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ti按:马丁布伯(1878——1965)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之一,宗教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晚年移居在以色列.他以关系为世界的本质。这一观点在心理治疗中,可以很好的帮助理解来访者生命的认识基础。心理疗法中,受到他思想影响的大师很多,包括心理剧创始人莫雷诺、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完形疗法创始人皮尔斯等等,他们的疗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马丁布伯的哲学。
以下为马丁布伯原文
————————————————————————————————
人执持双重的态度,因之世界于他呈现为双重世界。
。。。
其一是“我——你”
其二是“我——它”
。。。
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
——马丁布伯
————————————————————————————————————
——这段话呈现了生活的两个层面,也为当代心理咨询展现了两大咨询目标和两个咨询层面:一般目标和深度意义目标、适应性的咨询和存在的咨询。
一般目标是顺应社会发展等,属于“我——它”关系的咨询;
深度意义目标是成长性水平的目标,这里包括了自我成长、人生意义、超越等,属于“我——你”关系的咨询。
在布伯看来,人生活在二个关系世界中。
一是我——你的关系,就是真情相融的人性关系。
二是我——它的关系,就是物化的、防御的、装饰的现实关系。
“人无它(物化的人及世界)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
“人无它不可生存”中的“它”,代表着我们为了存在的生活而不得不去进入的物化世界,这包括人际的交往的技巧和距离尺度、工作技能、社会常识、生存知识、合理的认知、道德礼仪等等的适应。这些物化世界中的不适应也导致一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对于社会适应层面的一般咨询目标,认知——行为疗法的教育性咨询策略会是比较有效的。
“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则代表作为世界中的人,不能仅仅为适应以上这些而生活,而忘记自己内心的亲密感、意义、超越等等的真正需要。不然一个人活着岂非太累,或者岂非行尸走肉?这样则是需要心理治疗的深度层面,而人本——存在主义疗法、精神分析都是比较适合运用的。
关于你——我之间的交流首先是限定在咨询职业这个事件上的,只有在这一条件保护下在咨询中发展良好的咨患关系以发展你的人格部分,例如移情问题的限制,才是可能的。而当这些开始成熟时,我们的咨访关系就会开始转换。或许内化你受到温暖的部分然后回到一般的你——它的交往层面。因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物质现实和精神生活的两重世界中,并且来回过度。所以真正全面的治疗更多是一个复合的层面,而不是单向的层面。
在人格层面更多你——我的相遇,而在表层治疗中可能会涉及现实性的问题。
用全部的存在与世界相会,更多可能是说人需要尽量使自己充分的发挥我——你的关系,但同时能够有最基本的我——它的社会物化生活的关系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