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自古以来,教帅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外乎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前者是使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学,根本谈不到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后者则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生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如“发现法”、“研究法”、“解决问题法”等。例如,有的物理教师讲“阿基米德定律”时,上课一开始就问学生:“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说:“因为铁重。”教师接着问:“那么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都放在水里,为什么铁块沉下去了,木块却浮上来了呢?”“钢铁的巨轮很重,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一问,学生对“因为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由于教师在讲这个定律以前,先把疑点这么一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们就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分析和综合,加上教师的演示实验,很快便会发现:物体在液体里都会受到一个向上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这样一来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又要下功夫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不应单纯地要求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科学的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运用原理进行推理来解决课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科知识,而且也能使他们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与方法,逐渐形成集中思维的能力。
流畅性(指分散的量)、变通性(指分散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指分散的新奇成分)是分散思维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溶,因此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就应加强这“三个维度”的训练。比如,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训练大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在进行急骤联想训练时,要学生象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据他们的经验,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应当拟出具有多种适当答案的题目,旨在获取各种各样不同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只要一个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在所给予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3.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去发展直觉思维。如何帮助学生去发展直觉思维?许多研究者建议:(1)直觉思维不仅必须以社会和个人的无数次实践为基础,而且直觉思维能力本身也是实践的产物。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多让学生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学生简缩思维的过程和依据某些线索迅速作出直觉的判断。(2)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有关知识及其结构为根据的,我们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教育学生认真掌握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体系,这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根本。(3)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培养他们良好的直觉“习惯”。当然继猜想之后,要尽量引导学生作出证明。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或不完全时,教师只能加以引导,但绝对不能以讽刺、挖苦等手法来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4)自信心、勇气和冲劲是学生有效地直觉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的必要条件。(5)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起直接影响的乃是教师运用直觉思维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能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结论的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
4.培养创造人格
在研究创造性时,学者们普遍地发现,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比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都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同时,各种研究还显示,凡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儿童与成人,在其早年的家庭经验中,都具有充分的独立与自由,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而那些屈服在父母成势底下的儿童,很各易接受权威性的主张,行为循规蹈矩,避免越轨,避免尝试新的经验,更不会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创造人格的培养必须在生活早期就引起注意。
最后还必须指出的是,良好的创造个性是多组相互对立品质的和谐统一,在培养独立性、强烈的兴奋性、高度的冲动性和幻想性时,还必须同时培养顺从性、情绪的稳定性、自制性和面对现实等特征。
思考题
1.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它与感知觉和表象的区别及联系怎样?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怎样?
3.举一实例说明掌握概念的过程,并说明掌握概念要注意哪些条件?
4.试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培养。
5.试说明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
(周步成)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大家知道,人是具有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当他采取肯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当他采取否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憎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愤怒、恐惧、羞耻和悔恨等内心体验。无论是对客观事物有肯定的态度或者否定的态度,我们部能够直接体验得到。因此,情绪和情感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把它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把原始的情绪看作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把情感看作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所谓需要是指人的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可以分为生理的(对于食物、水、空气、温暖、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和社会性的(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上的)需要两大类。当然也可分为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
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当生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则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喜悦);当饥饿、渴、疼痛时,则有明显的消极的情绪体验(愤怒、悲哀、恐惧)。
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如,人们见到黑暗、猛兽足以引起惧怕。当一个人看见危险而逃跑时,如有人阻拦他的去路,他必发怒、动武;无路可逃则悲哀;如能逃脱危险则快乐。这都是不学而会的。
所谓快乐,通常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愤怒往往是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到,并一再受到妨碍情况下产生的;特别是在所遇到的挫折是不合理的,或被人恶意地造成时,最容易产生愤怒。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的情绪;引起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的情景或事物的能力。悲哀是与所热爱的事物失去以及所盼望的东西消失有关的体验。悲哀所带来的紧张的释放,就会产生哭泣。无论是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又都有强度上的不同。譬如,愉快和狂喜之间的区别,愤怒和狂怒之间的区别就属于强度上的区别。
情绪也往往与低级的心理过程(感觉、知觉)相联系。因此,它是个体意识发展的最初因素。例如,杂乱的环境使人不愉快,整洁美观的环境使人好感;被人打骂时会很不高兴,被人爱抚地拍拍肩膀时却很愉快。一般他说,声音的感受较之光线的感受,与情绪反应的联系更为紧密、更为直接,它更能激起情绪的共鸣。正因为这样,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性情也就比视觉艺术更有力、更有效。
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即使是人的最简单的情绪,也与动物的情绪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的生理需要受制约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曾经写道:“……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务的。”①人不会贪婪地喝、吃、穿,他总要考虑适当的方式和现有的可能,在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时间和地点才享用食物。在饮食方面还要求有营养,有色、香、味,并讲文明行为。所以,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带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带有阶级性。譬如,当前使人引以自豪的是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出力,能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牺牲自己的一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对劳动有一种光荣感,这是在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所没有的。
人们的社会性需要是多次客观影响的结果,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比如,幼儿需要玩具、图画书;儿童期需要结伴游戏、学习;青年需要成家立业,重理想;成年人重事业。需要不同,情感也有区别。
由于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同一事物可能以其不同的方面与人的需要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此,人的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至引起相反的情感体验;或者在同一时间内,人可能处于交织着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之中。如,失散多年的父子相逢时,既喜悦,又悲伤;当听到亲人壮烈牺牲的消息时,既有为烈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的荣誉感,又有丧失亲人的悲伤感。“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说明了人具有“在满意中有不满意,不快中有快感”
的矛盾的情感。
产生情绪和情感的触发原因乃是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主观需要。任何情绪和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的,都有其客观原因。人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例如,愉快感可能是由爱抚或亲吻所引起,也可能由来自身体的运动器官的感受(如有节奏的舞蹈、体操运动和唱歌)或者由外界事物的结构、颜色和形象、声音、味道、气味等所引起。恨可能是由于别人突然弄脏了你的衣服,或者是自己犯了某种错误所引起。没有客观现实,便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是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在不同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对象和现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因而会产生这种或那种情绪体验。如,在一般情况下,为了止渴喝下一怀水就能带来愉快;如果他不感到口渴,而强迫他喝水,那末只能感到气愤和不愉快。但在特殊情况下,那怕口再渴,也要把这口水让给比他更需要的同志去喝而感受到内心的愉快。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