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我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其中5% 7%是特困生,需要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数量很多,但现在大连只有三四所高校针对贫困生建立了专门的免费心理咨询中心。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关专家提示,这样的心理咨询中心在我市高校是远远不够的,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亟待加强。
小李是大连海事大学大一航海学院的特困生。她告诉记者,同学的生日或聚会她都不敢去光临,因为每次去都需要带着不菲的礼物“意思”一下,而且你也需要下次回请他们。由于这样的原因,她缺少类似和同学私下接触交流的机会,所以她在同学平常交往时觉得心虚没有“底气”,还觉得别的同学看她的眼光都怪怪的,而自己在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下,原本一向自信的成绩也渐渐地“自信”不起来了。像小李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贫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调整,从而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后来,小李经朋友介绍,去了大连海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治疗,经过心理老师免费细心的治疗,她终于恢复了心理健康,最近她加入了学校的社团,还成了社团的干事,也渐渐恢复了与同学相处的自信。
像小李这样,不仅家庭特困,而且在心理上也非常“贫困”的学生,被同学称为“双困大学生”。这样的“双困大学生”在我市高校中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专家建议:改变认知重塑自我
近年来,我市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剧增趋势,孙丽岩博士指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消费上的攀比心理、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恋爱上的心理失衡、单亲家庭环境、对贫困生歧视的负面环境影响、就业压力的相对沉重,等等。
孙博士给有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提出了几点自我治疗的有效方法:首先,在思想上,要改变认知重塑自我。造成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往往在认知自我时狭隘,只是从物质上和别人比较才产生了自卑心理,只要心态上自强自立,充分认知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以及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就可以在心理上全面认识自我。其次,在行为上,要注意上进思想的引导。注意多读有上进思想的对心理有激励作用的书籍,比较适合大学生口味的主要有卡耐基和希尔顿·拿破仑的书。最后,贫困生要多通过勤工俭学和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改变自己的客观环境。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可以让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客观环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很好地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