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
一般认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即相当于初中阶段。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即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年中期从17、18岁到22、23岁,即相当于大学阶段。这三个年龄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这时讲究心理卫生不仅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对日后的身心健康、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均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卫生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卫生
心理学研究指出,紧张、焦虑和动机具有共同的特征:当紧张与焦虑适量存在时,思考能力、反应速度、动作灵活性、学习和工作效率都随着紧张和焦虑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旦超过颠峰状态以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反而阻碍学习和工作的再进展。从这些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对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要求,但也不能要求过高,适度的要求无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部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意志的培养,是学生抗衡过强的精伸压力,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注意学生智育的过程时,往往只片面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在片面强调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好、差分班,考试排名次,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甚至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搞难题、偏题、怪题等。这些是违背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其结果,挫伤了不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内疚,缺乏信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完全放弃功课的学习;即使是对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给他们套上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把他们束缚起来。从而使有些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死记硬背,一股劲地往脑子里塞知识。还有些同学竟忘却了做人应有的良好品质,一种腐蚀性的东西——自私,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往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风气淡漠了,参加劳动不积极了,对于同学提出的疑问不是热情解答,有时即使自己懂的,也说不懂了,生怕考试考到此题,有人和自己争分。更不好的是看到别的同学在抓紧时间学习,还讽刺,挖苦,甚至嫉妒和憎恨等。由于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有些研究指出,至少有10%~40%的学生在学业上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造成部分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食欲不振,精神恍惚等神经衰弱症状,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表现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厌世轻生的绝路。
二、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
有些心理学家曾以实验方法研究自我认识和防卫行为及行为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凡是自我认识和他本身的实际情况愈接近,他所表现的自我防卫行为愈少,社会适应的能力就愈强;凡个体的行为适应愈良好,他所表现的防卫现象也愈少。同样,个体自我接受的态度与防卫行为和行为适应的关系也极为密切。一个人能接受自己,就是指他没有显著的自卑心理。具有自卑感的人常有紧张和不安的心理,他往往需要运用好些防卫性的行为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最常用的自我防卫手段是将对自身不满或自责的态度,全部投射到别人身上去,把本来“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变为“别人在讨厌我”。这时他心理上所感到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但他和别人的关系,却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健康的心态于是滋生,对别人表示不友好,甚至采取敌对态度。若干心理疾病患者的妄想就是这样产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乃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了增进他们的自我了解,培养他们的自我接受态度,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并能诚实而平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教育他们以自己具体的良好的行为来争得他人的尊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注意从失败中引出积极的教训。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与父母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对心理健康与适应不良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或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们在与其父母的关系中所形成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与方式,常常会概括化并扩展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去。
为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要的是建立良好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爱,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生活、身体、学习等方面给予真诚的关心和正确的评价,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不但要称赞他(她)的成就,而且也要在失败时给以鼓励。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子女,并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以及有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对个别成员和整个家庭问题的集体探讨的机会。当孩子受到父母的抛弃、不公平和严厉的对待或过于溺爱时,孩子往往表现出具有攻击性、好吵架、寻衅闹事、嫉妒、犟、缺乏朋友、人际关系紧张,或者表现出顺从、孤独、多疑、忧虑、抑郁等冷漠的人际关系。
