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医学早就提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理论,这是心身统一的观点,与近代西方所谓“心身医学”很有符合之处。
三、心理卫生运动的由来和发展
心理卫生真正得到重视,并为人们作为社会问题来考虑,那是本世纪初的事。有一个美国人叫比尔斯(Clifford Beers,1876—1943),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即1900年,因得了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三年非人的生活,对虐待精神病人的做法感到深恶痛绝。出院后便立志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精神病患者,就写了一本举世闻名的书——《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于1908年3月出版。在这本书中,他一方面以自己住在精神病院三年的亲身经验,揭露了精神病院对病人的种种不合理待遇和病人所受的痛苦;另一方面提倡了心理卫生的必要性。他提出:对待精神病者也要象对待正常人一样;改善精神病院的设施和设备;防止人们患上精神病。这本书公开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反响,纷纷要求改变这种不合理、不人道的状况。他在此书中所提倡的心理卫生的倡议,也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William james),美国精神病学权威、纽约州立精神病院院长阿道夫·梅耶(Adolf Meyer,1866—195O)的积极支持和赞助。詹姆士为此书写了序言,梅耶建议他使用心理卫生这一名称作为他所发起的运动。
1908年5月6日,在社会各方人士的赞助和支持下,在比尔斯的家乡,比尔斯和志同道合者相聚在一起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即“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个协会的宗旨,如同创会仪式上的文件所记录:“为了维护精神健康,防止精神错乱,普及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预防精神上的各种疾病,改善患者的治疗条件,取得整个社会的理解。”这个协会很快得到全国的响应,使心理卫生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次年(1909年)在纽约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年出版了“心理卫生季刊”。1921—1923年,在底特律和芝加哥进行了美国心理卫生中心的试点,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后各州也相继成立了州的“心理卫生协会”。1946年,美国成立了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并筹集资金,计划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和精神病护理等精神卫生的四大主要方面培训人才。
《一颗自我发现的心》一书到今天为止已经发行了40版,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译本。该书全文已由我国心理学家胡寄南教授等人译成中文,即将出版。在美国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心理卫生运动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运动。1919年,加拿大渥太华成立了心理卫生协会,1923年法国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创会仪式上有卫生大臣参加。其后,英国、比利时、巴西、匈牙利,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也相继掀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心理卫生组织。在亚洲,日本于1902年由中国血统的吴秀山博士提倡成立了“精神病者救治会”,1926年创立了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发行了机关刊物《脑》,1929年举行了心理卫生展览会。
1930年5月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有53个国家的3042位代表参加。当时的中国也派出了5名代表。就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并以“保持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研究、治疗和防止心理疾患和心理缺陷”等为宗旨。1937年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法国的巴黎召开。由于第二次世界人战,使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推迟到1946年才在英国伦敦召开。1948年联合国又成立了心理卫生世界联盟,使心理卫生工作的任务与范围不断地扩大。
在我国,由于受到国际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于1936年4月在南京召开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及其他知名人士等100多人参加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实际上未能开展工作。1985年9月在山东泰安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这标志着我国心理卫生工作正在积极地开展起来。
第二节 心理疾病的三级预
心理卫生工作既包括心理疾病的发现、治疗和处理,也包括如何预防心理疾病和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生,以及如何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近二、三十年来,从事预防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特别强调预防在心理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预防措施”这个概括的定义,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克服种种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变态的发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
一级预防的特点是范围大,涉及面广。从对象上说,一级预防服务的对象是正常的、健康的人。从内容上说,凡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称之为一级预防。从组织人员上说,它涉及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一切领域。上至党和国家的首脑,下至每一个平民百姓都是一级预防工作中的一员。这就是说,一级预防人人有责。
心理卫生工作者在一级预防中将起重要作用,他们应在组织一级预防的问题和寻求其答案方面提供各种意见。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有影响的宣传媒介来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如通过出版刊物、书籍或利用讲演、集会的机会,向广大群众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引起社会对心理卫生的注意和重视。其中包括纠正对精神病的各种错误观点。
