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使我睡不着,我看到别人都能睡,这时我就会很烦。”
他接着说, “比如,考试前20 分钟,我坐在教室中,许多同学较兴奋,
大声讨论考试情况,而我却较平静,周围同学又动又说,这时,他们的兴奋
与我的平静不协调,他们会说我不善言谈,他们会把我抛到一边。没人理我,
我也恳求自己应该像他们一样,但我又没那样做的兴趣和习惯。”
治疗者经诊断认为是人际交往障碍。
通过进一步与来访者的交谈了解到,造成其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是认知
障碍和人格障碍。认知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和交往本身的认知,哪一方面出
现问题都造成认知障碍。来访者主要是不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不能正确认识
交往过程的本身就是双方彼此得到满足和需求的过程。来访者人格上的特点
又是以我为中心、猜疑心重、苛求于人。
基于这样的分析,治疗者首先将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原则及认知行为
理论等做了介绍,以求其建立正确的理论,并让其写心得体几次认知治疗的
家庭作业之后,治疗者与来访者有如下的对话:
① 摘自 《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樊富珉1994 年。
----------------------- 页面 229-----------------------
来访者:最近的情况好多了,可还是有点不能处理H在场时的情景。他
一在场,我就很厌烦,甚至在教室,我看到他在前面与某人指指划划地聊,
我就厌恶极了。以前,我经常回避他,他在,我就走、但事实证明,回避他
我心里也很不平衡。
治疗者:看来回避也不是办法。
来访者:有是我就想采取打击他的方式,消除我的压力。
治疗者:结果会怎样?
来询者:我这时也许也会说几句风凉话,以打击他的积极性。如果奏效,
还有几分满意,否则干脆不去理他。
治疗者:也就是说,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来访者:但他的存在,尤其是滔滔不绝地议论,别人又很认真地听的时
候,由于我很烦他,就显得很孤立。
治疗者:这时你怎么想?
来访者:我就觉得就显他了,心理不平衡,我希望他少说些,他在我面
前,也应该拘束些,他应该见到我也像我见到他一样有所畏惧,这才平衡。
治疗者: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少说话或不说话,又凭什么要求别人像你一
样?
来访者: (沉默)
治疗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苛求于人,实际上你是觉得,他在场,表现
突出,就觉得自己不如他,产生一种压力,心理不平衡,对不对?
来访者:是的。
治疗者:由于不现实地苛求于人,让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就会给自
己带来烦恼。应该改变这些事背后的不合理信念,比如,别人不应该成为中
心人物,别人应该按自己想的那样做等,从而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这就要
求自己首先现实,接受他的存在,也接受自己的存在,不要回避。其次,采
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强迫自己去烦他,也不要强迫自己此时有意表现,
情绪就会慢慢稳定下来。
通过几次作业及面谈,来访者在认知及人际交往方面有了很大改观。
在矫正来访者的不良心态中,治疗者教给他用“合理情绪疗法ABC 理论”
来改变其错误的认知人格障碍, ABC 理论的要点是通过对自己不合理信念
进行辩论,来矫正错误的认知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下面是来访者的一次作业:
诱因 (A):H在宿舍,或大声说话、讨论,非常无拘无束,或发表意见,
或指责他人。
信念 (B): (1)他不应该这样无拘无束。
(2)他应该见到我,也像我见到他一样有所畏惧。
结果 (C):紧张、不快、想回避他。
辩论 (D): (1)我在时,或不在时,他无拘无束,难道不应该吗?
答:好像不对。这是别人的性格、别人的自由。我觉得他以前伤害过我,
所以我厌恶他,讨厌他的一举一动,看不惯他,他在我面前,就应该拘束些,
但这毕竟是两码事,你讨厌他、但他并不会因为你讨厌他,就变得拘拘束束。
你不理他,但并不代表别人不理他,他在别人面前很随便,你虽然不舒服,
但你改变不了他,又不可能总是回避他,应承认这是客观事实,适应它是最
现实可取的。
----------------------- 页面 230-----------------------
另外,如果他说话,我参与进去,或我说话,他参与进来,偶尔指责我,
轻视我了,这也由不得我,难道能因为我不理他,他就改变性格和习惯?不
可能。怎么办?也要适应,不然,你总是想打击报复,难受的也是你。
(2)他见到我一定要有所畏惧,这对吗?
