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商与心理治疗
的理论与实务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原?书?第?五?版
译者:李茂兴
作者:GERALD COREY
网页编辑:何信用
第一篇:谘商实务的基本议题
第一章?绪论与全览
第二章?谘商员:具人性之专业人员
第三章?谘商实务的道德议题
第二篇:谘商的理论与技术
第四章?精神分析治疗法
第五章?阿德勒学派治疗法
第六章?存在主义治疗法
第七章?个人中心治疗法
第八章?完形治疗法第九章?现实治疗法
第十章?行为治疗法
第十一章?认知行为治疗法
第十二章?家族系统治疗法
第三篇:整合与应用
第十三章?治疗技术的整合
第十四章?个案示范:一种整合取向
此书为谘商类科之『圣经』,本人於研习之馀,特将其以网页形式制作成电子书,以利於阅读、保存。有缘得此电子书版者,请勿将其商业流传、或违反着作权之修改;若有谬误,敬请不吝指教。
电子书制作者: 中中?QQ 280303182电邮
2005年5月14日用?webzip下载?原站点而得?特制成电子书珍藏之!
绪论与全览绪论
本书对九大谘商与心理治疗方法,作全面性探讨与评价。但是本书的重点并不在於强调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而是在於突显出每一学派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治疗历程(包括目标)、当事人与谘商者的关系,以及适用於谘商实务的特殊技术和程序等主题,目的在於帮助读者了解各治疗学派的主要概念及治疗技术,并发展建立折衷的权变观。
我鼓励读者能以开放心态去思考本书中所提的每种治疗系统之独特贡献及特殊限制。依我的观点,现阶段的理论发展,尚未出现一种单一理论模式而足以解释或解决所有不同的治疗状况和人类复杂的经验。不管如何,尽管我们一再努力於整合不同的治疗取向和方法,但仍然有些坚持标榜某种特殊理论观点的谘商实务工作者,认定他们的论点是绝对的真理,例如,精神分析治疗者视行为治疗法是一种无法导致当事人长期改变的肤浅技术。另方面行为治疗者则批评精神分析法系依据未经验证的命题,而且几乎毫无疗效。而存在主义治疗者则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治疗法都是机械或制约式的决定论,故无法处理真实人性的心理挣扎。
本书假设,初学者在熟悉各种治疗学派的主要观念治疗与技术后,经过多年的吸收知识和实务磨练,必能形成适合自己性格的基本谘商风格。因此,我贡献出个人的实务心得,作为职业谘商教育的一个叁考架构。如果只教导学生拥护某一疗法而抗拒其他的方法,便有一项危机,即谘商员在处理不同当事人时,无法一一产生疗效。如果谘商员只自限於使用单一疗法,将可能漏失掉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行为层面。
但反过来说,未经长期考验的治疗方法,将无法发展成一个完备且有系统的治疗理论与技术。此外,人们往往从各种治疗学派中使出一些断章取义的观点,来支持个人的偏好与成见。不管如何,根据本书提出的各种模式所做的研究,已证明将许多治疗方法做实际的整合应用是一条康庄大道。
从不断更新本书内容的过程中,我深一层体认到每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也就是说,肯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并不代表否定其他模式的价值。问题不在於某个理论是「对」或「错」,事实上,每个理论各有其了解人类行为的独特贡献,因此自有其治疗方面的独特贡献。因此,就我个人的理论架构而言,我认为这些治疗学派是齐驱并存的。
绪论与全览撰写立场
我个人的思想根源,深受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薰陶。由於此一学派并不标榜独特的技术及程序,所以容许我不断地自由创出新技术。我可以自在地借用其他治疗学派的技术,并统合融为自己的谘商风格。我特别喜欢采用角色扮演(role-playing)的技术,个案溶入其中取得真正行为的能力,使我的治疗工作发挥极大效果。在我的治疗取向中,许多特殊技术源自认知行为治疗法:包括:果断训练(assertiveness training)与社会技能训练(Social-skills training),行为演练(behavior rehearsal)、模仿示范(modeling)及多种指导技术(Coaching techniques)。
