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有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 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着 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 ,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 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却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 母亲。
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 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她 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 情的回报?
从孩子的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的溺爱 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 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 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 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不少家长认为, 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 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怀着这种想法,父母们尽其所能地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 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等等。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 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灾难。
自私自利根源于父母的 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 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自私的爱与可怕的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 ,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这是一位教育家的经验之谈。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情。为什么使孩子过 “幸福平安的生活”的想法却成了问题?
四岁的小阳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姥姥的娇惯,在家里 像个“小王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 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岁的姥姥让他拴脚,可小阳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外孙一向溺爱,迁就放任, 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外孙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打的是个活结,小外孙一拉,便紧紧勒住姥姥的 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小外孙见姥姥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 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出屋外去了。孩子的妈妈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溺爱并不是爱孩 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这个例子中酿成的苦果源于父母及亲人超过限度的溺爱。父母一味地慷慨给予,溺爱孩子,而不教会孩 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 ,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 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个性。小猫和姥姥在他眼里变得无足轻重,毫无生命。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 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能激起孩子对父 母由衷地爱戴与尊敬,也能使他感觉与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艰辛、期望的殷切。
罗马是靠一沙一石来建成的,爱的 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来汇集而成。自小给予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 要做的事情。儿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 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 好不过的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 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你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 。”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伯年老生病,你可 以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伯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你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8/51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