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1.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和特征的理解。
2.挫折和心理卫生的关系怎样?试举例说明。
3.怎样增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周步成)
第十四章
青少年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跟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对立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
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生理的成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即环境与教育又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特征。当一个人的身心特征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表现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地说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年初期,其身心发展经历了六个较大的阶段,这就是:乳儿期(从出生到l岁),婴儿期(从1岁到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从3岁到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7岁到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人的身心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连续性。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作好准备,后一阶段又是在继承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掌握了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品质,在可能范围内加速他们心理发展的进程。因此,正确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动力
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是讨论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 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但在心理学界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 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性,而不是 指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或内因与外因之间的矛盾。
那末,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性是什么呢?这个内部矛 盾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是在主体与客体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当客观现实与主体之间的矛盾被主体本身所意识到,并把客 观现实的要求转化为自己新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和他已 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
由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客体之间的 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对主体的要求改变了,当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了社会对他的要求(包括思想内容的形式和行为方式 的形式)时,就会把这些要求反映到头脑中,从而产生新的需要。这 种新的需要是随着社会要求的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它可以 表现为各种形态。如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机、目的、兴趣、爱 好、世界观等。这种新的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逐渐成为个 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所谓已有的心理水平,是指主体已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包括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 理状态等)。它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旧的、比较稳定的,但又是可以不断发展的因素。
新的需要常常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注意力、心 境、态度等)。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又常常满足不了日益增 长的需要(例如,新学习的几何课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社会的发展要求新的一代应当具有高度的文明行为和法制观念;改革和开放的政策,要求学生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等等)。所有这些要求被转化为某个学生的新的需要时,为达到这些要求,必然会经过一个新的需要与他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不相一致的阶段,即内心产生矛盾运动的阶段,这个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推动了他的心里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于内因或内部矛盾性。当然,内部矛盾的运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果外界的要求对某个主体来说是过高或过低的话,那末就不能激起该主体的注意和兴趣,也产生不了新的需要,从而不能构成其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也就不能推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因此,教育的作用首先应着眼于促使青少年学生心理的质的发展。教师在工作中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即稍高于学生已有水平的要求,使之转化为新的需要,并以此为动力促使其心理向前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条件。
青少年学生心理的发展,不是由简单的外因和简单的内因所决定的,而主要是由适合于他们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于内因或内部矛盾性,而不是外部条件或者内因与外因之间的矛盾。
第二节 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特征
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变化上有一系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是腿骨长得最快,所以孩子到了青少年期就一下子拔高了(详见本章附表),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骨盆增大。
肌肉随骨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到十六岁左右,整个肌肉的重量占体重的44.2%,肌肉比重加大,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5公斤(详见本章附表)。这时男子显得健壮,女子脂肪增多,显得丰满。男子握力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超过女子,根据测试,在11、12岁时二者平均约相差4斤,到17、18岁时二者平均约相差30磅。
心肺在急速增大,特别是心脏容积和血管容积之比达到140:50(出生时为25:20),肺活量增加到3,000~3,900毫升。由于心脏容量加大,他们的血压、体温稍增,脉搏稍减,并需要足够的营养;同时,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激烈的活动。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发展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水平,随着向新的更复杂的生活条件的过渡,大脑的机能有显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神经元联系的复杂化,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沟回的发展,以及使得把脑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联络纤维的数量大大地增加起来,脑细胞达到成人通常所具有的分化水平。大脑皮层细胞参与活动的数量急速增加,言语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迅速增强。但在青春发育期,因机体的特殊发展与变化,如性激素的产生与增加,反过来又影响大脑的脑垂体,致使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大稳定,因而对运动系统的协调作用有所降低。所以,青少年在动作和活动上反而出现一定的不灵活或不够协调的暂时的“笨拙”
现象。如果长时期地集中注意在一个对象上,也容易使他们引起神经活动的疲劳。
由于青少年的机体能量代谢大(据统计,青少年期学生每小时要比18岁以后的青年人多释放八千卡的能量),他们表现得较为活泼、好动,对许多实践活动都跃跃欲试,充满着朝气。特别喜欢在活动中开展竞赛,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具有集群的倾向。所以,组织一定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展体力和提高认识,是符合他们身体发展的水平的。
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即进入了青春发育期。而且女孩子的性成熟开始与结束的时间都比男孩子早一些(男孩从13、14岁到21、22岁,女孩是从11、12岁到19、20岁)。由此而引起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比如第二性状的显露和性感的产生。青年期学生的性机能迅速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觉醒”,如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有特殊的好感和好奇心,开始关心异性,寻求异性的友人,等等。这些心理状态是一般少年期学生所没有的。随之而起,他们开始爱照镜子,爱打扮,爱美起来,他们还特别喜欢在学习、工作之余,搞点美术、摄影、音乐、舞蹈,观看电影、文艺作品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这一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阶段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是指14、15岁到17、18岁。这一阶段,即在高中学习阶段。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期也是人生道路中最宝贵、最有特色的黄金时期,是一个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尽管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还有许多相近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青少年学生的理想、学习动机与兴趣
根据1981年对全国十省市在校青少年的研究①发现:
(一)青少年学生的理想
青少年学生理想总趋势是一致的,可分为四种类型:
1.理想肤浅、模糊,或没有明确的理想。例如,“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地过日子”;“我以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说来还太早”,等等。
2.受教师、家长或英雄人物的影响,出现对未来的向往,但自觉性较差,有时动摇不定。
3.理想就是职业。这类理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计划与确定自己的职业,较多地考虑升学或就业。
4.初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即初步树立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有为未来的志向或为实现“四化”作出贡献的愿望,往往以某英雄人物为自己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四种类型中,以第四种类型为最多(占42%左右),第二种类型次之(占27%左右),第一、三种类型最少(均为15%左右)。
(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
青少年学生学习动机的总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可分为四种类型:
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例如,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差使”,学习是为了“混日子”,“混到毕业可以找工作”,等等。
2.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例如,学习是为了班集体、团组织,或不给集体丢脸,怕学习不好要受指责,不好受。
3.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例如,学习是为了升大学,上中专,找出路。
4.学习是为了国家与集体的利益。例如,想到学好文化知识就能为现代化作贡献;“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等。
在这四种类型中,以第四种类型为最多(占44%左右),第三种类型次之(占23%左右),第二种类型更次之(占18%左右),第一种类型最少(占15%左右)。
(三)青少年学生的兴趣
1.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有明显的分化。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他们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占总人数的32.5%),最不喜欢的学科受到基础不好或教师讲得不好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可分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是不阅读或很少阅读课外材料;第二级水平是能够阅读课外书籍,但只是满足于书中的情节或趣味;第三级水平是对课外材料有目的地深入阅读,并且能够钻研一些问题,例如,读一些教学参考书,并演算习题或作读书笔记等。
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总趋势大致相仿,均有60%左右的学生处于第二级水平。但智力较高的学生能深入钻研一些问题,知识面较宽,有一定的深度,能达到第三级水平。在工读学校的学生中,则有60%以上停留在第一级水平。
3.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可分为三级水平:
第一级水平是对课外活动不感兴趣,或只参加学校规定的课外文体活动;第二级水平是能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但未见专长;第三级水平是不仅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而且还能够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制作航模、无线电、教具、或参加文体比赛获得名次等。
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处于第二级水平,他们能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但没有专长。
二、青少年学生的智力活动
(一)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处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开始阶段;到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