我推崇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幼年性心理及心理社会化发展这两个概念。我认为:人的过去对他如今人格及行为之形成,扮演极重的角色。虽然我不以决定论的观点为然,否定人类是幼年经验制约作用的产物或过去生活史的牺性者,但我却也相信对过去的探讨是必须且重要的,特别是探讨现在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与过去遭遇之间的相关程度。
由於认知行为治疗学派的启发,使我相当重视人类的思考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认知行为治疗学家非常重视目前的行为。此外,我重视在治疗过程中建立明确的目标,及鼓励当事人对自己的治疗历程设定具体目标。我发现由当事人自订契约,极具疗效。我也经常指派明确的「家庭作业」(homework assignments)或要求当事人自己设计作业。这些技术使当事人在谘商历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可以延伸到他整个的生活。虽然我同意提升当事人的洞察力有其价值存在;但是我更相信,能使他们把在治疗中所学习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的一项相关假设是,当事人应逐渐愈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未来。虽然我们的确是由所隶属的社会环境所塑造形成的,而且我们大部份的行为也都是学习和制约作用的产物,但我仍相信,由於人们会逐渐察觉到一股导引我们成长的力量,所以终将能够摆脱这些支配力量。目前大部份的谘商理论及治疗实务都以如下的基本假设为础石:当事人都能接受个人的责任,若不能接受该负的责任,则是导致他们目前严重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之主因。
接受个人责任感的重要性之后,并不表示一有了个人的责任感,人们便能成为任何他们想要成为的人,因为尚受到社会的、环境的、文化的、生理的因素等限制。我们必须承认,生存在一个有限制的环境中,我们的选择范围必然受限。学习如何去适应那些限制我们抉择与行为的内外在力量,似乎颇为重要的。因此,一个兼容并蓄的谘商取向是远超越一个仅试图以环境的事实来说明内在心理驱力的取向。
我的思想体系中,并不认为治疗只是在处理「病症」(Sick),或目标只放在「治好」(curing)心理的「疾病」(ailments)而已。我觉得,上述重视心理病理的取向不当地扭曲了治疗实务,因为将只强调人的缺陷,而忽视人的内在力量。在这个议题中,阿德勒学派的理论最具有启发性。阿德勒学派认为:人类没有情绪疾病,并不需要治疗;事实是,人类只会变得心情低落,而需要别人的支持鼓励罢了!这是个重视积极与成长导向的模式,重视未来,重视指引生活方向的目标,并强调当事人创造自己决定命运的能力。从此一角度来看,谘商则是促使「正常人」(normal)从生活中获取更多泉源的一种管道。我那些谘商团体的成员,主要是一些相当健康的人,他们视谘商为协助自我探索并促进个人成长的途径。因此,阿德勒学派、存在主义、个人中心、完形、理情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学派等观点,都在助人的工作上给予我非常有用的启发。
存在主义治疗学派和个人中心治疗学派都强调,当事人和谘商员之间的关系,是促使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主因。身为一名心理学者,我十分肯定治疗关系的重要。因此,我也认为谘商员的人格特质是影响当事人重大改变的要素之一。如果一个谘商实务工作者在理论和实务两方面,都拥有广博的能力,但缺乏同情、关怀、忠诚、真挚、诚实、敏锐等人格特质,那麽他将不过是个「技匠」(technicians)而已。依我看,只具有匠气的谘商员,将无法使当事人的生活发生任何重大改变的。所以,谘商员应彻底地探索自己的价值标准、处世态度和信仰,并致力於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是最最重要的事。我谨以本书鼓励读者,浸淫在各种治疗理论中寻求有关个人的治疗方法。但除非我们亲自研究并应用这些治疗法,否则得到的也将只是皮毛。
对於心理治疗历程,我视之为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和约定。谘商员必须愿意以开放的心态追求自己的成长,并且愿意在人生中努力奋斗,否则将丧失当事人对他们的信任。我们怎麽能要求当事人去追随已成为「完人成品」(finished products)的谘商员呢?总之,我认为谘商员应以本身做示范来引导当事人。
