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注意的起伏与感觉器官的适应有关;现代神经生理学提出新的假设,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机体一系列的机能变化联系起来,如动脉血压、呼吸等的节律性以及一定类型的神经元节律性的机能作用。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注意的对象或行动有所变化,但人对整个活动保持注意,即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例如,学生写文章时,可能要看参考书,要写字或演算,接触的事物,从事的具体活动经常在变,但都是服从于写文章这一项总任务,因而他们的注意是稳定的。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与主体状态和对象特点有关。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抱积极态度,对活动有浓厚兴趣,注意容易稳定。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人在失眠、疲劳或生病时,注意不易稳定。
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内容丰富的对象(如风景画)比内容单调的对象(如铅笔尖),活动的对象(如电影)比静止的对象(如风景画),更容易使人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提高是随注意对象的复杂性的增加而提高。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他们对人脸和复杂图形的注视时间最长。但是,如果注意对象过于复杂,可能迅速出现疲劳和注意集中的减弱。格林堡(D.J.Green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各有一个与其发育阶段相适应的输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最适宜水平。格林堡等把方格、线条、圆点三种图形每种由简到繁分为三级(图4—4),测定表明,出生后六周的乳儿对中等复杂刺激凝视较久,第十一周的乳儿对更复杂的刺激凝视较久。
同注意稳定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注意的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作用,决定于这些刺激的特点及其与注意对象的关系。实验证明:与注意对象相类似的刺激,比不相类以的刺激干扰作用大;同样的无关刺激,对于知觉影响小,对于思维影响大;在知觉过程中,视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小,听知觉受无关刺激影响大。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的分散。但是,并非任何附加刺激都会引起注意分散。在没有外界任何附加刺激时,保持注意也是困难的。因为缺乏外界刺激,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注意也就难以保持。所以有时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减弱注意,反而会加强注意。
和注意分散作斗争时,对分散注意的刺激物抱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在教室里看书时,室外传来音乐声,这种声音干扰我们集中注意,同时引起我们烦恼甚至愤怒。这种烦恼与愤怒比音乐声更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因此,为了保持注意的稳定性,除了设法除去外来的干扰,还应该对无关刺激的干扰保持平静态度。
各种工作都要求具有注意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中,要求工人根据仪表和信号的显示来调整动作,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就需要有高度稳定的注意。在这种工作中,即使短时间的注意分散,也会严重地影响工作质量,甚至造成事故。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实践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能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处处要求人们的注意能很好地分配。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需要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等。
实验证明,在听故事的同时进行加法运算是可能的。检查方法是在实验后要求被试复述故事的细节。另外进行控制实验,即单听故事和单独进行加法运算,与复合活动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一位被试的结果如下:
(A)单一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52。
(B)复合活动:正确完成加法运算的数目43(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完成运算的83%)。
(C)单一活动: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31。
(D)复合活动: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10(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复述项目数的32%)。
在不同种类的刺激物严格地同时发生作用,需要两个感官去感受时,要适当分配注意是相当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首先只能感知到一个刺激物,经过一个短时间之后,才能怂知到第二个刺激物。在复合器(图4—5)的实验中,仪器上有一根指针在刻有一百刻度的度盘上迅速地转动着,指针经过一定度数的时候,就会响起铃声。被试的任务是在铃响的时候,说出指针所指的度数。实验表明,被试通常不能说出铃响时的准确度数,而所说出的却是铃响之前或之后的度数,这就表明他的注意先是指向于一个刺激物(铃声或指针的位置),而在稍迟一些时间,才指向另一个刺激物。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这是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中心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因为对写字已经熟练了,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听课上。其次、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
任何复杂的工作都要求人们的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注意分配对于工人、飞行员、驾驶员、教师和乐队指挥等工作都十分需要,如果不善于分配注意,工作就不能做好,甚至造成事故。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根据新的任务,注意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一般地说,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原来的注意紧张程度愈高,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动越不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转移注意也就越困难、越缓谩。相反,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
