画着物体外,在角上明显地写着两位数。在一个实验中,要被试把画在图片上的物体分类,在另一个实验中,要被试依照图片上的数字递增的顺序把图片排列起来。回忆的结果如图6一17。
从图上可以看到,图画分类组中成年人平均识记13.2张图片,0.7个数字;在数序组合组中成年人平均识记10.2个数字,1.3张图画。中学生和小学生有类似的情况。
思考题
1.什么是记忆?它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2.叙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和联系。
3.记忆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4.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分析提高记忆效率的几个因素。
5.遗忘的特点和原因是什么?
6.怎样有效地组织复习?
(叶奕乾)
第七章 想象
第一节 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如果我们懂得这诗句,并具有有关的表象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图景(蓝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拂着茂密的牧草,不时显露出草原深处的牛羊)。又如,青年学生生长在新中国,教师可以通过忆苦教育使他们头脑中浮现旧中国劳动人民所过的悲惨生活,也可以通过理想教育使他们展望祖国美好的前景。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亿表象不同。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的新形象。它可以是没有直接感知过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还不存在或根本不可能存在事物的形象。
意识有两种超前系统: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和组织起来的概念系统,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因而乍看起来似乎是“超现实”的。但是,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人不可能在想象中无中生有。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想象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