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
性恐怖症”。
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
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
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
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
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
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
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
焦虑反应)。
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
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
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
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
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冲击疗法,又称“情绪充斥法”,与“爆破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可通称为“暴露疗法”。
冲击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病人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
应;而系统脱敏法则强调依照事先拟定的焦虑层次逐级暴露,与此同时使心身完全放松。当
然,两种方法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冲击疗法也可逐渐暴露,
而系统脱敏法的变式中也有事先不进行放松训练的。爆破疗法被称作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心理动力学行为疗法,这种疗法可被看作是实现情绪冲击的一种技术。它强调通过虚构的、
令人恐怖的故事而使病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故事的内容既包括病人所报告的令他恐惧的
事物,又有治疗者所编造的材料。
冲击疗法,与其它的行为方法一样,都是来自于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研究。但在此以前一
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直接进人恐惧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消除某些恐怖症病人的恐惧行为。例
如,有人就描述过一个患乘车恐怖症的女孩的治疗过程:将这个女孩安置在汽车后面,驱车
行驶数小时,虽然这个孩子的情绪反应达到了惊恐的地步,但其强度逐渐减弱。经4小时的
行驶,这个孩子完全习惯了乘车,不再感到恐惧。此外,也有通过想象最感恐惧的情境或事
物的方式而消除恐怖症的报道。
----------------------- 页面 44-----------------------
许多研究表明,冲击疗法可被用于包括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广
泛问题。分析表明,这些病人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害怕”。因此,冲击疗法的理论依
据可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恐怖症模式有关。恐怖症的最有影响的行为模式是“习得模
式”。这个模式认为,恐怖症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学习得来的,病人的恐惧反应是不认识的、
非自主的。一种刺激物,由于它与恐惧的心理体验在时间上的多次联系,而逐渐变成恐惧反
应的条件性刺激物。此后每当这个刺激物出现时,都会引起恐惧的情绪反应。每当病人感到
恐惧时,通常都会作出逃避的行为反应—远远地离开这个令他感到恐惧的刺激物。随着病人
与该刺激物间距离的加大,病人的恐惧体验便逐渐减弱。反过来,恐惧体验的减弱又会强化
病人的逃避行为。这种强化被称作“负强化”。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是病
人对这个刺激物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恐惧,不得不采取回避的行动。为了能
事先避开这个刺激物,病人对与这个刺激物有关的一切事物和提示都变得极为敏感。如广场
恐怖症患者开初可能只对空旷的场所感到恐惧,但久而久之病人不仅害怕一个人耽在空旷的
场所,而且害怕一切空间,如怕上街、怕进电梯、教室等。
根据恐怖症的习得模式,要治疗恐怖症就必须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可采用的行为技术
之一就是冲击疗法,即让病人直接面对引起他高度焦虑和痛苦的情境、事物或思想,而不允
许他逃避。虽然开头常常会造成强烈的恐惧反应甚至惊恐,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恐惧反
应只会逐渐减弱。最后,该刺激物同恐惧反应间的联系就会清除,恐怖症便也随之被解除。
上述关于冲击疗法理论基础的解释是行为治疗者中有代表性的看法。但也有人发现,在
许多恐怖症病人的病史调查中找不到与恐怖症产生有关的创伤性经历,因而难以用条件反射
学说或习得模式进行完全合理的解释。认知行为治疗者们认为,恐怖症病人的恐惧反应是以
错误的认识和诱发焦虑的自我暗示为中介的,正是由于病人对刺激物作出与它的性质不相称
的错误判断和评价,才导致他对该刺激物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恐怖症患者有选择地害怕一些
事物、不害怕另一些事物,便是对认知派观点的一个有力的支持。
还有人认为,在某些恐怖症(如社交恐怖症等)的形成与发展中,也应当考虑到人际冲突
的作用。临床观察提示,在这些恐怖症的产生与发展中,病人的人际关系起重要作用;不良
或不适当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在其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促发恐怖症,而且可以阻碍对恐怖症
的治疗。众所周知,某些病人的恐怖症之所以不能被解除,往往是与病人周围的人对病人的
态度有联系;敌对或过分注意病人的恐惧行为都不利于恐怖症的消除。
这些分析说明,冲击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尚须作进一步探讨;冲击疗法虽然可以
在某些神经症病人的治疗中显示其作用,但它还不是已经完备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
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
好。厌恶疗法的使用,从资料看,确实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妇女为了避孕,故意延长哺乳时
间,以致小孩到了6~7岁仍未断奶。而此时,要使孩子断奶,成人往往只能采用在乳头涂
黄连或难看的颜色,使儿童望而生畏,产生厌恶感,以达到断奶的目的。
现代临床心理医师也在使用这种方法帮助人们戒酒,让嗜酒者服吐酒石,或注射阿朴吗
----------------------- 页面 45-----------------------
啡、吐根碱,在即将出现恶心时,让嗜酒者饮酒。如此每天一次,重复7~10次,直到嗜酒
者不使用药物而单纯饮酒也出现恶心,对酒产生厌恶情绪止。此即说明条件反射已充分建立,
以后每年仍可作1~2次巩固性治疗。据莱蒙(Lemere)所行的4096例以此种方法戒酒的效
果统计,一个疗程治疗后,维持戒酒5年以上者占38%,维持10年以上者占23%,其余的
人以后又继续喝酒。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