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精神卫生工作。这方面的工作若做得完善,若干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可以降低,甚至可以完全根绝,国民健康的情况也将随之增进。但由于我们对复杂的心理障碍的原因了解得很少,因此要制订出一级预防的步骤和措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是在精神卫生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一级预防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实际工作也尚未真正开始。早期预防计划方面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的理论基础没有很好奠定,对于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积极的精神健康状态这问题,精神卫生专家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和实际的东西可以公诸于众;另一是早期预防需要经费、时间和人员。这些问题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但一级预防是精神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通过地区精神卫生中心,儿童精神卫生中心,各级各类学校的精神卫生咨询中心等精神卫生机构,对初发问题或不严重的个案在机能障碍发作时提供辅导、咨询、做出诊断并迅速给予治疗。例如,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最初几天内的预示性征候,我们若能及时发现并迅速给予治疗,那么或许能够避免疾病的全面发作。其二是在一个人的机能障碍发展成慢性之前有所发觉,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治疗。由此可见,二级预防是以轻度的心理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人为对象的。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使轻度心理异常不至于出现急性发作或转变成慢性,减少心理障碍造成的损害和副作用,降低发病率以及已经发现的病例的蔓延。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象公共卫生专家那样使用普查的方法,定期对某地区的人口进行心理状态和行为方面的检查,并针对病状迅速提供评价和准确地作出诊断,以及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
三、三级预防
从事三级预防的工作单位是各级各类精神病防治医院、精神病防治所以及普通医院的精神科。
三级预防的主要对象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手段,一方面改善已患症状,努力阻止这些症状的扩大和增加新的不健康心态、新的不适应行为的出现,缩短病人的病程,减小机能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供给他们有效生活的多种机会;另一方面也努力阻止原有的适应行为、健康心态的减弱。对于精神病的治疗,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措施上都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摈弃了过去那种与世隔绝的措施,强调精神病人不应脱离社会,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社会中去生活,在社会中去接受治疗。如今的精神病院环境布置得如同风景优美的花园,有设备完善的文娱、体育、学习和工作场所等自我体系的社会生活。在一些发达的国家,除了在综合医院设有精神病房外,还在医院或地段设立: 1.精神病日间医院。病人白天在医院治疗和活动,晚上回家与家人一起生活。2.精神病夜间医院。与前者相反,病人白天在社会上进行各种活动,晚上到医院进行各种治疗和睡眠休息。
3.保护工场。让无需药物治疗的病人在试验性工场进行生产劳动,并可获得适当报酬。 4.中途康复站,又称临时中间站。位于居民区,平均20~40名病人。病人是社会的一员,边工作,边接受治疗。
5.“家庭”照顾。是由受过专业训练,并有一定的才智和热情的人充当“家长”,与病人组成临时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病人不仅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而且活动也比较自由,并能发挥自我服务的能动性。“家庭”照顾,过去只是作为康复病人的临时搭伙,如今急性病人(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狂、自杀者及其他严重的心理异常的病人)也可安置。
第三节 挫折和心理卫生
挫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对人的行为影响甚大。因此,了解和研究它,对于维护和增进个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一、挫折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达到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挫折产生的原因甚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由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客观方面,有受空间或时间等自然环境的限制,使个人的行为无法达到目标。如台风或洪水过境阻碍交通,无法准时赴约;远隔重洋而无法与亲人团聚;一个急于负担家计的大学生还要苦读二、三年,才能完成学业等。因受制度、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也是引起挫折的一种客观因素。如恋爱中的男女因受家长的反对或受社会习俗的约束不能成婚;因与领导关系紧张而使个人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等。一般说来,社会环境对个人达成目标所形成的阻碍远比自然环境的限制多而且后果严重。
除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外,主观因素的限制也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观因素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例如,一个身材特别矮小的人想成为国家篮球队员,一个智力缺陷者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一个色盲者想成为画家,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想成为飞行员等,无论他们自己怎样努力,其成功的可能较一般人小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动机的冲突而引起挫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多种动机的冲突现象。如同时有两个目标都是某人所急切需要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同时二者兼得,必须舍其一(双趋冲突);又如,有两个目标都违背自己的需要,但由于客观环境所迫,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双避冲突);再如,一个目标既可满足个人需求,同时也会对他构成威胁(趋避冲突)等。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会给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受,不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异常。但是,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持续愈久,愈激烈,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