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
大量吃药却不见病好,原来是心理出了问题。
你是否经常感觉到很多身体不舒服的症状?比如头晕、胃痛、腹胀或胀气、吃饭没胃口、便秘、胸口闷、小便次数多、手足或关节疼痛,皮肤麻木或有刺痛感等。你是否经常到医院看病?做了许多检查如CT、脑电图、心电图、B超、胸片、胃镜以及肝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吃了各种养胃、补脑、补心的药物,但是效果不太理想。你是否心情经常处于郁闷和担心状态?感到自己好像得了什么大病似的,不知怎么总是治不好。假如是这样的话你也许是患了一种叫做“躯体形式障碍”的心理疾病。
案例
案例一工作受挫,情绪型发烧
某女,“反复发热伴胸闷一年余”,起病前有感冒症状,此后反复发热,体温在37.0℃至38.0℃之间,间或升高至38.5℃,先后在多家综合性医院的呼吸科、血液科、心血管科、传染科诊治,进行了结核病、血液系统疾病、不明原因肺炎、心肌炎的疾病相关检查和诊断性治疗,花费了数万元医疗费用,病情无改善。追问病史发现患者病前一个月因个人工作问题,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彻夜失眠,而出现发热后表现睡眠时间延长而睡眠浅易醒,并且十分担心身体存在什么“不治之症”。
最后,心理医师会诊时,经过仔细研究她的病例,排除各种致病原因,终于发现她每次发烧的规律:她属于情绪型发烧,只要工作受挫折,自己情绪低落,遇到不高兴的事,或者持续工作多日,没有睡好觉,第二天准会出现发烧症状。她本人也承认自己在工作上一直受挫折,被领导误解。由于患者除发热表现,同时存在多种身体不适症状如胸闷、心悸、胃痛、关节酸痛等,而这些症状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经心理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物的治疗,患者体温一周后恢复正常,身体不适的症状一月后逐渐消失。
案例二心理创伤引起胃炎
某男,反复腹痛不适已2年,胃镜检查发现患有“浅表性胃炎”。但奇怪的是,医师按常规治疗给他用药,持续一年却不见明显好转。最后神经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发现患者在起病前存在心理创伤,此后他一旦情绪出现焦虑发作,胃部不适就会出现。找出病因之后,用心理辅导的方式和抗焦虑药物,患者的胃炎终于完全治愈。
案例三血压高不一定是高血压患者
某女,50岁,有高血压病史1年,长期规则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但是血压波动大100~180/60~100mmHg,时有头痛、头晕、胃肠道不适的表现,就诊时发现紧张焦虑和失眠是其血压不降和波动的主要原因,于是加用抗焦虑药物服用,2天后紧张焦虑好转,3天后失眠缓解,2周后血压波动消失,降为120/70mmHg,先后停用使用的两种降压药物以后,血压不再上升,4周后血压正常,症状完全消失。回顾分析患者为以心血管植物神经系统失调为主要表现的“躯体形式障碍”,非“高血压病”患者。
治疗
心理治疗+松弛治疗+药物治疗
对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和各种松弛疗法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但疗效如何,取决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医者的态度。如有患者见到某医生后称“见到你老先生我的病已好了一半”。
另外祖国传统医疗中的各种松弛疗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梳头抹脸摩身、倒退步行、推拿、按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都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焦虑状态突出者可辅以抗焦虑药物。如有心悸等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药物治疗不但要注意药物性能等药理作用,而且剂量如何增减以及服用时间等也非常重要,需要心理专科或神经心理专科医师的综合治疗。
病征
躯体形式障碍症状多样化,症状涉及许多系统,具体表现如下:
◎转换性症状或假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失音、失明、复视、视物模糊、昏倒或意识丧失、记忆缺失、癫痫样发作或抽搐、行走困难、肌肉乏力、尿潴留或排尿困难、异常皮肤感觉等。
◎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些食物,腹泻,便秘等。
◎疼痛:背、关节、四肢、生殖器等部位疼痛,排尿疼痛及其他疼痛等。
◎心、肺症状:气促、气短、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的针刺样痛等。
◎虚弱衰竭及过虑:过分担心年龄、体重、皮肤、斑疤、水肿及性功能等。
◎其它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反复低热、睡眠障碍、头晕等。
这种心理疾病患者其他特征还有:一、通常表现为多系统的身体不适;二、伴有的心理系统症状如较轻的情绪紊乱等,易被忽视;三、病前存在紧密相关的心理应激因素;四、医学检查、化验结果与相应的症状不符或难以完全解释;五、对症治疗的疗效不明显;六、更年期阶段,尤其女性更易患病。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易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慢性咽炎等疾病。
提醒
常被误诊的心理疾病
病人会越来越多寻求家人的支持
这类的患者往往在普通医院辗转治疗多年无效才转诊到心理或精神科。此时患者多已做过多种多样的躯体检查、实验室检查甚至各种探查性手术。病人在治疗以及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他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寻求家人、朋友、医生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一旦不能满足,便勃然大怒。对治疗一旦不满意,他们会不断更换医生。有专家认为这些症状在帮助病人逃避作为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同时,也是对病人自己的惩罚,给其带来痛苦,它事实上反映了病人情感深处的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仔细收集病史比体检更重要
两位专家认为重视“躯体形式障碍”,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将有利于提高对此类心理疾病认识或身体器质性疾病与“躯体形式障碍”的鉴别,对减少患者的痛苦,节约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躯体形式障碍常伴随其他心理障碍发生,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等。反之,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忽视了真正躯体疾病,过度地强调“躯体形式障碍”,易导致身体相关器质性疾病的漏诊、误诊或延误治疗。
有时仔细地收集病史与体格检查比各种检验更为重要。有些患者,由于过多地接受检查,从而增强了暗示与自我暗示,反而会增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持续由一个医师进行最基本的检查将减少病人的医疗资源利用并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
应到心理专科就诊
目前,“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主要就诊于各综合性医院的内科门诊和内科专科住院病房,应该积极引导患者就诊心理专科或神经心理专科,并联合各相关专科会诊治疗。
名词解释
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
它是指“躯体症状不能被已知生理机制的器质性疾病解释,而这些症状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表现形式的心理疾病。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占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10%~16%,为常见的心理疾病。躯体形式障碍主要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四种疾病。通常这类疾病是因为心理问题或被阻抑的心理冲突发生后,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10%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躯体化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2%~2%,经研究发现,综合性医院大约有9%的病人符合其诊断标准,躯体化障碍的病人中大约有99%首先到综合性医院就诊。从以上资料显示躯体化障碍是一种离我们很近,也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心理疾病。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