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
焦虑症
神经症
图片
心理学
心理学家
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
家庭治疗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语简介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彻底治疗
治疗反馈
心理学首页
|
心理测试
|
心理心闻
|
生活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快乐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心理学书籍
|
哲学宗教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当前位置:
心理学首页
>>
心理学书籍
>>
社会心理学 (39)
2008-03-31 22:53:20 作者:
华人心理咨询网
来源:
浏览次数:
0
网友评论
0
条
文字大小:【
大
】【
中
】【
小
】 评分等级:0
史传统条件相符合。也就是说,探讨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就必须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现实等出发,而不能仅仅用西方人的观念去阐解中国人。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近代化”理论
(1)传统中国文化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漫长的变迁与沉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学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世世代代的积淀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体系,这个体系的特征包括:
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从古到今,中国人就有“人为贵”的人本主义传统(燕国材1993),潘菽也曾指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很独特的一种思想就是人贵论”,伦理道德是这种人本思想的核心。
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在中国,家庭可以被看成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中国人对家庭的依赖要远远超出西方人。传统的中国文化正是利用人们的尊祖情绪,使得家族主义在建立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家族主义中,以孝为主的道德观念制约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封闭性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的第三个特征体现在经济基础上,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与生活方式使得中国文化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文化体系,这一体系具有排他性的一面。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系有所松动,但它的影响依然很大。目前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地方主义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得人们认识到有权就有一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就是要做官。人们对权力的崇拜与狂热追求使得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有了滋生地。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征都体现在儒家思想的要求之中,所以在许多人的眼中,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2)近代化理论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提出的“近代化理论”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出了挑战。Myers、Fairbank、Levenson、Wright、Solomon等人通过比较近代的中国与日本,想要找出为什么明治维新之后的几十年内,日本的近代化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近代化起步比日本早的中国却失败了。在分析了十九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因素之后,他们发现,中国近代化的失败主要是由儒家思想造成的——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安定团结与近代化要求的变革之间存在着冲突。Wright(1957)甚至断言:“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儒家的社会是不能纳入近代化国家的。”
近代化理论还从文化与人格的角度分析了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费正清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很重集体(指家族而非国家),强调服从权威,不能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中国文化的动机模式是依赖型而非自主型,这种传统培养出的人只适合农业社会,不适合工业社会的要求。Hagen在他的著作《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hange》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Hagen用一个社会可否培养出创造性人格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不是能够发展,他认为,在一个保守的社会中培养创造型的人格是相当困难的,而没有这样的人,社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Weber从宗教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在其著作《Confucianism and Taoism》中,他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儒家伦理,缺乏自然与神、伦理要求与人性弱点、罪恶感与追求超脱、世俗行为与超俗的补偿以及宗教责任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就没有杠杆作用使人内在的力量超脱传统。也就是说,由于太重和谐——尤其是天地人的合一,使得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缺乏紧张状态,从而也就没有可能去培养合理的克服外界的精神。与儒家伦理相反,基督教尤其是清教徒的相信原罪而又力求克服原罪的观念,使得他们发展出了一套克服内在罪孽的宗教修养功夫。这种功夫扩展到规范、习俗与权威之上,使人不会一味盲从,而是去思考改进的方法。
近代化理论还从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中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寻找“灵丹妙药”,费正清指出:由于社会发展必须有理论上的支持,而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的发展。那么,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有另一套思想,这种思想需要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找。
近代化理论曾经在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但到了八十年代,这种观点开始受到批评。批评者认为,近代化理论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缺乏实证的支持。另外,它对解决中国问题所持的“西化”的观点,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片面的。况且,文化总是在发生着变化,用它解释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尚属勉强,就更不用说现在了。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是近二十年来文化心理学领域内最富有成果的课题。人们从两个层次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方面人们从文化特征出发,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研究者从人格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特质。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界定
Gould 和 Kolb(1964)最早定义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他们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认识到自我和自己的决断以及不能容忍社会压力之下的从众的信念。Lukes(1973)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的主题,认为它包括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同时强调个体是社会的基础。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则是一种以强调内团体(Ingroup)为核心的信念,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快乐,并且乐于接受他人。在此基础上,Triandis(1984)等人进一步总结出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特征。他指出,美国的个人主义有三个特征:在竞争中依赖自我、不关心群体以及与群体有距离感。这些特征最明显地体现在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上,即群体目标总是从属于个人目标。Waterman(1984)则进一步指出了个人主义者的心理特征,认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同一性(Erikson)、有自我实现的信念(Maslow)、属于内控型的人格(Rotter)以及能按道德规范行事(Kohlberg)。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则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由情感、信念和行为组成的症候群,它包括:A.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或决定对他人的影响;B.能与他人共享物质与非物质资源;C.自我揭露(self-disclose)水平高,对社会影响敏感;D.有介入他人生活之感。同时集体主义者对家庭与亲友的依赖较强,‘我们的’感觉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重要。
