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格无疑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民族区域文化有着极为相关的联系,和他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阶层、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三,家庭环境。
一个人得以诞生和从小成长的家庭不仅具体地凝缩了社会文化,而且还有十分具体的子女与父母、与全部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它十分直接地、有力地铸造着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逐步形成的人格。
四,学习。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惩罚与奖赏机制下学习着正确的言语法则和行动法则,学着如何说话,如何行为。而在他学习言语和行为的过程中,也便学习了一整套思维乃至心理素质。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习惯的过程,就是建立心理反应模式的过程,就是接受社会文化与家庭环境影响和铸造的过程。
五,潜意识的机制。
在这方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深层心理学关于人格有过最值得探究的论述。无论是弗洛伊德本人,还是荣格或阿德勒等人,都对人格的潜意识机制作过种种注释。
如果不停留于过分学术化的心理学理论中,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一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极为深刻地道出了人格形成的重要规律──童年的经历带有决定性的意义。
童年的经历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史中占有一等重要的位置。
童年
当我们怀着要认请自己人格的目的直视遥远的童年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踌躇。童年,特别是一两岁时的童年,朦胧地隐蔽在记忆力难以照亮的地平线下。无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意遗忘,还是岁月的无意遗忘,绝大多数童年的经历都是难以回忆的。
即使在记忆可及的地方,我们也还会感到自己有不愿意全盘回忆的躲闪。浮现在眼前的大多是些自己愿意回忆的故事;而那些隐蔽起来躲闪自己目光的故事,可能更重要。因为那
里含着道德伦理的禁忌,含着羞耻和屈辱,含着创伤和疼痛,含着歉疚和罪恶感,就像不愿触及的伤疤一样。
至于童年的夜梦和昼梦,更是飘飘渺渺地躲在我们搜寻的视野之外。
搜寻童年是困难的;然而,认识自我人格又必须进入童年。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触及童年回忆的方法,就是从人所共知的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入手。
那些流传广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