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开始,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把艺术视为促进认知和情感成长的工具。其中,在诠释儿童绘画发展的架构中,以罗温费尔德(Lowenfeld) 对儿童绘画的发展研究最为代表。罗温费尔德曾用艺术教育治疗一词(art education therapy )来说明,教育中的创造性活动能增加儿童弹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且经由绘画的创作可以帮助儿童情感的释放,增加其正向调适。
根据儿童绘画发展理论,一个六岁儿童除了人像画之外应该已经开始画一些其他象徵化的图像例如房子、车子、树或其他。此时期的儿童画出的物体比例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应能描绘物体的部份细节。譬如,人的头发、服饰或是房子的窗户、门等等。假如儿童的绘画停留在较低的阶段,那么可能显示著儿童的智力发展、认知能力、情绪状况或身体状态有某种程度的问题存在。发展取向的儿童艺术治疗里对儿童的介入有四个原则: 1. 根据儿童的需要和发展阶段,促成其感觉经验 2. 鼓励儿童描述自己的创作 3. 积极拓展儿童的感官觉知 4.用绘画发展理论来评估与纪录儿童的改变与成长。
接下来简单陈述一位六岁儿童在半年内,艺术创作的变化。
下图为一位六岁儿童在接受艺术治疗初期的作品:
此儿童对绘画表达不具信心,在课程初期,黏土的应用是他比较自在的创作方式。不管是画画或黏土,他的作品均缺乏具体的象徵。这可能反映著他对周遭事物较无概念的形成而这可能源自於较少的文化或环境刺激。
经过约两个月的探索与尝试,他发展出令他较为满意的符号象徵「笑脸」
这支持与包容的环境下,他在团体的人际互动逐渐增加,对於自己的作品也开始稍具信心。笑脸的符号在其作品中不断出现,渐渐的,他会在笑脸中增加其他细节如:帽子或亮片的装饰。依照罗温费尔德的研究显示,六、七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发展固定的符号样式。这些图式或样式是他们个人对该事物的独特视觉概念。罗温费尔德认为这种固定的图示并非僵化的行为,而是儿童的视觉语言,反映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在课程进行约五个月左右,此儿童的创造力因为同侪的激发而源源不绝。相较於之前单调的用色,他改用色彩鲜艳的亮片作为主要装饰。各式各样的黏土创作占据他大部分的时间。团体成员的正向回馈使得他对於自己的作品,产生充沛的自信。同时,在团体里,他的沟通能力增强,人际互动也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还有,除了黏土的创作外,他也开始尝式描绘人物或动物;开始迈向象徵化的发展。
如同艺术治疗师艾克.菲尔德曼与刚果.米勒(Aach-Feldman & Kunkle-Miller)推论: 若使儿童处在与艺术媒材以象徵化的形式互动的阶段,艺术便能帮助儿童成长。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