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出现无法消除,感到十分痛苦。
2、现实解体:患者诉说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
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象一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
改变。
治疗的注意事项:
⑴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应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可
选用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
⑵药物治疗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可以试用氯氮平。
⑶不宜采用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等。
疑病症
疑病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
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
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
法。尚无全国流行学调查资料,天津地区报告其患病率为0.01‰,一般认为男多于女,文化
落后的地区较多见。
----------------------- 页面 77-----------------------
疑病症病因未明,通常患者病前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
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1/3患者是由躯体
疾病所诱发,当数患者可能是医源性。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疾病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
疑病症患者最初往往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任何轻微变化,作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
相符的疑病性解释,伴有相应的疑病性不适,逐渐出现日趋系统化的疑病症状。疑病症状可
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以骨骼肌肉和胃肠系统
多见;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腹部居多。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
状。这种疑病性烦恼是指对身体健康或所怀疑疾病本身的纠缠,而不是指对疾病的后果或继
发性社会效应的苦恼。患者也知道烦恼于健康不利,苦于无法解脱、不能自拔。四处求医、
陈述病情始末,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或保证。有的患者仅表现为特殊嗅觉异常或
自身形态奇异等单一症状的疑病症。
对患者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心理治疗 开始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诉述,让他们出示各种检查结果,持同情关心
的态度,尽量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是不可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弄巧成
拙,应尽量回避讨论症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可取得亲属的协助,在患者信赖医生的
基础上,然后引导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不是什么躯体疾病,而是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
障碍就需要用心理的办法去治疗。如果患者的暗示性很高,可以作一些暗示疗法。可获得戏
剧性的效果。但如果失败,则就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另外,环境的转移,生活方式的改变,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患者作另一种有趣的事情,也可获得一定的改善。
2.药物治疗 为了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可酌情应用安定和三环类抗抑郁
剂。近来有人报告哌迷清(pimozide)治疗单一的疑病症状有效,剂量为2~8mg/d,可以试
用。有人报告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相似,但在患者担心的焦点这个问题上,二者存在差异。疑病症患
者的驱动力是对疾病的恐惧,通常是特定的疾病,症状本身对患者并没有造成太多困扰,而
困扰躯体化障碍患者是正是“症状”本身。
聚焦:体象障碍
我们有许多人专注于自己的外表,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但是一些人过于担心自己看上去怎
么样以至于再也不能工作了,这种人被认为患了体象障碍。这种障碍患者会专注于想像的或
过于夸张的外表缺陷。
体像障碍患者过度关注不相关的和细微的刺激,所以非常不幸福,在严重的个案中,患者会
沉默不语,甚至企图自杀。
体像障碍通常是渐渐开始的,有可能开始于别人对他外表的负面评价。除非到治疗,否则体
象障碍容易变成一种慢性病。
这种症状与社交恐惧症相关,同时跟抑郁与强迫症有关,因为患者主要是认知不合理造成的,
所以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转换性障碍
转换性障碍是心理冲突引起躯体症状,在其潜意识中转换成类似神经系统的疾病.
----------------------- 页面 78-----------------------
转换性障碍起病于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但也可以是任何年龄.女性多见.那些不完全符合
转换性障碍或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个别的转换性症状常见于非精神科的医疗过程中.
本病的症状在潜意识中形成,范围局限于类似神经系统的疾病,通常是共济失调,无力,单
个肢体麻木,或躯体某部分感觉丧失.其他症状包括假性抽搐发作,单一的特殊感觉丧失,如视
觉(失明,复视)或听觉(耳聋),失音,吞咽困难,喉部紧收感.
起病通常和心理社会应激事件有关.症状必须具有临床意义,亦即症状必须严重到足以对
病人的社会,职业和其他重要功能造成影响.病人可以仅有一次发作,也可有多次发作,发作时
间常常是短暂的.这些有转换性症状的病人住院后,一般2周后病情缓解.然而20%~25%的病
人1年之内复发,部分病人症状迁延成慢性.
最初的诊断可能比较困难,因为病人的症状是躯体疾病的表现.同时,医生所受的教育训
练使得其总是从躯体疾病中寻找目前躯体症状的原因.通常在经过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
检查,排除与目前症状表现相符的躯体疾病后,才考虑诊断本病.虽然本病诊断中排除可能的
躯体疾病非常关键,早期考虑到本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昂贵的检查费用和检查本身的危险性,
以及过多检查对疾病诊断的延误.诊断中最有价值的线索是转换性症状与已知的解剖和生理
机制不符.
可靠的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基础.在排除躯体疾病后,可向病人保证他或她并不存在严重的
躯体疾病,通常病人会开始感觉放松,症状减轻.如果病人起病前有心理刺激因素,则心理治疗
可能会有帮助.
所有治疗中,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催眠治疗中,在病人被催眠时,可发掘潜在的病理
心理机制,病人清醒后可继续讨论这些问题.药物催眠分析和催眠治疗相似,只是病人在药物
诱导下进入半睡眠状态.行为矫正,包括松弛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
躯体障碍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
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
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
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心理的和身体的并不是指不同的
现象,而是指谈论同一现象的不同方式。
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冠心病和A型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医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把人的行为类型分
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
忙忙碌碌,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B型的人则刚好相反,悠闲自得,不好争强。结果表明,
在排除了食物、年龄、吸烟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A型组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组,
而且容易复发,死亡率也大大高于B型组。
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恐惧、愤怒、
敌意和抑郁都能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与高血压症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
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高血压病人大多有容易焦虑、易于激动、行为带
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现在西方学者也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症的
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如有雄心、好高骛远、好活动、乐于竞争、为取得
工作成绩而常常感到压力等。
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饮食无规律、遗传因素等,但不良情绪
----------------------- 页面 79-----------------------
起了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该种病人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上总是因循守旧,被动,顺
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头痛病,这种病人的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
谨小慎微,很容易烦恼,习惯于把愤怒、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脑血管病、心血管
病、癌症,其比例分别占死亡人数的22.56%、21.13%、21.11%,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大,
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这三大疾病中,癌症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大敌。在探索癌症病因的过
程中,人们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
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有人发现,癌症有自愈现象。癌
症之所以会自愈,是因为病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所致。免疫力的增强可以阻止癌细胞
的生长,并逐渐由正常细胞取代癌细胞,或者造成癌细胞无法适应的状态,使癌细胞转化为
正常细胞。免疫力的增强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抑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
节机制会使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的人则会通过相同的途径使免
疫力提高,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使癌症自愈。这可能就是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
精神全面崩溃,不日撒手人寰,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样疾病,却可以笑对病魔,不仅坚强地
活下去,而且还能继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
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于强烈,都会伤及身体。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枝枝
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结果发现,当
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
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
此他分析: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赛跑。生气的生
理反映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
康。所以他告诫:人尽量不要生气。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哪些人最容易生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
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聚焦:癔症的治疗
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
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
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
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
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癔症的治疗既容易也最难,关键是医务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关心患者,帮助他们寻找发病
的原因,引导患者正确地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疾病的治愈是医生与患者共同努
力的结果。癔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等治疗。
(一)心理治疗
1、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种种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癔症有正确的认识,并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及病因与治疗的关系,应给予患者尽情疏泄的机
----------------------- 页面 80-----------------------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