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
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要扪心自问,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
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
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
醒目处,不时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
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
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前面讲过,表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
",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
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
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
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
----------------------- 页面 87-----------------------
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
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
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
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
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
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
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
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
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
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
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
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 页面 88-----------------------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
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
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
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
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
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
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
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
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
然减轻。
回避型人格障碍
佛教中有出世与人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
人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
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
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
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
的孤独与暂时的回避人世并非一种病态,相反,真正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并不敢深入到自己
心灵的内部去,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
态度或无能应付。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 页面 89-----------------------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
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
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
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
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
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
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
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
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想与人
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
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
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体说来,
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
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
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百先都会自我衡量是
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
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
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
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
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
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
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
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
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
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
心理的消除,反而会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
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
安份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
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
----------------------- 页面 90-----------------------
卑感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3)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
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或者不妨自问:“人人都能干,
我为什么不能干?我不也是人吗?”如果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去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
多地体验失败后的情绪,就会产生自信心。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碍,因此必须按
梯级任务作业的要求给自己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
逐步加深难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与同事(或邻居、亲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钟。
第二星期,每天与他人聊天二十分钟,同时与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钟。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计时的随意谈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找几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随意聊天,或家宴,
或郊游。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积极参加各种思想交流、学术交流、技术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时间量,尝试去与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说来,上述梯级任务看似轻松,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好找一个监
督员,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
其实,第六星期的任务已超出常人的生活习惯,但作为治疗手段,以在强度上超出常规
生活是适宜的。
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也可能觉得毫无趣味,这些都要尽量设
法克服,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