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86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并创立了以无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被学术界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经典之作。该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他提出的无意识(本能)理论被称为人类思想进化的第三次革命。(前两次思想革命是指: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其代表作是《天体运行论》和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思想其代表作是《物种起源论》)他指出,人的行为主要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趋使,人并不是什么有理性的动物。他的生物遗传学思想对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其后期提出的人格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精神分析是以无意识的理论和性欲的理论为基础的,他人为,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又不为人所知觉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一般性基础。这一理论也是其人格理论的基础。 1923年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提出是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于1923年发表了《自我本我》一书,使该理论系统化。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他强调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而无意识心理活动在决定行为时是非常重要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是混乱、无逻辑和奇妙的,它要求人们立即满足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求。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人的无意识,才能了解人的人格。
弗洛伊德将人格解释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互动体,并将人格发展看作是经过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其中,本我是最原始的,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本我在冲突过程中不进行价值判断,不考虑客观现实环境,只遵循唯乐原则,一味地直接追求满足。因为本我不同外部世界直接接触,因此,它急切地寻求出路,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本我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部分,在人的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属于意识结构部分,他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进行活动,遵循唯实原则,它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心理能力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抑制和压抑上。自我的主要功能有4个,即,(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性的生存;(2)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3)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社会道德的代表,包括个人的良心和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是教育的产物,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良心负责对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超我遵循至善的原则,其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是人类所特有的。超我有3种功能,即,(1)抑制本我与社会要求不相容的各种行为;(2)引导自我,以符合社会规范的目标替代较低级的现实目标;(3)使个人理想目标得以实现,达到完美的人格。弗洛伊德十分重视个体的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他说,“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因此,他认为,“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为,如果自我强大,能使本我的能量以社会允许的方式适当释放,则本我、自我和超我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个体就是正常的。如果自我弱小,则本我和超我处于激烈的对立冲突的非平衡的状态中。由于超我对本我的压抑,使本我的欲望长期得不到实现,压抑就转变为焦虑、不安,久而久之就导致精神疾病,也即是人格内部存在着的动机冲突。
(三)荣格的健康人格观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G.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早期投在弗洛伊德门下,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最初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来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上与弗洛伊德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于1913年与弗洛伊德彻底决裂。当荣格本人谈起此事时,他是这样说的,“我是完全把弗氏理论作为自己的起点的。我甚至被看作是他最好的门徒。我本来一直完全赞同他,但后来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看法,即认为某些东西是象征性的。弗洛伊德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把方法与理论等同起来。”“我告诉他,鉴于这种缘故,我不在能继续出版《年鉴》,于是就退出了。”(荣格 著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135、三联书店)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大体在于对婴儿期性行为的看法,特别是对恋母情节的看法。他认为,“里比多”不一定具有性的内涵,是一个人生长的内驱力。荣格说,“我不能说我有弗氏讲的那种心态,因为我从没有欲望上的麻烦。我幼时住在乡下,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对弗氏所说的本性和非本性的东西毫无兴趣;他的乱伦情节这类断言只使我觉得枯燥乏味。” 此外,对于梦的解释上,荣格与弗洛伊德也存在着分歧。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主要是根据个体的联想,强调压抑和潜意识的压抑力等观点。