答:不对。别人要怎样做是人家的自由,我根本无法控制。原来我总是
想,他在场或说话时,我就表示沉默,但我在场或说话,他却主动参与,我
就很不满意。其实,是怕他滔滔不绝地与我争论,说服我或指责我,又怕他
对我形成一种威胁。细想想,光怕不行,回避不是办法,关键是提高自己的
认知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
效果 (E):通过自己与自己辩论,可以减轻一些紧张情绪和对H 的不满。
对自己及对H 的看法有所改变了,现在他在场时,我也能主动说话,并不像
以前那样畏惧和拘束了,但还不能做到像与别人那样自然地交往。
一个不合理的信念是逐渐形成的,要改变它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一种认
识只有在一遍一遍地重复之后,才能成为一种信念。因此,必须多次反复做
类似的作业,以使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维
体系。
经过近十次的咨询,来访者在认知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纠正了一些
“应该”或“不应该”的不合理信念,对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比
较正确的看法。深刻认识并领会到当他人的观点与自己不同时,显然无法用
自己的思想方法去改变对方,懂得了不能强制无法用自己按自己意愿行事的
道理。
通过咨询谈话,还使来访者认识到对 H 同学的厌恶,实际上,反映了自
己心理上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在人群中不能侃侃而谈,与H 同学在同学中滔
滔不绝的高谈阔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而对 H产生厌恶。其实,每一个人
都有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从总体上看,你自己又有许多比别人强的地方。
因此要对立自信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半年后,来访者又来到咨询室,这次不是来提出问题的,而是来汇报成
绩的。来访者说他现在能够比较好地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心情较好,学习成
绩有所提高,感谢治疗者的帮助。
诊断分析
与前一个案例不同,在治疗人际交往障碍过程中,治疗者让来访者自己
同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并要求来访者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对自己的不合理
信念提出质疑。来访者的认知作业详细地体现出合理情绪疗法的全部治疗过
程。步骤清晰、明确。来访者在学习ABC 理论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存在
不合理的信念,并通过与两个问题的辩论改变了自己错误的认知,最终以一
种合理的信念代替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建立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充分发挥了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来访者 “自
己治疗自己”,并使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
例三 :勇气是比赛致胜的法宝
摔跤运动员,男 20 岁。
① 摘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 年第 1 期。
----------------------- 页面 231-----------------------
1990年 5 月4 日,于第11 届亚运会第一次摔跤选拔赛前两周,该运动
员及其教练首次来访。教练代述摔跤是一项以技巧和力量为主的近体对抗项
目,要求运动员具有勇敢、机智的心理素质,善于在比赛中抓住进攻时机。
该队员技术比较全面,介是在重大比赛中却不能发挥原有的水平,特别是在
比赛中遇到应该主动进攻时,就感到害怕,不能像平时训练那样勇猛进攻,
因而坐失良机,比赛败北。
对此,治疗者首先了解该运动员对有关事情的看法和客观依据,同时帮
助他提高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力,简要对话片断见下。
甲 (治疗者):为什么该进攻的时候却不敢进攻?
乙 (队员):我怕先进攻会输,因为以前就曾经这样。
甲:是不是一进攻肯定就要输?
乙:我怕一进攻就会被对方制住。
甲:是不是一进攻就会被对方制住?你能肯定这一点吗?