关於谘商技术的专精,以及能够适切有效地施用,我的信念是,身为谘商员,你本身就是最好的技术。你对於当事人的反应,包括分享你在治疗关系中如何受到影响的经验,可以是治疗历程中最有用的催化剂。我认为,认定谘商是一门科学,与谘商员的行为与人格无关,这是一种误导的观念。谘商技术的养成,脱离不了谘商员本身人格的对外表现。罔顾你跟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变数,而只是将技术施用在当事人身上,你会成为机械化的谘商技师,那是一种危险的歧途。如果你跟当事人之间无法建立起建设性的治疗关系,技术并不能扮演处理艰巨任务的替代品。谘商员会学到正确的谘商态度与技术,也会拥有一些关於人格动力与治疗历程方面的知识,但有效的治疗大部份是艺术的作品。因此,谘商绝非只成为一个有技巧的技师之境界所能比拟。谘商意味着你能够跟当事人建立并维持一良好的治疗关系,你能够运用你自己的经验与反应,以及你能够选用适合当事人需求的技术。
我对於学子的鼓励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去体验各种技术。在书中读到技术的内容是一回事,而亲身换个立场去体验这些技术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如果你做过放松的练习,那麽对於如何指导当事人进行放松练习,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与心得。如果你亲身去执行自我改变的一些作业,对於当事人进行家庭作业可能遭遇的问题,你会培养出更强的同理化。如果你曾经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心像练习,那麽很可能你就会比较能够有效地指导当事人进行幻想练习。如果你曾经对於自己的自我封闭倾向存在着焦虑,以及害怕被人揭开心理隐痛的话,这正是最有用的起锚点,可以使你知道如何去处理当事人的焦虑。此外,在治疗中你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也适足以鼓舞当事人的勇气。
谘商员的人格特质虽是我所强调的基本要素,我却不认为谘商员只须具备仁心善念就足够了。为了使治疗奏效,谘商员必须具备被督导的经验以及拥有谘商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必须在学生时代就了然各种「人格理论」,并了解它们与谘商理论的关联性。身为谘商者,你对人所抱持的概念将左右你可能采取的引导或干预重点。当然,治疗方法的选用也会受到当事人人格特质的影响。一些专业从业人员大都会犯一项错误,即在面对不同的当事人时,往往只运用同一方式的处理干预(例如,支持、面质、提供讯息等)。我们必须了解不同的当事人对不同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从业者在谘商技术上须打下深厚基础,能针对不同的当事人选用最佳的治疗方法,而非强迫所有的当事人均接受治疗者的单一治疗模式。
绪论与全览本书使用建议
有关本书的使用,在此提供几项具体建议,以协助读者获得最大效益。我个人深深期许你在阅读时,能结合阅读心得与个人经验。当你阅读第二章「谘商员:具人性之专业者」时,便启动了一个反刍思考自我价值、心理需求、动机、生活体验的历程;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最有可能成为何种的专业工作者。在阅读本书时,如果能持着开放的态度,则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此外,若能将学习到的谘商技术应用在个人成长上,则本书的价值将更能淋漓发挥。第二章亦有助於思考如何使自己成为你的行医历程中,最重要与最有效的工具。单单熟知各学派理论的观念与治疗程序还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唯有将自己所学纳入个人的谘商型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方有实质意义。当你研习各派治疗模式之后,应该再三思考上述观念。第三章探讨谘商实务中重要的职业道德议题,这也值得在进入谘商课程的核心内容之前,做一番心理建设。此等职业道德议题包括: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当事人与谘商员之间治疗关系的道德守则、多元文化谘商课题,以及实务工作的法律问题等。研习各学派理论之后,将可更进一步探讨这些职业道德议题。所以,本书读完后,若能再次复习第三章,对於把所学的理论整合至实务工作中会有助益。
学子们从观察一个理论如何去应用的过程中可得到许多启发,亦可经由生动的示范或轮流角色扮演当事人与谘商员过程中体会更多。因为本书将综合讨论各学派在面对同一个当事人史天恩时,所抱持的看法与进行的谘商程序,因此,许多学生发现在研读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