而荣格则主张根据普遍的象征主义来解释梦,这种分析甚至要比精神分析涉及范围更广。荣格分析无意识的方法称之为“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1)意识。荣格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尽管如此,“意识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它是一种断断续续的现象。”“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心灵中无物不在感觉中。”“因此可以把意识界定为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根据意识的含义,荣格将意识的功能划分为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外部功能包括: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个功能。其中,感觉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思维告诉我们那个事物是什么;情感告诉我们这个事物对于我们的价值;直觉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感。内部功能包括:记忆、主观因素、情绪事件和侵犯四个因素。
(2)个人无意识。它与一个人的历史有关,并包含了原则上能意识到的一些要素。它们曾经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和压抑,从意识中消失了。“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主要是受压抑的事物的储存器。而我认为无意识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意识正如广大无意识领域的表面或表皮,而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未知的。”“我们关于无意识所说的任何东西,其实也就是意识对于它所说的东西。”所以说,“无意识的领域广大并且总是处于持续的运动中,而意识则是瞬间视象的有限领地。”
(3)集体无意识。其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中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有四种原型最为突出,他们可以分别代表不同的人格系统。它们是:“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妮姆斯”。
人格面具是人格的最外层。它是指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所造成的与别人接触时的假象,掩饰着真正的我,与真正的人格不符。荣格将人格面具看作是意识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总和,看作是集体精神的一个部分。人格面具这一原型主要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而非他自己的个性所决定。“阴影”是与人格面具相对立而存在的,反映出消极的人格特质,难以被他的意识自我所理解和接受。阿尼玛和阿妮姆斯则是指灵气,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所表现的双性特征。前者指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后者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它们都是由远祖遗传下来的,是自己觉察不到别人也看不到的性格。([美]简.卢文格 著 《自我的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四)阿德勒的健康人格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原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后由于力求将自我实现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自我产生于挫折和克制的内驱力的观点,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说”,于1911年与弗洛伊德关系破裂而另僻新境,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去探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1912年他自称创建了“个体心理学”理论体系。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个性心理学家。他主张,个体并不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消极承受者,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提供创造性自我塑造的结构,而惟有个体自身才能对自己的发展做出选择。其代表作是《理解人性》(1927)、《自卑与超越》(1932)。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其人格思想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核心概念里。一是创造性自我。他在自卑及其超越的概念中,突出地强调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创造性力量。他认为,自卑大多是由先天或遗传的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也包括人所处的环境对人的压抑和排斥造成的抑郁之感。如何面对这些“经验”的东西,他主张,“重要的是,人是有自主性的,他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虚构的目标有选择地看待生活中的这些经验。而这种选择性便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它决定着每个人的发展。”(阿德勒 著 《超越自卑》,经济日报出版社)创造性自我可以使个人的人格和谐、统一,形成个体的独特性,它是人类生活的积极原则。二是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个体心理学的重要概念,阿德勒坚信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事件和现象,有着独特的生活风格。为此,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形成是在儿童时期所形成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具体说,3——5岁左右,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就大体上定型了。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察觉和理解什么,在出生时已打上自我的印记。那么,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总结出三条途径;(1)看他的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差别会形成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不同的人格。(2)对早期的回忆。因为,从早期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目标。(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始终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认为,完整和统一的人格表现在对待各种事物的基本态度上,包括:(1)个人的社会态度。