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
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
感情无关。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
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
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屈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
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
----------------------- 页面 91-----------------------
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型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知砂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
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
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
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
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对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记
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
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鲜艳衣服
上班,那么以后就坚持穿鲜艳衣服上班,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
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你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在订工
作计划时,你听从了朋友的意见,但对这些意见你并不欣赏,便应把自己不欣赏的理由说出
来,说给你的朋友听。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掺人了你自己的意见,随着自己意见的增多,
你便能从听从别人的意见逐步转为完全自作决定。
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诡控制法是指在
别人要求的行为之下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例如,你从爱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欢玫瑰花,你
为她买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务之嫌。但这类事情的次数逐渐增多以后,你会觉得这样做也
会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如果主动提议带爱人去植物园度周末,或带爱人去参观插花表演,就
证明你的自主意识已大为强化了。
依赖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
能会不知不觉地回到老路上去。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
是找自己最依赖的个人。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赖的习惯,而不从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赖行为也
可能复发。重建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正。治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迹。依赖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十分低下,这与童年期的不良
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关。你可以回忆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
良影响的话,例如:“你真笨,什么也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等,
你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
亲人,让他们在你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气。你可以选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
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
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
点
----------------------- 页面 92-----------------------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客体关系系谱学上是在复合期的位置上,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常见的是
和内在先天过剩的攻击、爱意冲动的相对缺损或缺少父母方面持续、认可及调和的照顾有关。
如果他的攻击冲动过剩或爱意冲动缺损,复合期的孩子就必须用更多的投射机制来保护
内在脆弱的好客体以免其被敌意压垮。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无法整合好和坏的自体和客体影像
且无法建立内在稳定的、足够好的客体影像;这个年纪的孩子必须不断地在外在环境中找寻
温暖和关切的供应来源。
孩子们会内化他们所感受到的,但那不是外在客体必然真正的特质,即使他们的父母事
实上是很好的,他们仍然可能会先把自己过剩的攻击投射到外在客体上而后再把这敌意的客
体内射回来。之后,他们必须分裂掉且投射出这些新近被再内射的敌意客体。根据这个理论,
拥有过剩攻击冲动的孩子便进入一种投射敌意的恶性循环里,结果是导向那分裂且投射出更
多敌意的需要。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起因于母亲的抚慰能力的缺损。无法提供足够同理、
抚慰和认可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内化这些能力。因此,他们也就没有学到如何去
倾听自己、抚慰自己以及如何去调合复杂的正负情绪。有些母亲为了自己先前未被满足的依
赖需求而必须黏着孩子。这些母亲对共生、依赖的行为提供肯定、支持和感情。但她们却会
对分离感到威胁而在面对孩子任何“分离—个体化”的努力时,变得攻击、批评、敌意、愤
怒、收回供应与肯定。这样便加强了婴儿的全好和全坏分裂客体关系。这使得孩子在他行为
成熟时感受到被遗弃,因而持续找寻着好的共生客体。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经常处于危机状态,经常有情绪的波动,经常一下子好辩激动,
转眼间又忧郁哭泣,一会儿可能觉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觉。
因为这群人既依赖又充满敌意,他们相当依赖周遭亲近的人,但当其依赖无法满足时,
则表现强烈的愤怒,因此难以维持深度而亲密的关系,意即他们对人的观感陷入全好或全坏
两极端中,旁人可给予他关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时刻,便将旁人理想化;但当旁人的付
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时,便对之充满愤怒嫌恶与批评;反之,他们极怕被依赖的对象所背叛,
往往激起对象的生气愤怒,或率先背叛对方,以测试对象的容忍程度,当对象果真离开他后,
他则陷入极大的情绪混乱中,并强化世界无人可信赖,自己是空虚孤独的存在信念;另一方
面他们缺乏自我认同,故无法忍受独处的孤寂,有长期的空虚感,为了避免空虚孤寂,他们
可能随意与人发生关系,或以自伤,如割腕等,排解内心的空虚无望。其生活模式混乱,社
会职业功能遭受极大影响,他们的成就通常低于能力。
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 其干预要比神经症早而多. 且必须遵循如
下策略
1, 选择一个居先的主题, 包括紧急状况或通常状况., 在患者纷乱的临床相中选择切入
点., 进行澄清, 面质, 和解释。
2, 保持治疗的支持性框架, 限定设置和限制症状的继发性获益。
3, 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和限制见诸行动。
4, 在解释歪曲真实的幻想前, 从治疗师与病人在交流中通常共享的真实中进行干预。
5, 分析移情中的正负面以避免仅看到移情中的某 一面(正或负), 以帮病人整合正负性
情感。
----------------------- 页面 93-----------------------
&nb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