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05·
问题。到户外或公园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轻微体育活动,如散步或慢跑、练气功或打太极
拳等,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增进血液循环,·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一种
轻松愉快,青春焕发的感受。,: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养鸟、养鱼、种花等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
白,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寄托。
有些老人,兴趣与爱好愈来愈少,日子长了,可产生“活着无意义”的悲观情绪。兴
趣与爱好对青年、壮年和老年人都是重要的;它们既可丰富生活内容,激发对生活的兴趣,
又对大脑是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休息,可以协调、平衡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神经系统更好地
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对推迟和延缓衰老起积极作用。
在中国,正在广泛地提倡老年人应坚持和培养各种兴趣和爱好。现在,在许多城市中
创设老年大学。老年人在学校中,既进行学习,又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例如棋类、桥牌、
音乐演奏和欣赏、书法、绘画等等。 ·
(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一方面老年人自己应有自知之明,不要以老卖老、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进行所谓权
威性的指挥,而要实事求是,承认“弱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晚辈,则应该理解老年
人的心理状态,充分体谅他们各种能力的衰退现象以及当前的处境与心情,更多地给予安
慰、体贴和照顾,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欢度晚年。
老人对某一事的看法同别人不一致时,对原则性的重要问题,心平气和地分析和讨论
来求得一致。实在达不到,致时,也应求同存异,而不应因此影响人际关系。对非原则性
的小事,则应多尊重别人的意见,自己谦虚些。别人有什么事,主动去帮助别人。应以助
人为乐为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敬互助,:J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理健康。 .
第五节\躯体疾患与残疾人的心理卫生
第十单元.残疾人心理卫生
一、残疾人分类及一般定义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购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
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
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1.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通过各种药物、手术
及其他疗法丽不能恢复视功能者,(或暂时不能通过上述疗法恢复视功能者),以致不能进行
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
2.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
环境声及言语声(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听力残疾包括:听力完全丧失及有残留听力但
辨音不清,不能进行听说交往两类。
3.言语残疾: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者),而不能进
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言语残疾包括:言语能力完全丧失及言语能力部分丧失,不能进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行正常言语交往两类,言语残疾共有四级。
4.肢体残疾:是指人的肢体残疾、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根据残疾者在
无辅助器具帮助下,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进行评定,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三个等级。重度
(一级):完全不能或基本上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中度·(二级);能够部分完成日常生活
活动。轻度(三级):基本上能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
5.精神残疾:是指精神患者患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同时导致其对家庭、社会应尽
职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精神残疾可由以下精神疾病引起:①精神分裂症;②情感性、
反应性精神障碍;③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
碍;⑤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⑥其他精神障碍。 ” 一
6.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疾
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
因引起的智力损伤和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
国智力低下协会(AAMD)的智力残疾的分级标准,按其智力商数(IQ)及社会适应行为
来划分智力残疾的等级。
二、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外,还有着其独特
的心理表现。而且,就残疾人本身来说,由于残疾的类别不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残
疾的时间(先天致残和后天致残)不同,他们的心理特点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
(一)残疾人的认知特点
不同的缺陷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比如说,严重视力残疾人(盲人)
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丧失,尤其是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就缺乏甚至根本没有
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不过盲人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视觉
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
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
了他们语言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至于聋哑人,则有点相反,他们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的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
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受
到影响,尤其是先天致聋。因生理上的缺陷的限制,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所受的
影响更为明显。聋哑人的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不仅
其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就是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也往往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其认知特点
主要是现实性较差,易于离开实际去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且思想方法表现
出明显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出偏执倾向,严重时就成为思维的偏执狂。
(二)残疾人的情感持点 ·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
如聋哑人语言受到障碍,肢体残疾人和盲人行动都有很大障碍。智力残疾人的智慧能力有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07·
明显的障碍;行为或人格偏离者由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行为很容易受到挫折。在社会
上残疾人常常受到歧视,残疾人能够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
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
2.自卑感:这是残疾人相当普遍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及心理上的缺陷造
成了他们在学习、在生活和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而且从他人甚至亲属
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受到厌弃与歧视,这些都会促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情绪。特别
是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潜在力量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发
挥其潜能,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从而滋生自卑的情感体验。
3.敏感,自尊心强:由于他们身上具有残疾,往往容易使他们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
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
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盲人反对别人称其为“瞎子”;聋哑人反对称其为“哑
巴”;瘫痪患者忌讳称其为“瘫子”,等等。如果别人做出有损于残疾人自尊心的事情,他
们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会产生愤怒情绪,以至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特别是对社会上
个别人采取了对残疾人的污辱和捉弄的恶劣行为,很快就会引起残疾人的反击。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如聋哑人、人格障碍、行为偏
离者等)都相当突出。例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频率高,持续时间
短、容易“上火”和发怒、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争吵,搞得面红耳赤。盲人情绪反应则
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可以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并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的情感
较少。
5.富有同情心:这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对与自己一样残疾的同伴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如
盲人对盲人,聋哑人对聋哑人,肢残者对肢残者,都富有同情心,相互之间感情十分融洽。
这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缺陷,大家在一起更愿意倾吐自己的心里话,交流生活、学习和工
作的感受,并从中得到益处。但是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
流,更少通婚,这种表现并不是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交流起来
很不方便。
(三)残疾人的性格特点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比普通人简单一些,这样就
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
比如孤僻和自卑是许多种类的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一种残疾者又有
其特殊的性格特点,比如说盲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温文尔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
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发式的外露情感;他们喜欢思考探索
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比较深刻。
聋哑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方式比较强烈,频度高但持续
时间短。聋哑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拐弯抹角。聋哑人往往只看
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太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有的聋哑人关心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
益者很少。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是倔强和自我克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把
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来,只是到了他们难于忍受的时候,才会脾气爆发。至于智残患者,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他们整个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性格。特别是严重智残者,只能
更多地由生物本能来支配其行为。
三、残疾人心理卫生的实施
克服残疾人的自卑感,是残疾人心理卫生的重要环节,同时进行残疾部分的功能训练,
保护补偿器官;并且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疾人回归社会;引导残疾人接受现实,鼓励
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等等,都有助于残疾人形
成良好心态,促进心身健康,以更好地融人社会。
(一)克服自卑感
由于残疾带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巨大障碍,造成巨大的痛苦,使残疾人部分或全
部地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在某些功能上又不如常人,做事常常遭受挫折,加上
社会上少数人的嘲笑和不适宜的同情、怜悯,因而,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
自卑感。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聪明才智和创造
能力受到严重压抑。对残疾人来说,倘若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势必使躯体功能的补偿与
训练受到严重干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要强调必要的心理补偿训练,克服自卑感。
要克服自卑感,关键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