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通过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少年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掌握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解上。
他们在教师教学的影响下,已能掌握数学、物理、化学中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并能把它纳入概念的体系中去,掌握较复杂的概念系统。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比如矛盾、对立统一、形而上学、辩证法、剩余价值等抽象概念,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还要适当选择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帮助他们分析本质特征。
初中学生在教师教学的影响下,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还能够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所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有的少年期学生也能有近似于科学的预见或理论的创新。
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初中学生已能逐渐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例如,大多数(占74.6%)的初中学生能摆脱故事的情节,理解“独木不成林”、“一毛不拔”等比喻词的转义。在理解因果关系上,他们已经能从只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发展到了能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并能认识它们之间的可逆关系,即不仅能从结果推到原因,也能从原因推到结果,以及找出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或矛盾关系。
高中时期由于教材的理论性提高了,学生要掌握它,就要进行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更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他们通过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观点。他们对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能要求自己努力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他们还能要求自己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对于客观存在的许多现象,他们不再是兼容并收,象照相那样一古脑儿地搬到自己的作文里来,而常常是用理论的观点去指导形象的创造,从而使作品中的个性具有典型的意义。他们的辩证思维也有了进一步发展。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较高,又学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眼界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深广。因此,他们不仅能够分析出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主、客观因素,而且懂得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他们能够认识到同一现象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同一种原因也可能造成许多不同的结果;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对立地统一在一起的,即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等等。
(二)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
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他们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并且喜欢怀疑和争论。应当指出,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批判性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而高中学生的议论和争论,一般不是凭主观武断、强词夺理、信口开河的,而是经过一番思考,掌握一定的论据后有感而发的。特别是在当代,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大大扩展,各种广播工具和电视的迅速发展,书刊增多,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空间扩大,他们的社会视野更广泛了。因此,他们不轻信现成的结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对各种问题总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头脑得出一些想法,并且得到周围人的支持,或者被事实所证实,他们就会更加自信思维的力量,喜欢独立思考。反之,如果他们的想法受到人们或实践的否定,他们也会开始分析自己的主观原因,考虑为什么产生这样一个错误,于是就会出现自我批评的态度。他们对别人提出的思想、观点,也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例如,一位女中学生听到妈妈说:“‘红衣少女’这一影片不好,为什么要讽刺做妈妈的和当教师的呢?”她反问说:“为什么不能讽刺她们呢?希望您能说出理由来”。母女俩对影片的争论持续了两年。她坚持认为影片的主角不愿意按照母亲的世故方法为人处事,有她自己的率直、真诚和勇敢没有什么不好。当母亲不能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她时,她就用“妈妈不理解青年的心理,如同她自己不理解一个8岁的顽童心理一样”来加以解释。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是思维开始成熟的表现,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是极有好处的。然而,他们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往往不容易接受那些虽然正确,但是还没有经过他们自己证明的论点。如果他们一旦认为某些想法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常常会固执己见而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由于这个原因,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更需要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同时应当允许他们自己思考和讨论,不要急于求成,简单压服,要鼓励和扶植他们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
由于青少年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愿意独立思考,能够进行理论思维,加上他们较少保守,富于想象,所以他们常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或者乐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因此,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成分。他们的思维是激进的、革新的、理想主义的、特别是有些高中生很愿意搞点文艺创作和技术革新。青年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对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珍视这一特点,同时给以必要的指导,使他们能循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质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也必然要影响和制约其它心理现象发生质的变化,如开始出现了逻辑性的知觉。他们在知觉过程中能够把个别事物同一般原理规则联系起来,例如把个别词句同句子和语法联系起来看,把几何图形同几何定理联系起来看。他们的空间知觉也具有巨大的抽象性,他们在学习几何、地理、物理和绘画等过程中,逐步学会了能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远近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如掌握三度空间(长、宽、高)的相互关系和图形的透视关系等。对识记的材料能进行逻辑加工,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他们对词的抽象材料的识记有较大的发展。