(2)在社会分工中想做哪部分工作。(3)对两性关系的态度。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中,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他指出,人是社会中的人,要想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人格的形成,就必须审视他成长的社会背景,由此所形成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提出社会感的发展程序是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强弱与其对社会适应程度有关;一个人的人格怎样也只能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也必须是看他对人类社会所贡献的价值。所以说,健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种种困难的人,是对全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社会感得到高度发展的人。其中构成一个人社会感的要素有欢乐、同情和谦逊。欢乐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桥梁;同情是社会感最纯粹的表达方式;谦逊是一种同时具有连续性和分离性的情感。
(五)弗洛姆的健康人格观
弗洛姆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代表著作之一,该书基本上反映了他的人格思想。
他在《逃避自由》(1941)一书中提出,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以寻求更为安全的生存社会。在弗洛姆看来,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就不能理解相应的心理现象,和这个民族的人格结构特征。“自我”是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它倡导个体的独立自由,以至使人们不在那么安分守己了。但人们并没有从赖以生存的、习惯化了的稳定的不变的社会意识或心理中解脱出来,“多元”的或快速的社会变化使他们在心理上渴望自由,但这种渴望又不能与行动一致起来,或不能得到将其外化的手段或方法。这种自由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文化指导。既是说,人们的心理深层结构和愿望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使得人们在现阶段不得不逃避自由。 正是由于人们原有的可依赖的心理文化没有了,这种文化的整体受到了破坏,导致了文化对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的破坏,由此需要重构新的社会文化,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人格观。当人们的心理处在“稳定”和“变化”的转型时期里,也是人们对痛苦的选择时期和人格的重塑时期。一般来说,不平等时人可以相安无事,社会文化给每个人规定了角色或等级,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习惯于这种社会流程。因为这是社会封闭与政治经济地位带来的结果,使人们在心理上求得稳定、安全。当社会文化发生了变革之时,人们的心理也就不那么心安理得了。这样一来,人们必须要在痛苦的情感体验中做出抉择,同时又必须在抉择中体验着痛苦。此时,“自我”开始从束缚中解脱、人格被抽象出来,人有了尊严,“自尊”便被视为至高无上。当自我与权利和财产相统一的时候,西方的“自我”文化观便形成了,人们便开始了新的社会文化创造。这种文化的创造包含有两种进程的有机结合:一是个体独立和自由的增加进程;另一是个体孤独和不安的增加进程。弗洛姆将其称为“自发性”(spontaneity),后改为“原创性”(productiveness),其含义是,积极地表现人的情感的和理性的潜能。通过这种活动,个人既能保持自我的独立和完整性,又能与世界和他人融为一体。表现在活动中,具有爱和创造性的工作。这便是一种健康的文化人格价值取向。
弗洛姆在分析解释纳粹德国统治时期所出现的“法西斯现象”时,指出,传统文化成长下的人是安全的或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稳定性是来自一个人所生存的团体,个人的社会角色是从属于该团体的、是事先被长期形成的文化所规定好的、不独立的。因此生活在这种社会文化下的人们很少有“非分之想”。此外,还因为文化价值的“一元化”取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行为是“伦理的”,而非“经济的”,没有或很少有“利益”之困惑。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除了有上述的文化因素之外,支持其长期不变的稳定社会形态的另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是,宗法制。即使是出现了社会动荡也只是“朝代”更迭,其稳定的社会结构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但是,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由于“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形式的变化,稳定的传统社会形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个体的社会角色从一元到二元、甚至多元。“自我”的利益人格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利益”或经济行为成为“个人存在”的根本纽带;“文化价值取向”在以“近代科学技术文化”为先锋的影响下,“功利主义”成为新的社会文化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衡量一个人的地位或价值的是所拥有的“财产”多少,而不再是传统文化下的“道德”或“宗教”。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财产,他也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也就等于失去了自由与自尊,生命也就显得没有价值了。
用这种文化人格观解释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成长性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寻求“自由”,但是在争取“自由”之前,缺乏必要的前“自由”储备,当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时就很可能因原有“心理依赖”(或社会文化遗传)或“成长环境”的惯性作用,与新的环境无法在短时期内“共存”或“认同”,人所具有的自主性、创造性将被“不安、孤独”等不良情绪所破坏。因此成长中的青少年必须要面对两方面的考验:一方面随着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日益强大,已经感觉到自我力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他们日益感到自己和他人的分离,自己在社会中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如果这种增长被孤独与无助的情感所笼罩,不能够及时有效地面对成人化的社会文化,那么个体的社会化将是对自由渴望中的逃避。弗洛姆对此的解释是,“当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不能满足人与世界、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以克服孤独感的愿望时,人就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之中。”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个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日益增强。”其发展的结果,为了满足自我的生存需要、拓展发展空间,人就有可能寻求不健康的满足自我的成长方式:(1)主动逃避,不能自主或自救,放弃个人的自我;(2)建立一种依赖或延续心理依赖,不主动发展社会化;(3)建立一种脆弱式的“自我”,以求得暂时的安全感。
