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我”,是指那些包含着不合理的、荒谬的内容的心理,它与意识的人格无关。“原我”的原字“id”是弗洛伊德从尼采(1844—1900)那里借来的。从字面上讲,它是从拉丁文的非人称的代名词生发出来的。它的原意相当于英文的“it”,即“它”。因此,它可以很恰当地表明它与意识生活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它本身不属于意识,却又时时处处想表现为意识。
说得更确切一点,“原我”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不问时机、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地一味要求自我满足。因此,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中,它很自然地要被压抑、受阻止。事情很明显,如果不对它们压制,任其表现或泛滥,就会使人变为疯狂,不可收拾,以致最后牺牲自己的一切。现实生活是不容许“原我”为所欲为的。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原我”的一部分由于在与外界的实际接触中不断遭到打击而失败,它就得到了修改。这部分得到修改的“原我”便成为“自我”。“自我”限制和驾驭着“原我”,以便寻求适当的时机,在现实的原则的基础上使“原我”的一部分要求得到满足。“自我”好象成了“原我”的侦察兵和调度员。所以,弗洛伊德说:“就全体说,自我必须满足原我的意向。假如它能制造实现这些意向的条件,它便尽了它的责任。”弗洛伊德把自我与原我比作骑马人与他的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力量,但骑马者具有决定方向和向着该方向前进的指导权。然而,在原我与自我的关系中,有时也出现一些不合情理的情形,即骑马者必须在为自己所要去的方向上来指导他的马。
在人的一生中,“自我”往往是在幼年时期慢慢形成的。而在儿童时期,人与其父母之间还保持着强固的感情联系。那时,儿童的“自我”刚刚形成,还没有强固到足以完全驾驭“原我”的程度。因此,儿童还要借助父母的威信压制“原我”的冲动。父母的权威在儿童看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由于儿童经常受到父母权威的压制,在他的内心中也同样形成了一种反映父母绝对权威的精神因素,这就是“超自我”的雏型。“超自我”从儿童时代起,就比“自我”更高一等,可以监视着“原我”的冲动,并强迫“自我”去压制那些它所不容许的冲动。所以,“超自我”的胚胎是父母权威在儿童心理的“内部化”。到了成人以后,“超自我”随着人的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知识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巩固,最后,甚至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所谓的“良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所说的“某人没有良心”,指的就是他没有巩固的“超自我”心理,因而不以理智和意识作指导,以致使他胡作非为。
“自我”,在与现实接触的过程中,要在满足“原我”要求与严峻的和不讲情面的“超自我”之间保持平衡。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曾把前意识比作“一道筛子”,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它不但阻隔着潜意识与意识的交通,而且控制着随意运动的力量,负责那能变动的潜能的分布——其中一部分所谓的“注意力”乃是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
“超自我”对于意识的严格控制,使意识引起紧张的忧虑。为了免除这种忧虑,“自我”必须有计划、有节制地采取行动,一方面慰抚“超自我”,一方面给“原我”的要求以部分的或间接的实现,有时则给以适当的修改或改装。“自我”所起的调节作用,有时表现为对现实的退让,有时则表现为适当地缓和“超自我”的苛刻要求。这样,经过“自我”调节而得到修改、调整的“原我”的要求就可以适当地表现出来。
为了描述“自我”的这种处境,弗洛伊德说:“有一句成语告诉我们,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但可怜的‘自我’比这里所说的还要困难,它必须侍候三个严厉的主人,并且必须得尽力和解这三个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三个暴君便是外部世界、‘超自我’和‘原我’……‘自我’觉得它受到了三面包围和威胁,当它被压迫得太厉害的时候,它的忧虑便越来越厉害。因为它起源于知觉体系的经验,它命定要代表外部世界的要求;但它也愿意作‘原我’的忠仆……在另一方面,它的每个动作都为严厉的‘超自我’所监视。这种‘超自我’坚持一定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关心‘原我’和外部世界的任何困难。假如这些标准未被遵守,它就用紧张的感情来责罚‘自我’,使‘自我’产生一种劣等的和犯罪的感觉。正是这样,为‘原我’所激动、为‘超自我’所包围、又为现实所阻挠的‘自我’努力负起了调剂这种内外夹攻的势力的任务。我们大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时常抑制不住地喊出这种呼声:‘人生不是容易的’。”(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学新论》)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对梦的研究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弗洛伊德说:“一个梦是一个被压迫的愿望之假装的满足,它是被压制的冲动与自我的检查力的阻挠之间的一种妥协。”
在梦的分析中,弗洛伊德发现其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他所熟知的神经质病症状,颇有相似之处。
一八九六年五月二日,弗洛伊德在犹太学术厅对一群年青人作关于梦的讲演。第二年他又对该会作了一次更深入的讲演。这个犹太学术厅是属于一个犹太人组织的团体的,该团体名为“VereinB’ naiB’ ritb”,即“伯奈伯利兹社”。这是犹太人中的优秀分子组成的团体。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这个团体经常邀请犹太裔学者作讲演,弗洛伊德自己也是该团体的成员之一。在这以前,卡尔·马克思也到那里作过报告。
弗洛伊德在这个团体的学术报告厅作了连续两个晚上的关于梦的报告。