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
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
第一种是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求治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
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电击一次后休息几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每次治疗时
间为20~30分钟,反复电击多次。治疗次数可从每日6次到每二个星期一次,电击强度的
选择应征得求治者的同意。
第二种是药物厌恶疗法。即在求治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
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药物厌恶疗法多用于矫治与吃有关的行为障碍,如酗酒、
饮食过度等,其缺点是耗时太长,且易弄脏环境。
第三种是想象厌恶疗法。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治者想象中的刺激联
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对各种行为障
碍疗效较好。
为了改变性变态行为,有人也使用过此种疗法。如在恋物癖求治者头脑中出现窃取恋物
的观念或出现此种行为之际,令患者用通电或是用针刺痛自己,重复结合多次之后,可以减
轻或消除患者此类适应不良行为。此外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习惯性肌肉抽动症。Philpott
医师在治疗强迫观念时,也使用过类似的方法,他用的不是疼痛刺激;而是当求治者每次出
现强迫观念时即自动停止呼吸,用憋气导致的窘迫感来抑制强迫观念的涌现。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想象中主动呈现厌恶景象,并让这一景象与某种适应不良的冲动(或
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例如性变态患者,当其出现这方面的欲望或行为时,让
自己立即闭上眼睛,想象面前站着一个高大警察面孔冷峻,手里拿着镣铐在盯着他。或是回
忆过去被拘留、被群众愤怒申斥的场面,以达到减少与控制此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效果。除此
之外,有心理医师还设计用想象恶心呕吐来抑制酒瘾或贪食症,但想象的方法究竟不如实际
的、具体的给予的刺激那样有效。通过想象厌恶刺激来矫治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又称内隐
致敏法(CovertSensitization)。对于隐入悲观失望状态的失恋青年,内隐致敏法对于消
除其痴情有一定的效果。有人说内隐致敏法所起的作用与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镜相同。
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通过刺激确能使求治者产生
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如强迫观念患者,用拉弹橡皮圈法
进行治疗,头几天,当强迫观念出现时要接连拉弹30~50次,才能使症状消失。另外,要
求求治者要有信心,主动配合,当治疗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必要时最好取得其家人的配合,
这样效果会更好。
----------------------- 页面 46-----------------------
使用厌恶疗法时应注意:
(1)厌恶疗法会给求治者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施治者在决定采用此法之前,务必向求
治者解释清楚,在征得求治者的同意后,方可进行治疗。并且,施治者一般应把厌恶疗法作
为最后一种选择。
(2)在使用厌恶疗法的同时,应努力帮助求治者建立辨别性条件反应。例如对一位同性恋
者使用厌恶疗法,施治者应将呈现厌恶刺激,限制在求治者的同性间性行为表现的范围内;
同时,让求治者形成对正常的异性间性活动的愉快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消除非适应性行为
的同时,建立适应性行为。
治疗中采用的厌恶刺激包括巨声、恶臭、烟熏或呼吸窒息药等。然而,这些厌恶性刺激
不能被普遍使用。因为人们对这些措施提出了道德问题,例如用惩罚来改变行为是否违反道
德观念?虽然社会本身有依赖惩罚手段来控制的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厌恶性刺激的治疗性
应用在道德上的合法性仍然是一个问题,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厌恶刺激很有效力;但如有
可代替的、有效力的正强化物,我们就应实施正强化。如果使用厌恶刺激,这些刺激应该是
没有严重副作用的。动用残酷的和不寻常的惩罚作为控制变态行为的手段,无论怎样说都是
不道德的。
团体疗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相对于个体辅导或个体咨询而言的,在港
台地区又被称之为“小组辅导”或“团体咨商”。顾名思义,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
情境下,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个体开发
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
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
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
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
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在团体中,你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与价值观的同学相处,成员彼此的回馈犹如一面镜子,可
以让你更加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团体更是一个试验场,你新习得的心灵法宝都可在此一试,
没有批判、攻击与嘲弄,只有安全、支持的气氛,鼓励你向前。这里也是个慰藉心灵的好地
方,当你受伤了,你知道有一群伙伴可以给你慰藉。透过老师的带领以及成员之间心灵的交
会,以及有趣的活动、讨论、体验、冥想…相信你会发现自己心理上更为成长。
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自愿报名参加,并怀有改变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愿望;
②愿意与他人交流,并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③能坚持参加团体活动,并遵守各项团体规范。
一般而言,在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领导者都会组织成员来共同制订团体规范。
如:①保守秘密,尊重每位成员的隐私,不把在团体活动中了解到的信息外传;
②坦率真诚地与其他团体成员进行交流,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③按时参加每次团体活动,不迟到,不缺席。参加团体活动时,注意力集中,不接打手机,
看报纸,做旁务等;
④尊重他人,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⑤广泛交流,避免只与自己喜欢的团体成员沟通等。
----------------------- 页面 47-----------------------
生物反馈法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