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王》又是一个成年人也喜爱的童话故事。它既符合自己过去做儿子的体验,也符合现在当父亲的心理。
木法沙的故事是一切现代父亲的故事,里面蕴含着当父亲的情结,其中也有着牵动人心的深刻力量。
我们首先看到,父亲为儿子牺牲特别触动成年人的感情。那是做父亲的强烈的冤屈和悲壮心理,是一个父亲面对儿子以及整个世界的心理。
他曾经对儿子有过的严厉教育,不被儿子理解。当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年幼的儿子发生冲突时,他得忍受儿子无知的对抗。儿子对他的一切不理解与对立行为,都在他心中引起强烈的反应。最终,他却因为儿子幼稚无知的过失牺牲了自己。
这时,做父亲的冤屈与悲壮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泄。任何一个父亲都可能由于自己曾经有过的对儿子的潜在排斥心理和过苛态度而感到疚悔,而这种疚悔也便在这个为儿子而牺牲的悲壮故事中得到了洗刷。
父亲有可能在儿子的成长中与儿子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种冲突大多以父亲的实施教育而儿子的不理解、不顺从表现出来。儿子的对抗情绪对父亲的刺激以及父亲对自己过苛行为的潜在不安,都在为儿子的伟大牺牲中得以消解。
这是父亲心里深处情结的实现。
正是这一实现,使得《狮子王》的故事触动了成千上万的男人们。
木法沙安静地躺在山谷中与世长辞了,不谙世事的小辛巴在父亲身边悲哀地徘徊哀鸣,这种情景使得父亲们得到了崇高的人格陶醉。如果我们确实深刻领会这种做父亲的情结,或许可以把它称之为“木法沙情结”。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到这种情结的大量表现。
父亲常常表现出对儿子特别的责任感,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为儿子尽心尽力的冲动,有一种要为儿子牺牲点什么的冲动,而且要比母亲做得更好,同时渴望着儿子的理解。任何一个父亲为儿子做出牺牲时,由于这种牺牲终于使儿子理解了他从小不曾充分理解的父亲的严厉要求时,儿子的愧疚常常是父亲的最大心理满足。
即使最一般的情况,当临终的父亲在病床上面对着悲痛欲绝地跪倒在床边的儿子时,儿子的悲痛或许有他一生中潜藏的对父亲的歉疚,而父亲的心理也在这时获得了格外平衡与宁静。
儿子的悲痛表明,童年对父亲的全部不满都已消除,儿子对父亲的一切管教都已理解,父亲由此也便洗刷了全部做父亲的冤屈,以安然的心态进入天国了。
此外,同样重要的,当狮子王木法沙在小辛巴遇到危难时奋不顾身冲上去解救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更单纯的情结,那就是保护年幼儿子的责任与冲动。这里,不需要任何对儿子的不安做种子,也无须含着洗刷自己的动力,这是更加接近生命本能的表现,在很多高级动物保护幼崽时我们都能看到。
对于一个年幼的婴孩,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父亲往往拥有绝对的责任感。当儿子遇到危险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亲都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予以保护。这是一个单纯得多的父亲情结,他是在保护自己的血肉,保护自己生命的延续。
当然,在社会文化赋予的种种意义上,这还可能意味着保护整个家族的传宗接代,保护遗产的继承人,保护自己的光荣,等等。
无论社会文化对父亲保护儿子的行为做了怎样多方面的铸造,我们依然可以说,这种父爱的心理动机单纯得多,这是一个更加直截了当的父爱。
其实,父子之间的对抗,父亲总比儿子感觉迟钝。在三至五岁的儿童心理中,可能已经形成典型的恋母憎父情结。而这时的父亲,大多还把儿子看成需要自己保护的幼嫩生命。父亲意识到与儿子对抗并且感到对儿子过分严厉的不安,常常是在儿子更长大一些之后才有的事情。
在《狮子王》中,做父亲的上述两种情结结合在一起,必然对现代成年男性产生相当深切的触动。这两种情结在故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与释放,父亲木法沙退出历史,结束生命,就格外显示出生命的惆怅来。这种惆怅是一种宗教情绪。宣泄了两种情结的父亲终于有充分的资格在天国出现,照看儿子了。
这样,我们就可能看到了宗教的一种更完整的解释。
当辛巴仰望着天国中父亲的影像,并聆听着他从天国发出的教导时,我们看到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与敬畏铸造了神与宗教;而当我们从木法沙的角度在天国俯瞰小儿子辛巴时,完全可以体会到一个尽了责任又洗刷了全部冤屈的父亲对待儿子神圣而崇高的态度,这时,他已将自己化为神与宗教了。
《狮子王》的故事进行到这一幕时,不仅儿子们的心灵与辛巴共鸣,父亲们的心灵也与木法沙共鸣。父亲们此时获得的是足够的安详圆满,以一种更崇高也是更绝对的方式再一次实现了父亲的权威。
天国中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对任何童话故事的剖析,都要从它触动读者心灵的原因入手。这样,才能最终追踪到它与读者深层心理的隐密联系,从而揭示它的象征意义。
在《狮子王》中,倘若审视我们的观看心理就会发现,我们不仅站在辛巴的角度渴望他为父亲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