一八九七年七月,当他开始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他在一封信中把对于自己的了解引人梦的诸问题中去,包括梦的成因与法则问题。由于当时心理学界对于梦还没有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所以,他的见解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响应。那时候,他已经看出梦和神经质病在构造上的相似之点。他在信中说:“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
对于梦的解析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在“梦是愿望的达成”这个重要原逐的指引下逐步取得的。这一过程显示,由于对于梦的解析是从医疗实践中直接导引出来的,所以,它和自我分析过程一样,从一开始就紧紧地围绕着潜意识问题而进行。这一特点,使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活动始终沿着健康的、科学的轨道发展下去,以致使他能够通过对梦的解析的完成,终于全面地创立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及要写一本有关梦的书的念头,是在一八九七年五月十六日的一封信上,那是在他的自我分析真正开始前的几个月。可见,自我分析与梦的解析几乎是齐头并进的,甚至也可以说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这也表明,自我分析和梦的解析,作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盲目冲动的偶然结果;它们都有一段相当充分的酝酿阶段。早在一八九五年夏天弗洛伊德就产生了自我分析和梦的解析之最初行动。接着,经过两年的反复实践和摸索,终于从一八九七年夏季开始进入了正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五日,弗洛伊德在一封信中宣布说,他要强迫自己去写一本《梦的解析》的著作,以便彻底地使自己从一年前丧父产生的悲哀心情中解脱出来。
弗洛伊德写《梦的解析》以前,不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也作了相当充分的资料准备。他早在一八九七年五月写信给弗莱斯以前,就已经查遍了心理学史上有关梦的许多资料。他高兴地发现,在那以前,还没有人把梦看作是“愿望的实现”。他为了深入了解梦的本质,不辞劳苦地翻阅了自古希腊以来许多学者和普通人对于梦的观点。
对于以往的各种观念,弗洛伊德始终都采取谨慎的研究和分析态度。只要在这些观点中包含有一点的科学精神,弗洛伊德就给予密切的注意。
例如,弗洛伊德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梦的研究成果就十分重视。他说:
在亚里士多德的两部作品中就曾提及梦。当时他已认为梦是心理的问题:它并非得自神论,而是一种“精神过剩”的产物。他所谓的“精神过剩”,意指梦并非超自然的显灵,而是仍然受到人类精神活动本身的法则的控制。
弗洛伊德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赞赏并非偶然。因为亚里士多德尽管没有明确指出梦的真正本质,但他至少排除了关于梦的“超自然”本质的谬沦,而把梦径直归结为人类精神活动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甚至试图从人的肉体感官的特殊感受中寻找梦的内容的来源。这在公元前五世纪来说显然是难能可贵的。
弗洛伊德发现,在他以前,人们确实不很重视对梦的观象进行考察,以致使他感到从原始时代起,到十九世纪为止,在对于梦的解释的问题上,反科学的、宗教迷信的观念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他深怀感慨地说:“这种原始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对梦的看法,迄今为止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一般守旧者对梦的评价,他们深信梦与超自然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一切梦均来自他们所信仰的鬼神发出的启示,并因此断言超自然的鬼神对梦者有特别的作用,梦是预卜他们的未来命运的。”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对形形色色的关于梦的看法的历史性探讨,使他得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结论,即人们对梦的解释乃是他们本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说:
科学问世以前对梦的观念,当然是由古人本身对宇宙整体的观念所酝酿而成的。……因此,古代哲学家们对梦的评价完全取决于他们个人对一般事物的看法。
弗洛伊德还看到,人们对梦的看法又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正如他所说:“史前时期原始人类有关梦的观念,均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整个宇宙和灵魂的看法。”
使弗洛伊德更加不能容忍的是,当近代科学有了相应的长足进步的时候,那些反科学的迷信观念仍然充斥社会,而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哲学家们也竟为这些荒谬观念呐喊。
我们由此看到,推动弗洛伊德研究梦的思想动力是他对种种反科学的宗教迷信观念的厌恶。作为一个科学家,他从不相信鬼神和超自然的力量。而这个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性是可以认识清楚的。即使是无形的人类心里活动,也可以在人的机体内找出其内在的客观根源。梦,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是什么神秘的或虚幻的现象,它是人体内的复杂精神活动的一个特殊表现,其根源和人的其余精神活动一样,是在心理世界的潜意识深处;而这种潜意识,既不是灵魂的“显现”,又不是人体之外的“上帝”的“启示”,而是人类早年实践活动的浓缩品和沉淀物,不论从个人或人类种族发展系列而言,归根到底,它都是实践的产物。
这就表明,弗洛伊德研究梦的活动,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广阔前景,使梦和整个人类心理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活动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料准备,所以,从一八九七年秋到一八九八年二月底以前,弗洛伊德顺利地完成了《梦的解析》的前几章的写作。弗洛伊德在谈到这段写作过程时说:“看起来这一部分还很不错。它使我比预期的更深入到心理学中去,我所增益的部分是属于哲学方面的。”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以前,他终于完成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