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在评价别人时能一分为二,指出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能注意到较全面地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到行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然后灵活地运用一般的道德准则来进行评价。
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在集体评价和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通过对照比较而逐渐形成起来的。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对自己性格上的优点作过高的评价,对自己的缺点不大了解,也不承认。有时他们还不能理解自己与同学(或成年人)发生冲突而自己失败的原因,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委屈,这说明少年学生的自我批评还是不完善的。为培养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应懂得通情才能达理这个道理,对他们的评价要恰如其分,以理服人,让事实来说话,尽量不要任意指令检查或全班点名批评。
3.独立性与自制力
自我意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体不仅能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接受纪律的约束。这说明随着独立性的发展,他们的自制力也得到了发展。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们能够克服困难,解决动机的矛盾,克制自己,持之以恒。
与此同时,他们对勇敢、刚毅、顽强、耐劳等意志品质的重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因此,少年期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很努力,男孩喜欢练习足球、篮球以及要求有较高的速度和力量的项目,女孩子喜欢练习体操、竞技之类的项目。他们对劳动和集体活动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心,对学校和班级交给的任务能够自觉地去完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当然,也有的学生对劳动和集体抱有漠不关心的态度,独立性和自制力较差。特别是当他们在小学毕业与初中起点班之间没有一个合理的过渡,一进中学就感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明显放松时,一部分学生的自制力来不及逐步适应这种变化,以致使他们很容易接受社会上不良的诱因而变坏。因此,经常积极地引导少年期学生,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
(二)青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成长
青年学生特别关心的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问题。当他们接触社会上各种典型人物而产生激动的时候,当阅读文艺作品受到感染的时候,在学习、工作中受到表扬或责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在脑子里出现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过去是什么样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关于这些问题的想法,他们常常会在日记、作文和对亲密的朋友交谈或通信中表露出来。青年常常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来了解自己,激励自己,以求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特别是他心爱的朋友的言行,更能促使他深入地了解自己和鞭策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总之,他们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品格和才能的发展,同时有着自我实现的愿望。
2.自我评价的成熟
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和被动性。他们常常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就忘了还有缺点;发现了缺点,就又感到自己什么也不行了。所以,他们的自我估价常常是时高时低的。他们之所以要进行自我评价,常常是由于外力的迫使,如老师要求他写鉴定或者检讨。这样的情况,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也还有,但大部分青年学生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变得全面、客观、主动起来。他们不仅会分析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还会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评价。不仅会分析自己的意志、性格特点,而且还会从立场上、政治上分析自己。他们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不都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常常是因为要使自己成为最理想的人,或者是因为受到挫折而主动自觉地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学生是注重自我教育的。
3.自尊心、上进心较强
自尊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以及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自尊心强的人,通常要求别人尊重自己,有主见的人善于交际,能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而自尊心差的人,则轻视自己,消极地评价自己的个性,喜欢回避周围的人,很少参加社会活动。这是与周围人对他不重视、不信任,特别是与他从小缺乏父母强烈的爱分不开的。具有健全个性的青年学生,自尊心、上进心一般均较高。后进的青年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般也都埋藏着自尊、上进的火种,尽管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常常分不清是非,在情感上容易冲动,不能克制,存在着意志薄弱、毅力差的缺点。因此如何点燃他们微小的火种,把他们不踏实的尝试性的自尊心变成进步的内动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青年时应当重视的问题。
4.道德意识的发展
道德意识并不是在青年时期才出现的,学龄前儿童就已经开始想去辨别好人与坏人,善与恶。入学后,小学生知道了很多具体的道德准则。根据学校的要求,他们逐渐懂得了要有礼貌、守纪律、要诚实,不要撒谎、打架、偷东西等。到了青年期,由于他们接触社会的范围扩大了,自己的道德实践的经验也增多了,因此,他们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增加,而且也越来越概括,越来越深刻。例如,他们能认识到见义勇为、克己奉公等是道德的,阿谀奉承、过河拆桥等是不道德的,并形成了一种道德观念、道德的原则性。
5.人生观的形成
青年期是即将走向社会、选择职业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人到了青年时期大多会极其自然地提出“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青年时期也必须弄清楚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确定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在个人的大量认识和行为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概括物,又是指导个人认识和支配行为的最高调节者。它的调节作用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不断克服内外冲突的过程中得以增强。
为使青年形成革命的人生观,必须指导青年学习马列主义,使他们懂得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按规律发展的历史,懂得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他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帮助他们正确地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正确地解决公与私的矛盾,并引导他们把人生观与日常活动联系起来,使他们把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远景同他们当前的工作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青年人生观的培养。
思考题
1.说明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对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
3.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教育实习作些调查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