三、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与情绪活动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活动是很有特色的:
(一)情绪表现较强烈
他们常常遇到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显得很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有时又会转向一种反面,变得泄气、绝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1)身体的变化而产生的心身不平衡;(2)自我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现实的矛盾所致。
(二)情绪的延续性较长
青少年不再有破涕而笑的现象了,他们会更多地出现一种心境。在一段时期内,或者欢乐愉快,或者安乐宁静,或者抑郁低沉。情绪的压抑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此,教育者应当帮助他们找到引起这种心境的原因,并解开疙瘩,使之心情舒畅。
(三)情绪表现并不都是外露的
他们的情绪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年幼的小学生,他们的面部表情是他内心世界的显示器,青少年学生的外貌和内心不总是一致的。比如,他们对一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可以表现得很不在意,或者表示热心;对某一个人明明是好感的、乐意接近的,但是由于自尊心或各种原因,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庄重、冷谈、回避的态度,特别是对异性,这是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情绪能力的表现,是适应能力增强的表现,它与表里不一的虚伪性格是两码事。
(四)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在内容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采,而且越来越复杂,并逐渐形成着高尚的情操。
他们常常对自己喜爱的对象和活动表现出热衷;对自己心服的人或关心自己的人表露出欣羡和感激;为学习、工作、友谊的成就而欢乐自赏;为失败而苦恼或忧心;他们会触景生情,为向往美好的生活而津津乐道;还会为人世间的不平表示愤慨,等等。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青少年喜欢作诗、唱歌,正是他们情绪和情感丰富和善于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幻想,是写不出诗来的。一首好诗和好歌不仅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也能起到感染人、培养健康情绪的作用。因此,把诗和歌作为教育的手段完全适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值得提倡。
四、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并且也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例如,对自己的感知动作、行为方式、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认识,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自我意识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显现,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完整的内在结构,它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以及对劳动与集体的态度上。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形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人能够认识自己,把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并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这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一年,还没有自我感觉,甚至连自己身体的存在都不知道,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就象吮吸母亲的奶头一样,到婴儿期(l~3岁)儿童开始能够认识自己的躯体和身体的各个部位,能把自己和他的动作区分开,以后又从镜子里和相片上认出了自己的外貌。学前儿童(4~6岁)已能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并能够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的外部的个别特点进行评价。例如,他们说:“我比他矮,比他有力气”,“我会唱歌,他不会唱歌,他会画画”。等等。到了学龄期,儿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迅速发展,他们自我意识的范围扩大了,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班级和社会的成员,是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并能从人的行动的内在动机及个性的本质特点方面进行评价。
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是头脑里所固有的,它是在个体与周围人们相互作用下,特别是在教育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①儿童的自我评价就是在集体生活中,从教育者对别人和对自己的评价中,从评价别人同自己的比较中产生的,他们最初是以教育者的评价为评价,以后在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的正确组织下,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他们开始相互评价,并通过同别人对照和比较认识了自己的形象和品质,进而能够独立地对自己进行适当的评价。
(一)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
少年期学生由于身体迅速长高,力气增强,精力旺盛,耐力增加,能够参加一些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家庭地位也有所改变,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不愿再戴红领巾了,要求参加共青团组织,希望象成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并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宁愿承担艰巨的任务,也不愿意受到特殊的照顾。他们在某种情况下往往表现出不畏风险,不怕困难,敢想敢干,见义勇为的品质来。
少年期学生这种成人感是少年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时期的一个特点,也是个性发展的转折点。这时,如果家长、教师和周围的人们不了解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特点,而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遇事讥笑他们、训斥他们,或者生活上过分地照顾他们,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长期下去,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或敌对破坏的激情,影响个性的正常发展。为使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必须注意使他们的“成人感”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出力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2.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初中学生对别人和对自己评价的标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开始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原则性。例如,在他们看来,所谓好学生首先必须学习成绩优秀,能独立钻研,理解能力强,学习勤奋,作业认真,肯帮助同学,能自觉地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