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字头上一把刀”形象地说明了凡事以忍为好,不能忍一时之怒,就会招灾惹祸。
不能三思而行,必将后悔;若能事事忍让,自无忧虑。
忍痛易于忍痒,忍哭易于忍笑,忍愁易于忍乐,忍贫易于忍富,忍威易于忍柔,忍怒易于忍讽。因为难忍,所以可贵。
对于小事,能忍就忍,不要把小事变大。有的人就因一时克制不了冲动而恼怒,最终酿成终生憾事。所以,事关重大时,更要冷静克制。
人说居家之道,重在忍让。但若只知忍而不知如何忍,就是得不偿失了。通常忍让是一种藏匿:人若犯我,我含而不露。这样一两次还行,日积月累就做不到了,本性将如山洪暴发,一发不可收拾。与其这样忍耐,你不如当初就化解:把对方的行为看作是未经考虑、出于无知,或者是他的一次失误、他目光短浅,又或者把这件事看作无足轻重,一笑了之。这样,即使每天他人多次侵犯,你也不会生气,这才是忍让的最大功效。能这样做的人,才是善于忍耐的人。
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春秋末年,越王句践若不能忍受在吴国喂马之苦、食粪之耻,又怎能卧薪尝胆、战胜吴王,成为霸主呢?汉朝的韩信,年轻时衣食无着、事业不成,有时甚至靠洗衣女赏他饭吃。淮阴街市上一个少年屠夫欺他落魄,逼他从胯下爬过。韩信当时完全有能力杀了他,可他隐忍不发,当众承受了胯下之辱。后来,韩信辅佐刘邦灭了项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常胜将军。如果他那时不能忍耐,因一时痛快而杀人,就不会有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了。
人要在世间安身立命,在社会上成家立业,就要善于忍耐。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时机不利时,委屈一下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不养成奴性,一时的屈服,往往是成大业者进取的一种策略。这样,才能成为诸葛亮所说的那种大丈夫:困窘落魄时忍辱负重;屈居人下时不忘青云之志;得志满怀时不得意忘形,而是抓住时机展露才华。
王庭奎(1753—1838):字凤桐,号九成,清直属南皮(今属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每天点亮一盏灯》 人因工作而存在
心灵会因受人责难而饱受折磨
作者:柏拉兔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我们因为有愿望才付诸于行动去实现愿望;我们经过谨慎的思考和仔细的选择来面对我们的行动。所以说:我们的行为出自我们的选择,这选择合乎自己的意愿。
各式各样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出于我们自己意愿的活动。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善或恶、做或不做,行之在我。在我们能够说不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说是;我们能做出高尚的事,不高尚的事情也可能做得出。
不去做高尚的事情,我们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有能力去做好的事情或者丑恶的事情,那我们也有能力不去做它们。也就是说,行为是单纯的,做一个善良的人还是丑恶的人,在于我们对行为的选择。
一个病人不可能任凭他的心愿随时获得健康,哪怕他当初一心想品尝病痛的滋味。人在生活中缺乏节制,不听从医生的指导,本来他不会招来疾患,也会因为不检点而惹祸上身的。当然,我们本可以远离祸患的,一切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要是不要,做或不做。这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开始于自身。他们本不必成为这个样子,既然随他们自愿,事实就无力改变了。
有一句俗语说:“无人自愿受苦,也无人不自愿享福。”在我看来,这话只对了一半。享福避苦固然是人的自愿,作恶又何尝不是如此。若不是这样,人们的生活不就是难以圆满的吗!行为的出发点和生成者应该统一,就像对孩子一样。行为是我们的行为,它纯属自愿。
当无知成为过错原因的时候,人们本可以早些用智能来避免,以少犯过错。这样看来,无知即使不去讨论它,人自身却必须接受惩罚,正如酒醉的人犯下过失会受到加倍的惩罚一样,因为缺点就存在于自身,他本可以清醒而自立。一个人如果对本应掌握又不难知道的法律条文以无知来应对,就应该受到惩罚。许多粗心大意即使是因为不知道也不能饶恕,因为人们是可以主宰自己的。
也许有人生来就粗枝大叶、懒散成性,但他对自己的放纵必须付出代价。因为,消耗时间、意志消沉、生活糜烂,这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如果经常做某一件事情,他就变成跟这某件事相关的环境相适应的人。人如果想参加一些竞赛或者其他活动,他就必须不停地锻炼,学习相应的技能。无知的人会说道德品质与现实活动毫无关系,这岂不是说一个行不义之事的人并非自愿,一个行为放荡的人不再是不义的,而是公正的人一样吗!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