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西乌斯和盖乌斯不自量力的慷慨至少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侵害了其他直系亲属的权益。本该由他们继承的财产和享受的财富被拱手让给了他们一无所知的人;第二,这种赠送的厚礼,会使其他人产生掠夺财富的欲望,并希望用这些非法占有的钱财去炫耀自己的高大,而并非内心的仁慈。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只可能产生伪善,而决非慷慨乃至道德上的善良。
有的人出于对权势和荣誉的欲望,会以慷慨的名义,把一部分人的钱财掠夺一空,送给朋友,或者用不光彩的手段帮助朋友富有。这样的行为离道德责任相去甚远。
实施仁慈和慷慨应当根据各个施惠对象的情况来分别对待。本来仁慈和慷慨是没有差异的,可是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不能不考虑:他对我们的态度;他与我们关系的密切程度;他本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共同的社会纽带;他曾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当然,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具备条件较多的或较重要的应该得到更多的恩惠。
我反复强调的公正,确实是人们很难达到的。当然类似于谦虚、自制等其他道德也同样令人称赞。只是我不愿意在这方面提到刚毅这个词,因为我发现: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十分公正,其精神上的勇敢就会显得鲁莽。
西塞罗(前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财富不是寻欢作乐的本钱
作者:柏拉兔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德国)叔本华
白手起家的人,常常把自己的才能当作资本和财富而消耗殆尽。须知,时过境迁,过去有用的才能可能现在用不着,而且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才能永远都是超前的。在灾祸来临或者命运突变的时候,可以依靠的大多是财富,而不是才能。
当然,艺术家有所不同。正所谓“正确的行当是最丰富的金矿”,艺术家更是如此。可叹的是:艺术家们获取钱财比较容易,反而为追求所谓的灵感,在花天酒地里变成一无所有。
在穷困中生长的人,贫穷不会被他看成生命中的阴影。一旦他拥有财富,那么他的花费定比富贵世家的人多。他们相信命运,也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大不了摔下去还可以再爬起来。人性的这个特点可以说明为什么婚前穷困的妻子反而会有更多的花费要求。在此,我奉劝那些与贫穷女子结上姻缘的人们,不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财富都给她,顶多利息由她掌握,而且孩子们的抚养费用也切勿交给她掌管。
习惯贫困生活的人,财富对他来说如过眼云烟。他们把金钱当作随意享受的多余品,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过以前那种苦日子,反而少了一份支配钱财的焦虑。难怪莎士比亚要在《亨利四世》一剧中感叹:乞丐可以悠闲地过一生,这可真是不错。
与财富从小为伍的人,至少把财富看作是本钱,他们因此也喜爱规律、谨慎和节俭。没有了财富,他们不知道如何生活。如果要他们过一种自己从来没有想像过的贫困生活,那么光是这样想的恐惧感就足以吓退他们伸向花费本钱的手。面对他们的财富,他们至少储存起八分之一的利息来应付未来临时的变故,所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可以惯以维系他们的地位。
不能区分快乐和享乐,也应该是人生的痛苦。贫困的人本应该清楚财富和快乐并没有什么关系,可财富却屡次成为他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姜生博士说过:“一个出身富裕的妇女,早已习惯支配金钱,所以知道谨慎花钱;一个因为结婚而首次获得支配金钱的女子,会十分喜欢花钱,从而变得奢侈浪费。”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后因抨击黑格尔哲学败北而辞职。其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每天点亮一盏灯》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聪明人能很快感受到吸收知识的乐趣
作者:柏拉兔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苏格拉底曾说:“有智能胜过有钱财,品行坏的人也比仇敌强;伟大与否和知识多寡互为表里,与地位高低则没有什么关系;爱虚荣不如知羞耻。”
人们乐于崇拜富有才智的贵胄,却不知道和他们交往才是更聪明的做法。
高贵门庭里的人缺乏才智,就像只有枝干的树,无法给他人带来阴凉;无才智可言的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