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心理课堂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时间:2025-02-27 20:22:09  来源:  作者:

    (2)看电视不加选择;

    (3)对电视高度着迷,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不喜欢与人交往;

    (4)对于任何事都表现出懒散、消极、不在乎的状态。

    “电视病”会带来一系列疾病,比如电视肥胖症、电视孤独症、电视眼病等。当孩子具有以上4种表现时,父母就应该加大注意力了,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戒除“电视病”,必要时还需请专家治疗。

    专家支招

    要让孩子完全不看电视也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怎么样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使电视为我所用,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之道。对于孩子沉迷于电视的毛病,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选择地看电视

    据研究,有两种节目特别适合儿童收看: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红帽》等儿童文学名著和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另一类是知识性节目,比如《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

    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让儿童观看情感片或武打片等成人节目,以免对孩子身心产生不健康影响。父母可以提前查看节目表,列出一些全家可以一起观看的节目——非暴力的、制作精良的节目,这些节目可以增加知识、增广见闻,有助于孩子社会技巧的培养。

    2.合理控制收视时间

    看电视的时间要严格把关,每天不超过2个小时。对孩子的哭闹相逼,要不为所动,坚持原则。对任性的孩子,可以采取冷落他们的办法。父母强硬权威地警告,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把“每天看电视不超过2个小时”作为一种规范来遵守。

第二篇 方法总比问题多——孩子的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二章 小学阶段孩子常见问题及心理调适(2)

    3.和孩子交流讨论

    和孩子一同看完电视节目后,要抓住时机和孩子进行讨论,鼓励孩子就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孩子增长知识、增长见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父母要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养成科学看电视的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每天呆在电视机旁,怎么去教导孩子有节制地看电视呢?你如果教育他,他可能会问你:“你都看,为什么不允许我看?”所以父母管教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孩子太自私怎么办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那天她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想给你个惊喜。”我忙问:“什么惊喜呀?这么神秘?”“我给你带了一块巧克力。”我听了很高兴,连连夸她懂事了。岂料这时她接着说:“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奖励。我一共得了两块巧克力。一块是‘德芙’的,一块是‘金丝猴’的。我本打算都留给妈妈的,可我看着那块‘德芙’特别想吃。我忍了又忍,可馋虫上来了,没办法只好吃了‘德芙’,现在只剩下那块‘金丝猴’的了。”我看着那块“金丝猴”也颇觉安慰,虽然好的没了,破的也是女儿的一番心意呀,于是我说:“没事的,只要女儿想到妈妈了,妈妈就高兴。”

    女儿见我这么说,就乐了,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不爱吃‘金丝猴’的巧克力才留给你的,它的味道比‘德芙’的差远了。”

    女儿的话让我很伤心,怎么能把好的吃了,不好的才留给妈妈呢?朋友家的孩子都是有什么先问问妈妈吃不吃,我的女儿怎么这么自私呢?

    专家解析

    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们又把它讲给我们自己的孩子听。实际上,在我们学习孔融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乐意的,我们只是认为应该“让梨”,而不是真心“让梨”。东方文化与西方不一样,西方文化强调“自我”,而我们的文化历来都是要求人要有集体观念的。因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做任何事想的都是:我这样做是别人期待的吗?我们不仅仅考虑自己,认为自己的意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么做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常常陷入一种悖论之中。大人们并不是真想吃孩子的东西,而是希望孩子有“让梨”的表现,即便这些表现不是出自孩子的内心,即使孩子的“让梨”只是一种取悦母亲的方法,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从孩子虚伪的表现中安慰了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是最纯洁无瑕的,它来不得半点虚伪做作,我们的文化却教导孩子们去做作,去说假话,去喊虚伪的口号。孩子的心不分善恶,他们的本性都是“真”,可教育却让他们一步步走向“假”。孩子在写作文时更是假话连篇,今天扶了一个老大爷过马路,明天就给小朋友送了一把伞。我记起了一个笑话,一次小学作文讲评课上,三个学生同时写了扶老大爷过马路的题材,老师纳闷地问:“你们三个昨天都扶老大爷过马路了,马路上怎么有那么多老大爷需要扶啊?”其中一个同学说:“小刚扶老大爷过马路,我给他帮忙来着。”老师又问第三个同学:“那你呢?”他答:“他们两个扶不过去,那个老大爷宁死宁活不过马路,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弄过去。”

    看,我们的教育是怎样地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让他学做“书面文章”,让他喊假的口号,以顺应社会的道德规范,既欺骗我们自己也欺骗孩子。我们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美丽童话世界里,欲罢不能,其实我们内心并非真的那么无私,也不是真的希望孩子为他人奉献一切。

    有一个很让人伤心的例子。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热衷慈善事业,她每天要靠拾废品或积攒零花钱凑够5块钱以支持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上学。她的事迹被当地电台、报纸广为宣传,她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要帮助的对象越来越多,结果她不堪重压,神经上出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习与生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