第二,教师应对学生抱有期望,要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朝气蓬勃、言听计从、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必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所以理想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接触关系,而是一种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推心置腹,从而促进双方个性发展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当对每个学生抱同样的期望态度。批评时要尽可能避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态度要诚恳,口吻要平静,不含讽刺意义的词句,要使学生感到批评背后的善意和友情。
第三,教育学生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不要因讨厌人、看不起人而寡交,与人疏远。否则,发展下去就会由郁郁寡欢而恶化到孤独自赏或极度自卑。当然也不能高居于群众之上,要使他们把自己当作与群众具有共同利益的一员,分享集体的欢乐,分享集体的痛苦,在集体中要有知心朋友,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向他倾吐,多与别人沟通思想。因为,良好的关系渊源于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和态度上时有沟通。所以,经常有机会与人谈谈话,讨论讨论问题,交流些意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四、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
健全的情绪生活是指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其强度和引起它的情境相称的、作用的时间随客观情况而转移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它既包括高兴、喜悦、欢欣等愉快而平稳的积极情绪状态,也包含一般不为人所喜欢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健全的情绪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其中积极良好的情绪是人体中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紧张度,能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而且还能通过脑垂体使内分泌保持适度平衡,以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正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它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更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怎样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呢?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工作、文体、科技等项活动中去,避免由于盲目的狂热或一时的冲动而干出蠢事。注意培养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在崎岖的道路上努力前进。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解除神经的过分紧张,促进内分泌系统的适度平衡。心理健康工作者不鼓励人们去无限制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也不认为压抑是适当的方法,但却主张对于情绪作用有适宜的控制。控制并非禁抑作用的意思,相反乃是要青少年学生有适当的表现,而只是控制不适宜的情绪,使他们不在任何时候轻易地表露苦恼、焦虑、害怕、责难,不怨天忧人,指责这个,挑剔那个,并养成和颜悦色的说话习惯,具有幽默的风趣,尤其要避免大发雷霆和激情发作。
第三,培养多方面的情趣。通过静听音乐、挥笔写字画画、跑步、爬山、涉水等活动,使他们经常看到自己的成果及其进步的征象,使他们的情绪不仅稳定,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在多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他们身上多余的“能量”,以解除他们的心理紧张,陶冶他们的情操。
第四,帮助学生找到情绪不健康的原因,弄清是否存在惧怕的危险和威胁。如果发现那些情绪的对象并不“可怕”,就立即消除;如果发现某个情境具有危险性,就帮助他寻求适当的途径去克服那种危险,或者避开它。
第五,要把心灵中的积郁倾吐出来。情绪上的矛盾如果长期闷郁在心中,就会影响身心健康。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谈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因此,一旦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可以找同学,找老师,找亲人,找组织,在那里一泻自己的心事。
五、搞好性卫生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我们在讨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当然不能忽略或回避性的心理健康。因为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突出的生理特点是性发育和性成熟。这必然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情绪、行为带来极大影响。当青少年学生身上发生生理突变时。就逐渐产生性意识,开始对性知识发生兴趣和好奇心、不安、害羞和反抗等严重的心理负担。例如,女同学对月经来潮产生不洁感,表现出严重的情绪不安。有些女同学甚至不习惯于自己身体的急速增高,过于突出,因而故意弯着腰,驼着背,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造成驼背。有些男同学由于梦遗,于是产生悔恨、恐惧,认为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行为。例如,曾有一位因遗精而卧轨自杀的青年在遗书里写道:我得了不治之症,只好卧轨一死了之。另外,据最近有关方面的调查,在违法和道德不良的青少年中,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两性错误行为占相当大的比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他们缺乏性的科学知识和有关性的道德观念,受到不健康书籍的影响,以及没有及时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怀和教育所致。
在我国,由于复杂的原因,性教育这个问题一直被视为禁区。然而,周总理生前却高瞻远瞩,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曾多次指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促进正常发育。
学校应该是性教育的重要园地。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性教育的心理健康的原则是:把普及性卫生知识当作一件破除封建思想和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使学生充分认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授性卫生知识时,男女生可以一起听讲,也可以分开听讲。要很自然地做好这件事,不要试图回避,更不要搞得神秘化。对于性的问题提出讨论时,在情绪上的声调不应与讨论普通事实、社会问题或其他科学知识有所两样;性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青春期生理卫生常识,更重要的是把性教育作为个性教育、伦理道德和人生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进行性的道德观念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正当的男女交际中以更深刻的眼光来认识异性,并引导其对异性的向往升华为纯洁、高尚的、有价值的志向;培养专业兴趣,开展体育活动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