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方成功学缺乏理论,不仅表现出其浮浅的一面,方法成为目的的一面,且其很多观点都存在问题,甚至于错误。下面的叙述中,我们将通过挖掘东方成功学理论,进一步阐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儒、释、道”文化是一部更为完整的成功学理论
西方成功学理论是通俗成功心理学理论,是追求快乐,改变性格的理论。作者认为,科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科学的根本性科学,最为重要的科学,甚至是集所有人类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根本为一体的“元本”科学。因为,任何科学都来自于人的需要,来自于心理的需要。没有人的心理需要,科学本身就不复存在。需要即心理,心理即世界。没有人类心理的自然、社会和世界,将成为独立于人类以外的、毫无意义的存在。破译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原理和规律,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最大理想,最伟大科学成就。
因此,涉及到人类科学的伟大思想和理论,其核心理论都应该以心理学为主,核心思想都应该围绕着教导人如何生活得更愉快、幸福、美满为中心,指出通向努力,走向幸福彼岸的方法。否则,再被现实认可的人类科学理论,都是片面的,或者毫无意义的科学,不能够称其为伟大。
反观古老的东方文化,有没有教导人快乐生活,改变性格的思想呢?挖掘祖国文化遗产,弘扬东方文明,是党的号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头。西方思想家们早就预见到:21世纪文明将来自东方。我们能不能在认识西方,谦虚地、无体投地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克制一下崇洋媚外的无知,回过头来,看一看在我们五千年文明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宝藏和智慧。
古老的东方文明,一直是西方顶极专家学者们崇拜和敬仰的偶像,很多现代重大科学发现,都可在东方文明中找到其最终的归宿。东方文明,是成千上万西方学者力图深入研究和破解、但无法全译的“神坛”。几千年古老文明的文化积累,经过历史的检验,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着无限的价值和宝藏。
在这些文化宝藏中,涉及现代成功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是佛学理论、老庄思想、孔子的《大学》、《中庸》。不论西方科学运用多么先进的手段,花费多么大的财力物力,总结出来的先进科学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能找到几乎完全彻底的答案和解释。
改变性格,快乐人生,在佛学思想中,有着几乎完美和详尽的描述。佛学通过断“烦恼”而变得快乐,从而达到“无上智慧”和成功。老子“无为”思想,看上去是消极厌世,其实是为了改变急躁、狭隘、功利、偏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产生智慧,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三纲、八目”,本质上都是为了改变性格,从而达到“平天下”的最终目的,平天下的本质即是我们称为的自我实现,成功,成才,成就事业。修身在用词方面,更为贴切地描述出改变性格的目的。只是因为它们的学说时代久远,描述方法不同,用词不同,才没有被我们全社会认可和认识。
“佛经三藏十二部”,核心理论都是在通过如何断烦恼,阐述改变性格方法,改变性格的复杂和艰难曲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一点,西方成功学理论只字未提。佛学用“智慧”来比喻成功和自我实现,以智慧比喻“佛法无边,无所不能,威德无穷”。佛学通过“戒、定、慧”三学,培养人养成快乐习惯,培养良好性格,从而产生无上智慧。遗憾的是,不管是佛学界领袖,还是科学巨匠,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认识佛学,没有人能够正确理解我们的古代文明。
追究佛学的本质,去除烦恼是养成快乐习惯的最根本法则。西方成功学理论中,不论是消极思想,还是培养自信心方法,都无法摆脱去除烦恼的本质。因此,佛学首先在综观理论上领先于西方成功学理论,更不用说其无边无际的具体操作方法。只是因为只是因为当时没有心理学一词,只是因为我们后人愚蠢,才误解了佛佗的教诲。
老子哲学思想则以“无为”为中心,以轻松、无所追求、没有烦恼为宗旨,保持快乐心情,求得对客观世界的最正确认识,达到“无不为”的最高智慧和境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这种投入,是没有烦恼的投入,是轻松、愉快的投入。对于人来讲,忘我的状态,是最幸福和快乐的状态。人们从生活中可以发现一个事实,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会产生无明的快乐。东西方文化中,都阐述过这一理论,即集中注意力,一心不乱,是快乐和智慧的基础。
在治理国家时,老子也强调“使民不争,清欢寡欲,见素抱朴”,更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无私无欲哲学思想,其目的都是使百姓快乐人生,从而使社会风气正常化和人性化。老子以不“尚贤”的方法,使百姓各取所需,自由发展,共享太平盛世,避免各种争斗、偏激、伪善和破坏文明。最终,以无为取天下,使国家健康发展,国泰民安,合于“大道”。然而,如此伟大的思想却被我们后人误解为消极厌世,我们不仅忘记了祖先,且妄评圣意,曲解老子一片苦心。
孔孟之道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以“至善、正心、中庸”为手段,达到放松、清静、快乐,努力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则近道矣。”充分论述了心静,无烦恼,产生智慧的过程和原理。它与佛学思想、老子哲学本质上完全一致。正如佛学中所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之法而有差别”。
中庸之道中,不偏不已和守中的态度,运用到心理学中,体现了兴奋与抑制的和谐,避免亢奋下的极端和消极两极分裂,成为通俗的入世哲学和行为准则。其目的都是使人清静无为,快乐无限。孔子提出了一切学问“…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指出了修身的根本性和重要性,修身的本质即改变性格,改变性格是一切成功的核心。终其原理,皆以改变性格为根本和基础,否则无从谈起。
