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人们心理危机的极端行为。它既是人生的悲剧,也是家庭与社会
的悲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自杀行为有增无
减,成为人类十大死因之一,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人
们的深思和重视。
一、自杀行为
所谓自杀,是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手段。有意识,自
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行为。自杀行为不同于:①外力胁迫
下的自伤或自我毁灭行为不属于自杀;②酗酒、吸毒、性淫乱、赌博等间接
自我毁灭行为称为 “慢性自杀”,也不属于严格定义的自杀。
一般来说,自杀过程可以分为三种类别:
1.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是指有寻死的愿望,但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2.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是指已采取了实际行动,但未导致死亡。
3.自杀死亡。
----------------------- 页面 116-----------------------
二、自杀的发生率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天至少有 1000人自杀死亡,许多国家中
自杀均为人类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且在青年人死亡原因中,列入前三位之中。
国外统计资料表明:每年自杀死亡率大致为每十万人口中10—25 人;天主教
与犹大教信徒中自杀率较低,可能与教义贬责自杀行为有关;男性 45 岁以
后,女性55 岁以后自杀率较高,城市自杀率高于农村。
青少年自杀 (12~24 岁)是这一年龄阶段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仅次于意
外被杀。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呈现上升趋势,国外 15~19 岁青年人自杀率由
1950年的 27/10万上升到 1988年 11.3/10 万,其中,大学生自杀率又高于
同年龄的非大学生,为一般人口的2~4 倍。另外,医学院学生的自杀率与年
轻医生相似。理工科学生自杀危险高于文科学生。在国内,南京23所大学从
1987~1991年5年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平均自杀率为15/10万,其中以1989
年和 1991年更为突出,均为 18/10万,而且大学生的自杀率呈上升的趋势。
高之旭等人收集了 1968~1982年 15年间上海市四个区和一个县总人口
17027244人中的自杀死亡记录,计自杀死亡者2109 人,其中613 人为60 岁
以上的老年人,占自杀死亡总数的29%,占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四。在 613 人
中,男性393 人,女性 220 人,男女之比为 1.8 比1。其中,60—64 岁 150
人,占 24.4%965—69 岁142人,占 23.2%;70—74 岁131人,占 21.4%;
75—79 岁95 人,占 15.5%;80 岁以上95 人,之 15.5%。可见75 岁以前的
老人自杀人数明显高于 75 岁以后的老人。近年来,老年人的自杀率也呈上升
趋势。
一般来说,自杀率准确统计相当困难。即使是人口资料完备的国家,也
由于家属的掩饰,户籍行政人员的谅解等,将自杀死亡记录为病故、意外事
故死亡 (真正的意外事故,如车祸中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有意自杀造成的)、
或原因不明的死亡。自杀死亡还常受到宗教、社会舆论的责备、医疗与人身
保险赔偿等的排除,这些都会使统计数字偏低。
----------------------- 页面 117-----------------------
三、自杀原因分析
自杀,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对一定社会规范的反抗,表征了它的不合理性,
是社会解组的象征,意味着对社会造成损失。因此,它也是最能引起人们关
注的人类偏差行为问题。
造成自杀的原因各种各样、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
会关系的变动,二是躯体与精神疾病的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心理因素一般来说,许多人都是在恋爱关系破裂、配偶严重争吵、
名誉被毁、事业失败等强烈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之下无法适应而选择自杀行为
的。老年人、残废人、离婚丧偶及独居的人、无业与失业的人、没有信仰与
不参加任何社会团体的人等,由于孤独、与社会隔离、缺少社会支持等,自
杀率比政党人群显著增高。
2.社会政治的影响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人们处于失业、破
产、倾轧、失败、不择手段地求得生路之中,导致个人的不安全感和各种形
式的精神压力,自杀率自然增高;我国在 “十年动乱”期间,知识分子和干
部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自杀率也是相当高的。
3.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家庭经济是容易导致家庭成员问磨擦的显在
和潜在的导火线,也是家庭成员最直接、最敏感的联系。由家庭经济产生家
庭纠纷导致自杀的屡见不鲜。
(2)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家庭缺乏温暖等,
都可诱发家庭成员自杀。
此外.哲学思想、社会风气、宗教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也都与人们的自杀
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身体与精神疾病的影响
1.生理疾病 身体疾病是引起自杀行为的常见原因。如晚期癌症、毁容、
失明、截肢等伤残之后,慢性剧烈疼痛疾病,慢性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
竭的病人都常出现较高的自杀率,自愿及早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
2.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也是引起自杀行为的一种常见原因。精神疾病中尤
其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慢性酒精中毒与药物依赖患者,以及具有人格障
碍的患者,自杀率较高。当然,有些精神疾病导致的死亡是难以称之为自杀
的,因为其很少有意识的控制。
----------------------- 页面 118-----------------------
四、自杀者的特点
一般来说,自杀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自杀者大都是性格执拗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冲突中不易接受劝
告,不愿随和而是一意孤行。
(2)经常遭受挫折后自暴自弃,表示活着没有意义,一切都完了,不会
再对工作、生活产生兴趣。
(3)病人常运动迟滞,不愿回答问题,动作缓慢而吃力,表露出生活是
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
(4) 一段消沉、抑郁之后表现出空虚的欣快,待人异常的热情。这是
