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怨恨

孩子总是逆反叛逆怎么办

时间:2025-02-23 19:16:26  来源:  作者:

9.你可以用来纠正每一种错误目的行为的有效反应或行动有哪些?
10.为什么这四种目的被称为错误目的?
11.孩子的行为并不以事实为基础,而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12.孩子在以不良行为告诉你什么?
13.为什么你会难以记住孩子真正想告诉你的是什么?
14.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为什么可能会拒绝你积极回应的努力?
15.通常什么样的孩子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16.要帮助孩子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动机,你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第四章 关注于解决问题

一、关注于解决问题

把思路转向关注于解决问题,需要态度和技巧上的一些小调整。调整虽小,却能带来巨大的变化。当你习惯于某种思考方式时,即使是小的转变也可能很困难,但是,一旦转变之后,你可能会惊奇:“我怎么就没早点儿想到呢?”然后,事情就很简单了。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认真考虑了相关情形并要求他们运用一些基本指导原则——比如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孩子们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孩子们会开始做出更好的行为选择,因为这对他们有明确的意义,因为受到尊重的对待并且尊重地对待其他人的感觉的确很好。
当我们专注于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就能学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且拥有了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工具。不,他们不会在下一次总是能处理得好(大人也不会在第一次尝试时就能学到手),但他们会从中学习。大人们面对的挑战是要放弃自己的疯狂念头——人要先受到伤害,才能更有收获。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太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必须通过伤害孩子来教给他们分辨对错。
关注于解决问题与关注于惩罚,甚至关注于逻辑后果相比,会营造出一种非常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教室氛围。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会因此而改变,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如此。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告诉我,当他们关注于解决问题时,权力之争大大减少了。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当大人肯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且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施展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时,孩子们就会成为出色的解决问题能手,并且能想出许多很有创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来。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和第5章的“逻辑后果的四个R”非常相似。事实上,前三个R是完全一样的,惟一不同的是H。然而,关注点是非常不同的,因为它强调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为问题付出代价(通过惩罚)。

二、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

5.相关(Related)
6.尊重 (Respectful)
7.合理 (Reasonable)
8.有帮助 (Helpful)

下面的内容摘自《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说明了当学生们由关注于逻辑后果转向关注于解决问题时,在两次头脑风暴中提出的建议有着怎样惊人的差异。
在五年级一个班的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同学们做头脑风暴,对两名因为没听见课间上课铃声而迟到的同学讨论逻辑后果。下面是学生们列出来的后果清单:

1.让他俩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2.让他俩放学后留下,他们上课迟到了几分钟就留几分钟。
3.扣除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迟到了几分钟就扣几分钟。
4.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
5.向他们吼叫。

然后,老师要求大家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迟到的同学准时回到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是他们列出来的解决方案清单:

1.大家可以一起大喊:“打铃啦!”
2.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
3.迟到的同学可以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
4.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
5.迟到的学生可以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们该回教室了。
6.打铃的时候,大家可以拍拍那两个迟到同学的肩膀。

两个清单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前一个不论看上去还是听上去都更像是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以及让两个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第二个清单则不论看上去还是听上去都更像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关注的是帮助这两个学生在将来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第一个清单是用来伤人的,第二个是用来帮人的。

乔迪麦克维蒂是华盛顿州埃弗雷特市的一名获得“正面管教协会”资格证书的会员。她向我们讲述了在一次班会上,她稍加推动就使讨论由“伤人”方案转为“帮人”方案的故事。

我作为一名观察员参加了一次班会。当我到那儿的时候,他们已经一切就绪,已经开始进入解决问题阶段了。他们讨论的问题是一个没被说出姓名的同学没有征得亚历克斯的同意就拿走了他的铅笔。主持班会的学生让大家传递用做发言棒的小企鹅,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开始的时候,提出的建议都是后果性的:“让她课间休息时待在教室里。”“老师可以把她的桌子挪开。”
我很快就明白了,每个同学都知道谁是“犯错”的人,尽管没有说出她的名字来。而且,看来很清楚,她是个“惯犯”,一些孩子都“厌倦”了处理她。她坐在自己的椅子里,渐渐地越缩越小。
我问全班同学,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否愿意考虑另一种方法,我作为他们的顾问或许可以提供。他们都很急切地想听听是什么主意。我不认为有谁喜欢让别人感到很难堪。我向他们指出,尽管他们没有说出那个同学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说得是谁,连我也已经知道是谁了。他们点点头。我问他们,能否猜一猜乔安娜听了大家的建议后,感觉会更好还是更糟。大家认为乔安娜或许会感觉更糟。我于是提醒全班,大家已经同意在班会上要“帮人”而不是“伤人”,并且建议他们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关注逻辑后果。解决方案是以一种有助于他人的方式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的方法,而且,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全班同学能够想出如何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办法。我问乔安娜和全班同学,他们想不想试试看。他们都赞同,并且开始重新提建议。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