乙:我就是担心这个。
甲:那么说,实际上进攻并不是肯定会输,只是你心理这样认为。
乙:是的。
然后治疗者根据RET 的ABC 原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得出以下诊断结
果:诱发事件 (A)是在比赛中所面临的应该主动进攻的机会;不合理想法或
信念 (B)有两个:B1 “是过去经验决定着现在行为的结果”,B2 是 “先进
攻肯定会输”;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 (C)是感觉害怕,做不出进攻动作,坐
失良机。
诊断之后,治疗者耐心向队员介绍ABC 原理,解释上述诊断结果,直到
他认识到 “害怕情绪是由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和信念产生的”为止。
在此基础上,治疗者帮助他建立以下两个相应的合理想法或信念 (rB):
rB1 是 “先进攻和失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进攻必然要失分,先进攻则得
分的可能性更大,即使进攻无效,也是在进攻中失败”;rB2 是 “过去经验
和现在行为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应该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失败原
因,并加以克服。”
同时,治疗者还给队员布置以下家庭作业:反复回想谈话内容,在B 与
rB之间进行比较;表象训练——想象自己在比赛中大胆进攻的情景。
五天之后,即该队员离京赴赛的前一天,他再次来访并汇报作业完成情
况。他说: “我反复想过了,他(指对手)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到时我头
脑清醒,就输不了。”并一再表示: “我对比赛很有信心,肯定能赢。”还
报告说:前日夜间梦见与对手交锋,自己一上场就攻势猛烈,连连得分,与
以往的比赛场面大不相同。
结果,该队员在第一次选拔赛中获第一名。赛后他谈到:此次赛前感觉
很有把握。没有出现以往的害怕心情,赛场上头脑也很清晰。其教练也反映
该队员在这次比赛中,没有出现以往的心理问题。
1990年6 月4 日,于第二次摔跤选拔赛前两周,该队员又主动来访。主
要咨询过程和结果简述如下:
1.自述前一次咨询解决了对国内对手不敢进攻的问题,现在面对外国选
手仍然有同样问题。而且,在场上做准备活动时情绪很好,可是一上场,突
然感觉到心脏 “突突”地跳,心理就想:不好!又紧张了。
2. 进一步谈话后所得诊断结果①该队员在前一次咨询中提出的不合理
----------------------- 页面 232-----------------------
想法或信念B2和 B2 尚未完全被合理想法或信念rB1和 rB2所取代,因此,
遇到类似情景时,则再次表现出来;②一上场就紧张的问题分析:诱发事件
A 是感到心跳厉害;不合理想法B3 是 “感到心跳厉害就是自己又紧张了,又
害怕了”;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是害怕、不敢进攻。
3.分析所建立的相应的合理想法或信念 rB3心跳加剧既可以由赛前身体
活动引起,也可以由赛前紧张情绪引起,根据情绪的认知理论,人对环境和
自身状态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由此建立的rB3是 “心跳加剧说
明身体已被充分激活,自己己处于良好的比赛状态,而与紧张情绪没有什么
关系。”
4. 家庭作业①反复回想两次咨询中的谈话内容;②模拟训练——在训练
中由队友扮演国外对手;③放松训练;④表演训练。
5.结果该队员在第二次选拔赛中输给伊朗选手,获第二名。赛后,其教
练解释说:这次并不是输在害怕不敢进攻上,而是当时场下出主意的人太多,
迫使队员在不宜进攻时,发动了进攻。该队员也反映说:当时我头脑比较清
楚,不是因为害怕而不进攻,而是因当时的情况不能主动进攻,可是场外“进
攻”的喊声太强烈了,我就服从了观众。
诊断分析
本例是北京体育学院的老师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位摔跤运动员的情
绪障碍,表明RET在我国运动心理咨询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是严格按照RET 的程序进行的。参照前文有关RET
的介绍,读者可自行领会。
①
例四 : “病人”的恐慌
患者,大学生,23 岁,未婚。自诉约从1987年开台出现惊恐发作现象,
初约之至 3 周发作一次,以后间隔变短,至1989年 1月来访时几乎每日焦虑、
紧张、恐惧、发抖,有几次不能动弹。自诉每次发作前无明显诱因。曾去精
&nb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号码217271074【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