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精神分析学是一对从一出生就争着引起父亲注意的双胞胎。
——安娜·弗洛伊德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1895年12月3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那年恰逢她父亲出版《歇斯底里研究》,难怪安娜后来自称“我和精神分析学是一对从一出生就争着引起父亲注意的双胞胎”。其实,安娜小时候并不受父亲重视,她曾经在与朋友的信函中提到;“当时如果有避孕药,我是不会来到这个世界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小女子,并未令弗洛伊德失望,成为了六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继承父亲衣钵的人。如今看来,当初弗洛伊德理论中所谓的“恋父情结”对安娜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和父亲的事业“争宠”,她不惜从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跟随父亲,几十年来致力于精神分析事业;为了照顾晚年患病的父亲,为了将父亲的事业发扬光大,她甚至终生未婚。安娜·弗洛伊德为心理学做出的贡献早已载人史册,尽管她未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却最终成为了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并被后人评为“20世纪100位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
安娜的青年——噩梦成就她的精神分析学之路
“女孩子最初表露的感情,就是对父亲的爱慕。”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著名论断。在弗洛伊德的六个孩子中,小女儿安娜始终珍藏着对父亲的崇拜与依恋;虽然弗洛伊德没有向他的孩子们灌输自己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们是安娜自幼对精神分析学就产生了日渐浓厚的兴趣。在14岁的时候,她得到了父亲的首肯,被允许坐在图书室的楼梯上,旁听了父亲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著名的“星期三讨论会”。到了17岁,她已经阅读了一些父亲的作品,并且常常与父亲讨论精神分析用语的含义。这些对尚处于豆蔻年华的安娜来说,无疑为她今后的精神分析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不知道是因为年轻人的热情与梦想,还是因为对父亲的那种深深的依恋,高中一毕业,安娜便义无反顾地展开了对精神分析的热切追求。她经常出席父亲的演讲会,为他做记录,逐渐成为了父亲身边的得力助手。
如果不是22岁那年一连串的噩梦侵扰,安娜的事业也许并下会那么早就有了里程碑性的转折。正是那连夜的噩梦,使安娜陷入了严重的情绪困扰,也迫使父亲弗洛伊德本人不得下违背自己早有的禁令,在1918年破例将安娜作为自己心理研究的对象之一。虽然这并不是很正统的实验,但是弗洛伊德的不少同行都批评他这样的安排,指责他的行为有修于其所倡导的“禁止分析各对亲朋好友进行精神分析”的中宗旨。甚至连弗洛伊德自己也十分苦恼,生怕别人认为他是打着亲情的幌子,拿自己女儿作试验品,因为这样儿会直接影响到父女间的感情。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经过长达四年之久的连续精神分析,安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心理分析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在1922年治疗结束之后,安娜向维也纳消神分析学会提交了一篇关于儿童幻想(也许就是她自己)的论文,两周后她被这一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团体批准为正式会员,1923年她在维也纳私人开业,开始了自己精神分析的医疗实践之路。
1924年,她首次在学会上提出了题为《击败幻想与白日梦》的报告,引起了精神分析学界的重视。这篇报告的内容是有关她对白日梦患者的个案研究,事实上文中所指的患者就是她自己。她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打开了精神分析学之门,并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30岁的时候,她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1925—1928),同时也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院讲授她的专长——儿童分析。此时,安娜已经克服了与她的“双胞胎兄弟”——精神分析——之间的冲突,并且与之融为了一体,可以说那是安娜事业生涯的一个高潮。然而,世事往往难遂人意,要不是父亲弗洛伊德的癌症,孝顺的安娜之后的人生历程或许完全不同。
安娜的前半生——对父亲难以割舍的伊底普斯情结
就在安娜刚成为一名开业的精神分析师之后一年,在她的个人发展之路刚有起色之时,1923年,父亲弗洛伊德被诊断患了下颌癌。从此,安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精力奉献给了父亲,父女俩的关系更为亲密。对安娜来说,母亲从来就没有父亲重要,随着父亲健康状况的恶化,她成功地取代母亲,成为父亲的私人护士。在父亲的生命最后的16年里,安娜一直陪伴在弗洛伊德身边。安娜与父亲就精神分析进行了富有意义的讨论,而观点看成是一种色情作品。由于共同的事业,安娜与父亲的关系变的更加紧密,安娜成为了父亲与世界各地精神分析学会联系的代言人:为弗洛伊德递送论文,代写日常信件,并与父亲的好友一起协助医生给予父亲必要的医疗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