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挫折情况对每个人来说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在相同的挫折情况下,各人的主观感受又未尽相同。对某人构成的挫折情境,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也构成挫折。形成这种个别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抱负水平与个人的挫折容忍力有关。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规定的标准。抱负水平高的人要比抱负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挫折。例如,两个学生的考试理想分数分别是70分和100分,结果两人都得了80分。前一个学生会感到心满意足,而后一个学生则感到是一种很大挫折。 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一般说来,挫折容忍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消极悲观,颓废沮丧,一蹶不振,甚至人格趋于分裂而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挫折容忍力高的人,能忍受重大的挫折,就是大难临头,几起几落,也能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保持人格的统整和心理的平衡。可见,挫折容忍力无疑是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道防线。
一个人的挫折容忍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生理因素。神经系统类型属于强、平衡、灵活性高的人比弱型的人挫折容忍力高;身体强壮的人比体弱多病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认知因素。个人的认知结构会影响一个人对挫折情境的知觉判断,因此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情境所产生的主观心理压力也不尽相同。例如,两个学生都与老师打招呼,老师没有反应。一个学生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故意跟他过不去,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而另一个学生则认为此种情况是由于老师正在思考某一重要问题,没有注意到别人招呼的缘故。
(3)社会经验。挫折容忍力是个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习得的能力之一,它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经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例如,生活中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因此,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更重要的是提供适量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学生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和锻炼坚强的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挫折后的反应
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因素所构成的挫折,都可能使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如下的变化:
(一)攻击
当个体的目标受挫、动机受阻时,常在态度和情绪上产生敌视心理,在行为上有攻击表现。攻击行为可能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他的代替物,还可能转向自身。将攻击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称为直接攻击。如打斗、嘲笑、谩骂等。这是青少年学生或胆汁质的成人受挫折后的主要反应方式。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把攻击行为转向其他代替物,寻找“替罪羊”,这种情况称为转向攻击。如考试成绩不好,回宿舍与同学吵架;在单位工作不顺心或受领导批评,回家转向爱人、孩子发泄;夫妻吵架砸坏家具、摔破器皿等。另外,有的人遭受重大挫折后,不切实际地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采取自我惩罚。如,一祖父因故怒责其孙,其子心痛,忿而自打耳光;问之,答曰:“尔责我子,我责尔子,何足怪哉。”自我惩罚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可导致自杀行为。事实上,攻击行为虽可暂时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但常常引起不良后果。
(二)退缩
有时候个体对挫折的反应不表现为攻击,相反地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退缩式的反应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冷漠。指个体对挫折情境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攻击更为复杂的反应,当事人内心的痛苦可能更甚。一般说来,冷漠反应多在以下情况出现:(1)长期遭受挫折;(2)挫折情境表明已无希望;(3)以往体验过攻击无效,或因攻击而招致更多的痛苦。
2.幻想。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白日梦就是常见的幻想之一。又如《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对贾宝玉所讲的“意淫”,以及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实际上是他对甄妃的性爱幻想),皆属于此。
(三)退化
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有了弟、妹的4、5岁儿童,常表现出尿床、吮手指、啼哭等退化行为,想以此吸引成人的注意,得到安慰和爱抚;有的成人遇挫折后蒙头大睡,甚至装病不起;女子受挫折时爱啼哭等均属幼稚退化行为。退化行为既可见之于正常人,也可见之于精神病患者。如癔症病人可退行到婴儿期,表现为“童样痴呆”状态。精神分裂症甚至可退行到“子宫内生活”状态,表现严重退缩,脱离现实,踡曲为胎儿内姿势,对外界丧失一切接触。
(四)固执
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反复进行某种无效的动作,尽管知道动作对目标的达成、需要的满足并无帮助。它的特点是行为呆板无弹性。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往往不能被更适当的行为反应所取代。此种反应也是正常人和某种精神病患者共有的反应形式。人处于惊慌失措状态时,常表现出固执行为。如看到家屋失火,光拍大腿,而不知去叫人救人。这就是正常人以固执反应应付挫折的方式之一。患有某种强迫洗手症的精神病患者就是病态固执的典型实例。
三、心理防卫方法和心理卫生
无论是外在或内在因素所造成的挫折,都会使人在情绪上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抑郁的痛苦之中,此种情绪状态称为焦虑。人们在产生焦虑后,为了对抗、减轻或摆脱焦虑的情绪困扰,常常使用一种或多种心理防卫方法来保护“自我”。如果心理防卫方法能减轻,甚至摆脱焦虑,那么比种心理防卫方法即被称为有效的适应行为。如果心理防卫方法不仅不减轻焦虑强度,反而落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最终就会造成心理异常和偏差行为。较常见、较重要的心理防卫方法有:
(一)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又叫文饰作用、理由化、“酸葡萄”机制。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面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接受它。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方法。
合理化有多种情形,但以“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用以安慰自己。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坏的,达不到目标说是不喜欢达到或本来就没想达到。这种认为自己得不到或没有的东西就是不好的现象,常被称为“酸葡萄”心理。
与此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只有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例如,有的孩子天资差,父母就说“傻有傻福”;被人偷了钱,就说“财去人安”。这种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失望与痛苦的心理,常被称为“甜柠檬”心理。
(二)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也叫推诿作用。将自己内心存在的某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以此来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精神病人的嫉妒、被害等妄想症状也常与此心理机制有关。
投射作用与合理化作用在性质上很接近,同样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合理化作用的人都能了解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缺点辩护。例如,有的学生考试失败了,明明是自己不用功,却说老师教得不好,或出题不明确、评分不公正等。使用投射作用的人否认自己具有不为社会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他人予以攻击。例如,自己作风不正派或想有不正派的行为,反而猜测他人有不轨行为,或说别人引诱造成的。
(三)压抑作用
压抑作用又叫潜抑作用。指个人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过失、痛苦经验等不知不觉地从意识中予以排除,或抑制到潜意识中去,使之不侵犯自我或使自我避免痛苦。潜抑作用是最基本的防卫方法,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常可见到。例如,越是担心的事梦中越要出现,口角失言,无意中动作失态,或有意识地“遗忘”,均是这种潜抑作用的表现。
潜抑现象在有些精神疾病中也常可见到。例如,一个女青年患了洋娃娃恐怖症,她不敢观看、接触商店里与亲友家中摆设的洋娃娃。当她勉强去接近这些玩偶时,就会产生严重焦虑与恐惧。经过精神分析,发掘到她童年时的一段精神创伤:有一天她受到一个坏男孩的欺侮与污辱,并把她当时玩的洋娃娃抢走了。医生告诉她,当前她对洋娃娃的恐怖与这段儿童时期的体验有联系。她的焦虑从原来的精神创伤经历游离开来,而依附到与原受辱无关的事物(洋娃娃)方面去了。这种现象,通过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是可以消除的。
(四)反向作用
反向作用又称矫枉过正。当个人的内在动机不能为社会所容忍时,他不但不敢表现、过分控制,反而从相反方向去表现。象此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
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观察到。例如,有啃手指习惯的小孩,碰到制止他的成人,忙把手背在身后,表现不但没啃手指,而且手离嘴比正常时还远,这种过分行为恰恰表示他有刚好相反的欲望。又如,一个内心具有强烈情欲冲动的人,可表现为十分严肃的禁欲主义者。象“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此地无银三百两”等都是反向作用心理的反应。
(五)否定作用
指对已发生的事实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或逃避心理的痛苦。例如,一妇女在其爱女因车祸猝死后,坚持其女“未死”,是“与其同学结伴旅游去了”。所谓“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等都属于这一类心理的表现。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做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但也有寄托哀思稳定情绪的暂时作用。
(六)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又叫自居作用,表同作用。指以下两种情况:其一,当个体具有不为社会所承认的动机或意念时,一方面加以否认,另一方面却又认同于一个具有相同动机的某个具体人物,借此减少对自我的刺激或伤害。例如,江青从不承认自己的政治野心,但她却把自己与吕后、武则天相比拟。这是典型的“认同机制”的例子。
其二,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适度满足或成功时,就将自己比拟为成功的人,或模仿自己喜欢的人,借此减少自己挫折所造成的痛苦,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维护个人的自尊。例如,有的人想当演员,但条件又不够,就模仿演员的特殊风度、言谈腔调、手势、服装、发式等,就属于这种心理的表现。
(七)抵消作用
以象征性的比喻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补救其心理上的不安。例如,我国有种习俗,过年过节或外出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否则被认为要倒霉。如果有人讲了句不吉利的话,在旁的人就说“放屁”。有些人在拜神、祈祷后,感到可免除罪孽获得保佑或解脱。当人受到欺侮无法反抗时,就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地不如鸡”、“儿子打老子”等,也是这种“抵消”心理的反映。
(八)幽默作用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尴尬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对付困难的情境,或间接表示出自己的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下,转达意思,处理问题。一般说来,人格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把原来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较成功地去适应窘境。例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客人谈话时,脾气暴躁的太太忽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一阵之后,拿了一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泼,把他全身都弄湿了。苏格拉底笑了笑,对客人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接着一定会下雨”。本来很是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也就一笑了之。
(九)代偿作用
代偿作用又叫代替作用或升华。是一种最有建设性的、积极地应付挫折的方法。它是指当一个人因种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