(六)马斯洛的健康人格观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是哲学博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发展者。他不同意精神分析学派在人格研究中的将人视为被动的思想,而且在研究方法在或研究对象上大多来自变态心理的精神治疗的研究。他主张要发现人类固有的善良的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实现理论。他不仅在动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构思,而且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论述更是提出许多受人重视的观点,其中“自我实现的人”更为众多学者所引用。
马斯洛通过从他的朋友、名人传记或名人自传中,通过对当代社会和历史人物以及三千名大学生的随机挑选进行对比研究“自我发现的人”,从中归纳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基本品质。
1、能正确对待自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将自己看作一个有能力而受欢迎的人,并生活在一个自己能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上。
2、能够对待任何人,无论对方是男或是女,都将一视同仁。
3、能够与他人保持深刻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并乐意与他人交往,对人仁慈有耐心有着强烈的同情心。
4、能够细微观察现实世界做到实事求是,并能够根据正确的信息进行周密地思考。
5、具有常在的欣赏力。“自我实现的人”有着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能力,具有新鲜、纯正,还有敬畏、快乐甚至达到狂喜程度的人生的基本品质。
6、具有独立的主见与自信。
7、具有创造性。即是指性格上的品质,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一个人的成就。
8、具有民主的品质结构,即做到行为的一贯性。
除此之外,“自我实现的人”还应具有“深厚的友谊情感”、“幽默的同情心”、“强烈的道德感”以及“个人独处的需要”,只有这样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成长和自我完成的趋向。就动机状态看,健康人在安全、爱、尊重等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如果缺乏这些基本需要就可能导致精神病。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有如下的特征:(1)优良的现实知觉;(2)能接受自我、其他人和自然;(3)具有自发性;(4)以问题为中心;(5)较强的超然和独处的愿望;(6)较强的自主性;(7)有鉴赏力和丰富的情绪反应;(8)频繁的高峰体验;(9)有与人类趋同的倾向;(10)良好的人际关系;(11)民主的性格;(12)很强的创造性;(13)变革了的价值体系。
根据上述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发展可能:(1)健康的人可以增长着对自我实现的需要;(2)健康的人能够在朝着指向个人目标的一个确定方向前进;(3)健康的人将主动向外在的实现成就的目标前进,因为生活目标就是一个人实现他自己信仰的某种价值,这种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自主过程,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人更道德、更健康。而追求价值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信念之一。
马斯洛研究了49名他认为是心理健康榜样的著名人物,结果发现,这些被认为心理健康水平真正优秀、人格真正健全的自我实现者具有以下13个优秀的品质。
1、良好的现实知觉
他们对周围社会的知觉是客观的,能够如实地看待社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看待周围社会。
2、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
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别人、自身及自然的不足和缺憾,而不会为这些缺憾所困扰。他们能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接受这些不足,对人性的所有方面都没有排斥情绪。他们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也不会感到羞耻或内疚。
3、自发、坦率、真实
心理健康者完全不存在装假的情况。他们的行为自然、坦诚,没有隐藏或伪装自己情绪情感的企图,除非这些情感的表现会伤害别人。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足以使他们只去真实地表现自己。
4、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
他们每个人都有其所专注的某种引人入胜的工作,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对他们来说并非真正的劳苦,更多是从事工作所带来的快乐。
5、有独处和自立需要
心理健康者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他们首先依赖自己。
6、功能发挥自主
心理健康者在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中,有自主地发挥功能的需要和能力。他们的满足是来自自身的内部,是来自自己的智慧和潜能。
7、常新的愉快体验
心理健康者对每一件事的体验都是愉快的,他们不会因为体验的重复而烦恼。
8、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
顶峰体验可使人们体验到强烈的醉心、狂喜和敬畏的情绪。心理健康者能从中体验到强烈的力量、自信和决断的意识。此时,没有他们不能做的事,没有他们达不到的目的。
9、有社会兴趣
10、人际关系深刻
自我实现者可以对他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和更崇高的爱,他们能够象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他人的成长与发展。
11、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心理健康者完全没有偏见。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宗教、种族或肤色都毫不重要。
12、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者都有独创、发明和革新的特点。
13、抗拒遵从
具有自主特征的人是自我定向的。虽然他们并不有意识地轻视社会习俗和规范,但仍能够走自己的路,能够抗拒遵从他人观念、行为和价值观的压力。关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一书中概括为两方面:(1)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的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2)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真实的自我”则是人格的核心。
