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心理咨询案例

拯救心灵心理咨询案例集

时间:2025-02-27 20:13:39  来源:  作者:

     咨询师(走到小亮的面前,看着他的眼睛,学着他的口吻):知道我为什么把你打伤吗? 因为,你是个男人,我爸爸教我,和男人相处的方法就是用拳棒征服。再说,不打伤你,怎 么能把妈妈招回来,怎么能让他们俩一起为我操心,怎么能让这个家团圆??
     (小亮眯起眼睛,看着天花板,立在那里像块木头。同时,于女士却低下了头。)?
     咨询师(看着小亮的眼睛):看着我,说,为什么搞女孩子成习惯性流产??
     (小亮吓了一跳,但目光中显出一片茫然。咨询师知道,他的灵性开始萌动,再进一步,就 会点到他致命的伤处。趁着他们母子在场,咨询师索性替小亮讲出了十几年来内心最深处的 一句话。)?
     咨询师:因为妈妈生了我,又不要我。所以我也体会一下从怀孕到流产的过程。?
     小亮(咬着嘴唇):别说了,求你了!?
     (于女士这才恍然大悟,她颤抖了一下,并用亲切而陌生的目光看着儿子,想说些什么,但 欲言又止,看得出,她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歉疚与怜意。)?
     咨询师(对着于女士说):抱抱你的儿子吧??
     (于女士转过身来,刚伸出手,小亮吓得躲开了,他的自尊心让眼泪一直在眼圈打转,但就 是没有流下来。直到母亲再次伸手去拥抱他,他再也止不住了。十几年的压抑,如洪水般倾 泻在妈妈的怀里……)?
     在那之后,咨询师又为他们母子做了一系列的开导工作,并与他们成为了朋友。过了一个多 月,于女士打来电话,说小亮天天赖在她身边,吃住全在一起,就像个几岁的小孩子。但同 时,他提出想出去找工作,还想去读书,但条件是:妈妈不再离开自己。?
     ?
     心理分析:?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孩子自己养成的,与家长无关。却恰恰忽 略 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孩子是父母结合的产物,相当于大树的果实,而树根就是家长。如果树 根出现问题,果实自然不健康,因为它们本是一体。?
     一部〈三字经〉,不仅阐述了人成长的全部过程,而且谆谆教诲后人应尽的责任:“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圣人把责任 均内 省为母亲、父亲和师长,对于孩子,他们只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如今,家长们普遍希 望孩子成为孟子那样的圣人,却极少去作孟母那样的家长。?

 

 

◎5?把母爱还给我(3)

     上述的于女士,当看到儿子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下滑时,第一直觉是把他送到工读学校,旨 在将孩子推向社 会,没有反省自己的责任,故导致孩子犯更大的错误,试想,如果孩子有朝一日真的走向犯 罪,其中她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研究发现,当孩子在家庭中无法感受到亲情时,便希望从外界寻找自己存在的根据,又由于 他们从家庭关系中感受到负面的信息较多,所以,他们也善于接受负面信息,并用负面的心 态去接触社会,而这,就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
     心理学上有一个基本的原理:每一个人的下意识,都趋向于本初状态,即在母体子宫内,那 个无忧无虑,甚至连呼吸都不用的原始状态。它说明人的天性都是依赖母体,而母亲作为生 命之源,既然有足够的能力缔造生命,同时意味着有能力毁灭生命。当一个孩子得到了“母 亲不要自己”的信息时,其实质就是“无权生存”,他/她便会以这种暗示来指导自己的行 为模式,来创造自己的世界。上述的小亮,正是以此来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方面消磨自己的生命能量,另一方面,也在通过各种行为反复触摸那个 婴儿时期即被母亲抛弃的伤痛,因为在下意识中,他要搞清楚这一切的由来,以给自己的存 在一个交代。其实,如果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或缺失,他/她便会在后 天的生存中反复寻找,有的人为此付出了一生。而这,就是每个孩子对父母的诚意,就是生 命的庄严!
     ?
     ?
     ?
     6?二胎的困惑
     案主:刘女士,36岁,专职母亲?
     ?
     事件记录(口述):?
     儿子长到7岁后,我们要了二胎,是个女孩儿。年过40的老公成天“捧”着女儿乐得合不 上嘴;我更是天天喂奶看护,尽母亲的一份心。这可急坏了一旁的儿子,他长到7岁一直都 是家里的小皇帝,从来没遭受到这种“冷落”;在小妹妹的摇篮边他瞪着眼睛说:“干嘛生 下你,有我一个不是挺好的吗?我讨厌你,不喜欢你,真想摔死你……”?
     但过了两天,在外边玩的时候,他不小心把自己的腿摔伤,这下可好,不得不天天坐在小轮 椅上,这下他可老实了。?
     可即使坐在轮椅上,他还是对家中的小妹妹耿耿于怀,宁可住在外公家也不愿回来和我们睡 ,且嘴里还不时地迸出妒嫉小妹妹的话。这令我们很为难,本来不想因重视一个而忽略另一 个,而客观上需要我们对刚出生的女儿备加呵护。当然,7岁的儿子是体会不到这些的,他 只能从感官上判断所谓的厚此薄彼。尽管我们磨破了嘴,还是改变不了儿子的想法,于是, 我们不得不去请教亲子专家。?
     ?
     咨询过程:?
     听完了我们的陈述,专家直言不讳:“问题不在孩子,在母亲!”?
     我很诧异,“我想尽可能地让他爱护小妹妹,怎么问题会在我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咨询案例
工作压力导致焦虑抑郁
偷窃癖的心理咨询案例
偷窃癖的心理咨询案例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