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隘心理演绎狭隘人生,只有敢于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可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些死守习惯、不愿脱离惯有轨迹的人永远都是狭隘的,他们永远不会有所突破。
窗外的风景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人生中多一分分享的心态,就会使我们看到更精彩的风景,狭隘,只会让我们进入人生的死胡同,永远得不到阳光和雨露的照耀与滋润。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本应是最广阔的地方,而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人用狭隘演绎人生。
有两个重病人,住在一家大医院的同一个病房里。房间不大,他们只能通过一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中的一个每天下午都被允许坐在床上半个小时,他的床挨着窗户,但是另一个人只能终日平躺在床上。
每天下午,那个人坐在床上的时候,他都要把窗外的景色描绘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正好能够看到公园里面的风景:那里有一个人工湖,湖里有野鸭和天鹅,远处一排树,顶上是美丽的天空,人们在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地方游玩嬉戏,年轻的恋人则在树下牵着手散步,孩子们在湖边放模型船,撒面包片……
另一个人微笑地倾听着,在他看来这每一分钟都是享受。“一个漂亮的女孩穿着飘逸的夏装,一个小男孩差点跌进湖里……”朋友的描述几乎让他感到自己正亲眼目睹这一切。
然而,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他心里想:为什么睡在窗前的人能够享受外面美丽的风景?为什么我就不可以?他心里很不平衡,越是这样想,就越想与另一个人换床位,他觉得必须得换。一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发呆,忽然另一个人惊醒了,接着拼命地咳嗽,他想伸手去按铃叫护士来,可是这个人只是看着这个呼吸一直很困难的同伴,却没有去帮他。第二天,护士来的时候发现那个人已经死了,只好静静地抬走他的尸体。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个人换到了靠窗户的那张床上,他觉得很舒服。当他用手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吃力地望向窗外时,窗外仅有一堵空白的墙。
《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 性格心理篇 扩展自我:狭隘让你的人生越走越窄(3)
狭隘的人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在一层厚厚的壳里,生活在自己冷漠狭小的世界里。他们没有关爱之情,没有恻隐之心,而是处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更不懂得体贴、理解、关心、谦让、宽容别人。他们总是用别人的痛苦成就自己的幸福,用别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利益,干一些利己损人的事。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胸狭窄的人,往往不会相信任何人,也得不到朋友的关怀和友谊,因此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有句话说:化干戈为玉帛者是机智坦荡之人,化仇恨为友情者是胸怀博大之人。忍一时风平浪静,平息一点点怨恨,都会使人终身受益。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在年轻时曾受到一位屠夫的为难,那个屠夫骄横地对韩信说:“你有没有胆量在我的身上扎两刀?要是没有,那么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是一个聪慧之人,听后非常气愤,心里想着自己有一身好武艺害怕你个小屠夫不成?正在他要动手时,转念一想,我为何要跟一个小无赖一般见识呢?于是,他就咬了咬牙,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后来,韩信成为了一名大将军,他非但没有因为“胯下之辱”而去杀掉那位屠夫,反而给了他好些钱,并任命他担任一个职务,使屠夫深为感动。后来那个屠夫成了韩信的忠诚护卫,并与他共赴战场,出生入死。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可能会使你伤了自己的面子,可能会让你下不了台,可能会当众给自己难堪,也可能对自己抱有成见,等等。
遇到这类事情,我们要以自身的宽宏大量促使别人反躬自省。如果都是“针尖对麦芒”,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不但解决不了事情,还会把事态扩大,甚至激化矛盾,对人对己都没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我们要有“退”与“让”的胸怀,妥善处理好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才会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走出狭隘,拓展人生之路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是人性的弱点,是青少年应当远离的心境,狭隘只会使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使青春失去亮丽的风景。
狭隘的人往往表现为:
一、思想狭隘
遇到一点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的学生听到老师或家长一两句批评的话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对学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这些情况在女学生中比较多见。
二、行为狭隘
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这些情况在男生中表现突出。
青少年产生狭隘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认识水平两个方面。
家庭因素上,狭隘心理的产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子女狭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等品质,自然受点委屈便耿耿于怀,对“异己”分子不肯容纳与接受。 24/69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