注意转移有许多指标:
(一)转移的时间,即从一种活动过渡到另一种活动所需要的时间。
(二)单位时间内的工作范围(与没有注意转移的活动同时所完成的工作范围相比较)。
(三)工作的准确性,即转移注意时工作有无错误。
有完全的转移和不完全的转移。不完全转移时,人已进行新的工作,但实际上没有脱离旧的工作,他根据旧的操作规则来进行新的工作,这便造成错误。教师在考察学生的注意转移时,不仅应分析转移的时间,而且也要了解学生是否已达到完全转移的水平。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交换,但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物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物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配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每一次注意的转移,注意分配也必然发生变化。注意一转移,原来注意中心的对象便移到注意中心以外。而另外的新对象进入注意中心,整个注意范围的图景便发生变化。因此,每当注意中心的对象转换了以后,必然呈现出新的注意分配的情况。
有些工作要求在短时间内对新的刺激物发生反应,注意分配和转移特别重要。一个良好的飞行员起飞和落航的5~6分钟的时间内,注意的转移达200次,如果注意的转移不及时,其后果不堪设想。
注意的特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并且也能通过锻炼得到改善和提高;但也与个体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有关。例如,注意的稳定性与神经过程的强度有关,注意的转移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等等。
思考题
1.什么是注意?注意与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2.注意的生理机制是什么?
3.注意分哪几种?影响这几种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4.分析自己的注意特征。
(叶奕乾)
第五章 感觉和知觉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浩瀚的是大海,比大海还要浩瀚的是蓝天,比蓝天还要浩瀚的是人的胸怀。在人的无比宽阔的胸怀里奔腾不息的心理活动或汹涌澎湃、或涓涓而流,其神奇纷繁,令人惊叹,使人迷惑。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复杂,最基本的无非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这种认识活动大至宇宙天体、人类社会,小至某一具体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如作进一步分析,它们又都起始于感觉和知觉。本章即对感觉和知觉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道光线,听到一声音响,闻到一种气味,尝到一种滋味,感到冷暖等,这类心理活动就是所谓的感觉。用心理学的话来说,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颜色、气味、光滑或粗糙等,而且也能知道机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如内脏器官的某些状况,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等等。
列宁说:“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①是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若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便不会产生任何感觉。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由于感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因此,记忆中再现的事物属性的映象,幻觉中各种类似感觉的体验等都不是感觉。另一方面,感觉也离不开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以及最终形成感觉的神经系统和脑的活动,它受感觉系统生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低级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只能知道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知道事物的意义,然而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而且对于每一个正常的人来讲,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这个问题已为图5—1所示的“感觉剥夺”实验②听证实。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D·O·Hebb)、贝克斯顿(W·H·Bexton)等于1954年进行的。此后,又有很多人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了这种实验研究。一个典型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小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他的感觉基本剥夺了。要求被试在这样的条件下(除了进食与排泄)生活的时间尽可能长些。结果,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上一周。很多感觉剥夺的实验结果都表明,被试在实验期间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进行连续而清晰的思考,有的人产生幻觉,有的人变得神经质,有的人甚至恐怖起来,他们都感到时间过得特别长而难以忍受。有人对刚被释放出实验室的被试进行了心理测验,发现他们进行精细活动的能力、识别图形的知觉能力、连续集中注意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很多天之后还不能进行学习。感觉剥夺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要。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生活也不能维持。
二、感觉的种类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已将感觉分类为五种,即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现代科学探明,感觉除上述五种以外,还有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内脏感觉等等。(见表5—1)
如此表所示,每一种感觉都有其相应的感受器和适宜刺激。在心理学中,将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任何事物都称为“刺激物”,刺激物施于有机体的影响称为“刺激”。由有机体外部给予的刺激叫外部刺激,如光、声、热等,由有机体内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刺激叫内部刺激,如肠胃的痉挛可以引起疼痛。外部的刺激能够客观地测定,内部的刺激往往不能从外部直接加以观察。在一般情况下,刺激主要指外部刺激。感觉就是在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作用时产生的,但是也不是任何刺激作用于任何感觉器官都能引起感觉,如气味作用于耳朵,就不会引起听觉,只有音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