在分析这些特征的基础上,Hui 和Triandis进一步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看成是一种人格结构,以与Hofstede(1980)提出的他人中心主义者与自我中心主义者相对应。Triandis强调,在分析文化影响的时候,应该注意区分生态学的因素分析(以文化为观察对象)与文化内分析(以文化中的人为观察对象)的不同。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仅仅采用生态学分析是不够的,因为生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不见得是个人主义者,而生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也未必都是集体主义者。依据这一思路,Hui 和Triandis(1988)构建了一个个人主义 — 集体主义量表(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Scale 简称IC),从个体对待配偶、父母、亲戚、朋友、邻居及同事的态度等六个方面衡量一个人的集体主义倾向。他们还以此为工具证明了这一人格结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在Triandis等人编制IC量表的同时,Chency(1986)等人也在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成因及发展趋势。他指出对群体生活的依赖是人类集体主义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社会异质化的发展,群体生活的优势越来越小。同时,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过渡,最终会导致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互相转化的过程是:远古个人主义 —→ 集体主义 —→ 新个人主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既具有文化的含义,又有人格的内涵,它的影响表现在:
首先,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讲,它影响了人们的服从性。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Leung(1986)在研究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就发现,在他们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时,服从的倾向要远高于美国学生对导师的服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求助于来自上下级的帮助,而不象美国学生那样求助于同级的朋友。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也表现在人格中的自我上。Markus(1991)等人在提到文化与自我的关系时就指出,与西方文化中独立型的自我相比,东方文化中的自我是一种依赖型的自我。Markus认为,东方文化中依赖型的自我结构使得自我的内容延伸到了与自我关系密切的他人。对中国人来说,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团体重合,因此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往往以内团体为准。中国人所谓的内团体包括父母兄弟以及朋友同事等诸多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人。
最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解决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时,集体主义者更倾向于用协商的方法,而不象个人主义者那样更多地求助于法律。在社会知觉与人际交往方面,集体主义者看重团体的欢乐与和谐,而个人主义者强调竞争和控制他人。由于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这些特性,使得这一文化特征也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Triandis曾经指出:寂寞是个人主义文化中的问题,而不是集体主义文化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集体主义就一定好,集体主义者由于情绪联系的扩大化,因而紧张的机会比个人主义者要多,这一点又不利于健康。
总之,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及其影响的研究虽历经数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有颇多争议。比如费孝通(1947)早就指出,中国人实际上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他用“差序性同心圆”的概念比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实际上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集体主义的特性,与Sampson提出的包容式个人主义相对应。而最近日本心理学家也发现日本人的个人主义倾向比美国人的还高,因此,单从文化或人格某一方面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都具有片面性,这些问题还将争论下去。
4.文化与思维特性
文化心理学关注的另外一个领域是文化与思维特性的关系。几十年来,跨文化心理学发现了东西方人在文化及行为上的诸多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差异的文化与生态学成因。可惜的是这些解释仅仅是表面性的,它没有提供深层的原因。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已经逐步认识到,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文化的特征,而且反过来又决定着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本质特性上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折中性(中庸之道)
Peng Kaiping等(1999)用朴素认识论(Folk Epistemologies)来概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这种认识论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只是其表现形式。通过对比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他总结出了中国人与美国人认识上的差异,如表8-2:其中中国人常用的辨证思维方式对其认识问题过程影响最大,并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人对矛盾的看法上。中国人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的及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当中都蕴涵着矛盾。因此,折中是处理矛盾的最好方式。相反,美国人从世界的相对稳定性出发,认为有可能从一个大的环境中提取出单个的事物并对其做对错判断。这种看待矛盾的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矛盾时更多地求助于协商,而美国人则求助于规则和法律。
美国人 中国人
对知识的态度 怀疑一切 不能怀疑的尊重式学习
学习知识的方式 个人创造知识 接受与吸收式的学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 热爱并追求真理 实用主义
思维特性 线性思维(真假对立) 辨证思维(真假并存)
表8-2: 中美大学生认识论的差异
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rxl.cn/xinlixue/xinli_3034.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39]
[
40
]
责任编辑:
华人心理咨询网
【
发表评论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
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双休及节假日工作时间不定
最新心理学
实用心理学
人与动物心理学论稿(冯...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四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三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二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
练习题及参考书目
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条文
热点心理学
《你有几个灵魂》朱建军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
抑郁自我护理手册
社会心理学第六节人际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心灵七游戏
社会心理学第五节态度
心理测验学第三节人格测验
普通心理学第六节 情绪...
推荐心理学
相关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