因为他们开始考虑是否自杀,思想上进行激烈斗争,后来决定结束这一切了,
便感到一种解脱、轻松、 “愉快”。
(5)理智型自杀者常抓紧一切时间把可以做完的事赶快做完,本来不必
急于做的事,还会悄悄留下遗信、遗嘱、遗书等。
(6)重大事件以后,出现极度的消沉、麻木。
总之,无论什么类型的自杀总是要在言语和行为方面留有蛛丝马迹,如
发现及时是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出现的。
病例
例一:一言不合即自缢
ZD.女,12 岁,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差,性格内向,生前未发现疾病
与遗传病吏。父亲是警察,初中文化;母亲是个体雇工,小学文化。有一姐、
一兄。平时父亲经常打骂孩子。ZD 在学校打扫卫生时,不慎打碎了暖瓶,按
学校规定要赔2 元钱。父母不给她钱,她便偷拿了父亲2 元。被发现后,挨
了父亲的打。姐姐还骂她:“笨手笨脚的。还不如死掉。”当日下午2 时(1994
年3 月3 日)于自家凉房中自缢。
诊断分析
很显然, ZD 同学的自杀与其性格内向,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着
密切的联系。自杀者在学校家里得不到一点肯定,最终走向了自我否定,出
现了悲剧。
例二:良言难劝寻死女
29 岁的A 女士,平时心胸比较狭窄,性格十分内向。一次因与丈夫吵架
而喝农药自杀,送医院经抢救成功,不久医生让其自己出院,但患者刚出医
院大门,就去撞车,结果造成颅骨骨折、脑震荡、肋骨骨折,人处在昏迷状
态,再次被送事医院急诊抢救。患者颅脑、胸腔多处严重损伤,院长亲自组
织脑外、胸外、胸内科技术精干的医师全力抢救,几天努力总算使她转危为
安。治疗月余基本痊愈,准备让其出院休养。院长担心再出问题,亲自派救
护车护送患者回家。不几日,患者终又悬梁自尽。
诊断分析
真是好良言难劝该死鬼啊。经过多次抢救,A 女士还是毅然绝然地走上
了绝路,真是令人可惜。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看出,A 女士心胸狭窄,性
----------------------- 页面 119-----------------------
格十分内向,这就决定了她决定了的事是万难更改的,因此走上绝路也就不
足为奇了。
----------------------- 页面 120-----------------------
攻击行为
所有的动物都有防御的本能,攻击行为是一种积极防御的形式。攻击行
为可以在不同生物物种之间发生,也常在同种之间发生——主要是在同种同
性之间,较少在同种异性之间发生。动物的攻击行为,最常发生于争夺食物,
争夺配偶,争夺领地与保护幼仔的时候。人类的攻击行为主要包括采取直接
暴力手段对他人伤害、残杀、抢劫、强奸等。此外,破坏他人财产、对他人
辱骂、威胁等也都是攻击性行为。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或多
或少地表现出一些 攻击性行为,但轻重程度不一,男比女表现得更明显。
----------------------- 页面 121-----------------------
一、具有攻击行为的人的特点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人,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
(一)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这类人往往是什么事都非
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爱骂人。
(二)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这类人
往往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
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经常找茬向他人发起身体攻击,
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并且难以自控;还常惹事生非,戏弄、恐吓、
欺负同龄或抢他人的财物。
(三)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目性。
(四)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五)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后常
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
(六)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 页面 122-----------------------
二、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
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生理因素
1. 遗传因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有攻击性倾向
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表明,这些大人身上可能存有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
受这种基因缺陷影响的儿童在后天的环境常表现出有攻击行为。
2.从生物医学角度观察,人类攻击行为男性比女性多见,暴力犯罪案例
男女中的比例力 9:1.遗传学研究证明,性染色体异常、雄性激素分泌过多
的患者,其攻击行为比较突出。
3.常有攻击行为的人中间,其异常脑电活动比例增高,一部分患有癫痈、
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或偏执性精神病,或有脑外伤、脑炎后遗症,其
常伴有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因素
1.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一般患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人易产生攻击行
为。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
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或破坏财物。
2. 性格从性格学角度来观察,暴力犯罪的人常表现出性情粗暴,易于激
惹冲动,寻衅,任性,自制力差;比较残忍,对别人的痛苦缺乏同情心;极
端自私、轻率、无耻及贪图感官享受等。
3.心理挫折 人类遇到较强的、不公平的甚至是无理的心理挫折时,容
易诱发攻击行为。
4.教育不当 一般来说,家长蛮不讲理,对孩子过分保护和偏袒,甚至
怂恿,常使儿童产生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当其攻击行为
占了 “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儿童,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行为加重。
5.模仿学习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行为都是从
父母、同伴等周围人那里和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中模仿学习而来的。
6.报复心理 别人的无理挑逗、讽刺,如出言不逊、侮辱嘲笑。或摩拳
擦掌、耀武扬威等,常导致互相激发、逐步升级,最终付诸武力,诱发攻击
行为。
7.社会解体与动荡 一般来说,社会解体或动荡,常使人的行为出现偏
差,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