现实生活中,人们们往往错解了修身的本意,以为修身仅在于去除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其实,仅拥有高尚道德,并不是优秀的人,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没有能力和智慧,再有高尚的道德,都不可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学中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使人通过穷尽天下理,明察内心,后而培养自我,努力成为无私无欲的人,最终成为最智慧的人,能力最强的人,以达到参与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其中,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获得聪明才智的最重要方法,是人获得最大快乐和幸福的最重要手段。反之,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快乐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智慧的人,永远无法走向最终的成功。
然而,后人却没有抓住孔子先生的心理学思想中心,只停留在对其形式上的认识。这种失误,不仅使近代学者们没有挖掘出其思想精髓,流于形式,更使领导集团和科学工作者们,与广大百姓联起手来,将圣人的思想主观杜造和篡改为忠考、服从、孝敬等没有是非善恶、正确谬误,只有特权和名利的思想的误区,从而轻松易得,使真理变成了谬误。近代历史中,我们国家饱受凌辱和摧残,民族自由和解放事业发展的停顿,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水生火热,无一不打着对伟人思想的误解、曲解和篡改的烙印。
在 “儒、释、道”传统文化中,为引导人走向快乐,几千年弘扬佛学思想的民族精英们前赴后继,力著佛经“三藏十二部”,寺庙满天下,但却被曲解为“烧香叩头、菩萨显灵”。佛学以实证和修行经历,详细描述了通向成功和快乐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步骤,用大量的哲学、心理学思想,描述阻碍人走向幸福和快乐的心理、生理原理,以及在改变自我过程中,其微妙的变化形式。佛学以“八万四千法门”及无穷尽的学术思想,分析了一系列破除阻碍,走向智慧和圆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去除烦恼杂念,就能够成为智慧的人。这个智慧,并不是什么神秘不可说的迷信,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实,它包括自信、勇气、灵活、善良、记忆力、反映力、创造力、感知能力、认识世界能力,驾驭世界能力,等等。这些美好品质,是人本身走向成功的主要条件。佛学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法力无边”、“神通”、“无所不能”、 “无上正等正觉”、“功德无量”,等等。这些词语,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佛学抓到了改变性格的最根本方法,看到了通向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在生活中,佛学教导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愉快心情,首先要“行愿”、“行善”。佛学要求人们成为一个旁观者,那些使自己烦恼的内外界影响,被佛描述为“烦恼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佛学指出,不管这些影响多么重要,多么正确和必然,都要用最大勇气,下最大的决心,尽最大努力不为所动,清静无为,如如不动。如果人们能够一心不乱地念经(转移注意力),烦恼自然会消失,从而达到主动遗忘烦恼、忘却烦恼的目的。
通过长期修行,人就可以慢慢改变自己,逐步变得快乐起来,随着快乐状态越来越多,性格随之改变,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这种变化,做为主体的人,会逐步发现,在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自信心从身体的最深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障碍自然消除,“佛性”逐步显现。佛学认为,包括自信心、判断能力在内的一切优秀品质,都是智慧的一部分,来自于本性。它本身就有,只因“无明(烦恼)”而被掩盖。经过修炼,本性之圆满重见光明,智慧重新产生。智慧来自于心中,而不是来自于外界、书本和知识。
培养自信心不是通过几次、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的努力,短时间就能够达到,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初学者通过成千上万次的断烦恼修行,逐步使身体机能转化,生理状态转变、变化。佛学详细描写了修行过程中的实践和成长之路:经“正中偏、偏中正…”、“魔境”、“着相”、“攀缘”等一系列心理、生理、认知、感觉、思维变化后,做为主体的人,一种持久、快乐、积极的稳定状态自然显现,快乐成为生理和心理习惯。
断除烦恼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有其更为深刻的哲学内含,心理学内含,伦理学内含。做善事、热爱生灵、众生平等、不说谎言等系列行为操作方法,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快乐,培养良好性格。在具体的行愿过程中,人会遇到十分复杂的困难,以及心理、生理上的变化。
佛学、老子哲学、中庸之道采用顺其自然,心静无为,摆脱烦恼对主体的控制,“行住坐卧皆道场”,从而达到改变不良情绪的根本。这不由使我想起沙特的思想:“追求快乐是道德”,或许有不谋而合之处。
东方成功学理论博大精深,尽其原理及内含,短短的篇幅无法明示。“儒、释、道”任何一部文化思想,都可以详细分解成一部成功学理论著作。特别是佛学文化,折射出无穷尽的成功学光芒。因为其太复杂,在这里我们不一一说明。待到华山论剑时,自有真人出道场。
值得我们中华民族认真思考的重要事实是,我们应该重新找回祖国的文化遗产,不应该盲目学习西方,忘记了自己的祖宗,背叛自己的民族。
东方成功学理论对西方的超越
不论是成功学、心理学还是教育学,其最根本的问题体现在思维活动。东方成功学理论,以清静无为为根本,以中庸文化为核心,有其更为深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要想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成功学的文化内含,必须从东方文明的源头开始,从阴阳对立统一理论谈起,从人的思维活动产生过程入手,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打开突破口,长驱直入,挖掘出其灿烂的文明结晶。
生活实践中,我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如下事实,当我们处于兴奋状态时,欲望过度时,虽然信心百倍,但大多数想法极为不合实际。在兴奋状态下,虽然我们自信心极强,想入非非,感觉非常好,精力、体力超越,思维敏捷,反映很快。然而,往往都是幻想,一觉醒来全是梦幻。这种情况会伴随着我们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