总之,马斯洛的健康人格思想中,无论是需要观点,还是理想的自我观,既有其理论的合理性,同时也充满了理想的成分。尤其是他的理想的“自我实现者”“取样”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是一些被视为成熟的少数人的成功。所以,以此为标准是很难做到普遍性的说明。正象马斯洛自己所说的那样,“就我自己进行的研究来说,它们大多是在可以说已经取得‘成功的’成人身上进行的。我只有很少有关不成功的、掉队的人的资料。”他接着又说“虽然他们在数量上很少,然而我们从直接研究这些高度发展的、最成熟的、心理最健康的个体中,能够学到有关价值的大量知识。这是因为他们是最完美的人。”
(七)罗杰斯的健康人格观
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1987)是一位哲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其心理学思想主要发展于“来访者中心”治疗关系这一背景条件下。他的关于正常的和健全的人格理论研究是建立在与有毛病的或情绪失调的人多年的经验基础之上,“罗杰斯是完全依靠病人与治疗者之间的谈话。”([美]简.卢格文)其自我健康观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1、乐于接受别人的经验
比较健康的人似乎都很清楚他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他不会背离自己或掩饰他的真实情感,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方式对待客观世界,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又表现出自信。
2、能够自力更生地对待事物或人
比较健康的人能够意识到,当面对现实世界之时,要依靠自己的心去选择,这种选择既能充分地满足自己,又能完全地表达自我。
3、愿意象一个人那样继续成长
健康的人对继续活动的理解就是允许他生长变化,而不是到了某一点就停顿下来,并明确目标,知道将走向哪里。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建立一个正确而积极的幸福观,将关系到他未来能否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因为他与一个人的自我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幸福不是个体的全部生物需要得到满足或个人所追求的目的的实现而带来的安定感,但是幸福却在自我实现的趋向中,可保证人的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持续不断过程。这一点对确立儿童的幸福自我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儿童的早期发展来说,其自尊的需要是来自与关怀的需要。儿童首先希望别人对他们有好感,然后他们才对自己有好感。那些使他一生中得到有关的人们的关怀的条件被内摄入他们的自我结构,此后,他们必须按照这些条件来行动以便使他们自己得到关怀,以此构建自尊的基础。
那么,如何看待儿童的早期经验?罗杰斯指出,“如果个体体验的只是无条件关怀,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关怀的需要与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有机体估价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完善功能的人。”可见,一个人的幸福观被看作是人格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
罗杰斯认为,“积极的自我观念为我们正确地对待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他形成了伟大人格力量的基础。一个有着积极的自我观念的人,他能够经受发生突变的考验,他不会为出现各种不同的新异情况而担忧。”因此,要想满足积极的健康人格应具备三个条件。
1、有传递自己的积极情感的长期经验,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成为最健康的人。在此发展过程中,应与他人有着最基本的信任关系,并以极大的热情对待现实。
2、在发展社会性的智力的以及职业的各种技能等方面取得成功。
3、在接受新观念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培养自己的独立行为,以逐渐减少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建立起自我独立的价值体系,这样就会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另外,在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中有一个“功能完备的人”的概念。功能好的人是一个可变有机体,以最满意的方式适应新环境,向实现的更高水平运动。罗杰斯认为,功能完备的人始终处于一种一致的状态,没有不和谐存在于自我与有机体之间。并能最大限度地位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斯考特的健康人格观
心理学家斯考特将心理健康水平优秀者的具体心理特征概括为9个方面。
1、一般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
灵活性
把握环境的能力
适应和对付变化多断的世界的能力
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
成功的行为
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生殖性欲
适度满足个人需要
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
行为的自然性
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
完成社会各种角色
行为与角色一致
社会关系的适应
行为受社会的赞同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参与社会活动
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
托付他人
社会责任
稳定的职业
工作和爱的能力
4、智慧的能力
知觉的准确性
心理功能的有效性
认知的适当
机智
合理性
接触现实
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
对人类经验的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的态度
利他主义
关心他人
信任
喜欢他人
待人热情
与人亲密的能力
感情移入
6、创造性
对社会的贡献
主动精神
7、自主性
情感的独立性
同一性
自力更生
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实现
个人成长
人生哲学的形成
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
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
自我利用
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
保持一致性
完整的复杂层次
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控制感
任务完成的满足
自我接受、自我认可
自尊
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积极的自我形象
自由和自抉感
摆脱了自卑感
幸福感
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对挫折的耐受性
把握焦虑的能力
道德
勇气
自制力
对紧张的抵抗
道义
良心
自我的力量
诚实
廉洁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