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专业适应心理困惑
[案例]李某,女,大一学生。自称高中时成绩优秀,但高考发挥不好,被录取到自已志愿以外的一个基础学科专业。其家长对这一结果深感失望,总在叹气,常说,读这么个冷门专业,又辛苦,将来找工作恐怕都困难,交几千元学费是否值得?这给了该生很大的压力。上课几周来,总在想关于将来的工作和前途的事,心烦意乱,对学习没有兴趣。
分析:当事人烦恼的基本原因,是所学专业与原来志愿的不一致。而社会舆论和家长的态度,加重了她对专业不如愿所感到的烦恼。上大学后对学习没兴趣,原因不在课程或教学本身,而在于她在学习、工作、前途方面的思想意识的过早社会化。因为大一学年,尤其是第一学期,各专业的课程几乎没什么差别,都是基础课。她刚上大学就将所学专业的冷门、热门与将来职业的实惠与否挂起钩来,太急功近利了。
自我调适:
(1)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被录取到现专业已成定局,再烦恼也改变不了这一现实,不如冷静下来,想想其他弥补的办法。
(2)要想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没考上理想的专业,固然令人失望,但总没严重到连大学都没考上。和那种情况相比,现在应感到宽慰了。
(3)转变专业观念。前些年,由于社会上应用型专业人才稀缺,大学里的应用型专业成了考生报考的热门,学校和学生本人都偏重所学专业的实用性、操作性。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由于知识和技术更新加快、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和学校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可塑性、发展性,即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专业的冷门与热门对日后职业的影响日益缩小,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大学学习强调自主性,学生有许多时间供自己支配,可通过博览群书、选读副修专业等方式,完善自身的素质。
(5)可将上述情况与家长沟通,尽可能转变其观念,取得其支持,减少烦恼和压力。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目标性迷惘
[案例]某男,新生。自称入学近半个学期了,仍感到似乎还未开始大学生活。上课听不进去,不感兴趣;课外也很无聊,靠看小说、录像或闲聊打发时光。大学已经考上,一下子没了目标,将来找工作,又据说主要靠"关系,所以学习好坏无关紧要。当然,凭自己的智力,60分还是能通过的,但很不甘心,难道就这样度过大学生涯吗?很苦恼,有时感到焦虑。
分析:此案例当事人苦恼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未能确立新的阶段目标而导致的精神乏力;二是缺乏进取心,成就动机不足;三是对人生和社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以偏概全地认为将来找工作主要靠关系,而未看到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并进而激发出学习动力;四是人生经验不足,不知在迷惆和低潮的人生境遇中,个人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自我调适:
(1)端正认识。人生的路最终是要靠自己闯出来的,良好的德、才、识、能是将来迈向社会的主要"资本",在大学期间,要在这些方面作好充分的积累和准备。
(2)学会这样一种人生经验,即在人生的迷惘期和低潮或逆境中,不要虚度光阴,而要冷静地去读书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打发时光,不致感到无聊、烦闷;另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奋发作准备。因为人生境遇是顺逆交替、低潮高潮相迭的,聪明人不但善于利用顺境,乘风破浪,也善于利用逆境,"深挖洞,广积粮",为将来作准备。
(3)制定每学期的阶段目标,培养远大的理想和成就动机。这些,可通过听取高年级同学及有关老师的建议、阅读伟人传记、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等途径和过程来实现,通过这些阶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心理地位失衡
[案例]某大学生:是一个农家子弟。父母希望他出人头地。他也很争气,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是第一,受到老师的喜爱和其他家长的夸奖,别的同学都围绕他转。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但是,一个学期下来,他竟然没有进入前几名。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打击,感到自己原来这样没有用,出现学习困难、失眠等,最后不得不休学。休学一年后,学校希望他回校学习,但是他感到没有信心,准备退学。
分析:这是心理地位失衡的例子。在新的可比较团体中,原来的高心理地位没有了,而自己又不能客观认识,结果出现了自我否定和身心机能失调。
自我调适:
(1)树立客观评价自己的观念,重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要认识到,自己原来优秀,并不说明自己一生都会因此优秀。过去只是代表以前。现在,自己和同学比较,不优秀,也是自然的。因为,其他人也是原来拔尖的学生。
(2)树立一种生活信念,"成功的时候不说明你比别人强,失败的时候也不说明你比别人差"。这样,在成功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失败的时候不会因此而绝望,使自己永远有前进的动力。这样的观念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既然过去自己是优秀的,说明自己有潜在的素质,可以再做得更好。
(3)接受现实,也是一种勇敢。我们要承认,我们不是全能的人,世界上也没有全能的人。但这不是说,我们不必要努力奋斗了。我们在承认自己有所不能的时候,再去追求有所能,这才是人生。
(4)转移心理固着,把关于自己的心理地位问题,转移到学习上,并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以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学习,不过分关注结果。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生活技能缺乏的心理无助感
[案例]某男,大学新生。他是独生子,在家里倍受宠爱,自然地产生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生活中,他几乎没有做过洗衣、做饭之类的家务,生活用品都是家里给准备的,实际生活能力很差。到了大学,衣服换了以后,虽然自己也认为应当及时洗,但总是拖一二天才会去洗。因此,受到同学的善意嘲笑,但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他,已是很难忍受了。另外,和同学的关系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总感到和别人格格不入。他感到没有意思极了,产生了自卑心理,有些承受不了。
分析:这个同学因为生活技能低而造成自我评价降低,以及相应的心理压抑和感到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的心理无助感。
自我调适:
(1)要有信心,不要因生活琐事而感到一无是处。生活技能缺乏是发展性的问题,与其说是能力,不如说是经验的积累,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所以,没有必要因此而感到自己无能。
(2)分析自己问题的原因,看属于哪一方面的生活技能,然后有针对性地逐步培养。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厌学性心理困惑
[案例]某男,一年级学生。自称原以为大学是非常好的,老师很有水平。谁知有些老师没有什么水平,好像连我们中学的老师都不如。同学里面,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人甚至干违法的事情,有些同学连起码的修养都没有。来这里能否真正学到东西,很难说。我都不知道如何办?心情很压抑。
分析:这是由对大学的高期望、理想化与大学现实的反差造成的。他带着对大学美好的期望来到大学,带着只要学习好,将来工作就能好的想法来到大学,而大学不是这样,他感到失望和厌倦。
自我调适:
(1)要明白,退路是没有的。人不能让社会适应自己,而只能是自己适应社会。当然,这决不是说与社会的消极现象同流合污,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更客观,以进取、主动的态度,来适应社会。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来要求社会,而要以社会为中心让自己适应社会。
(2)要矫正自己的看法。大学既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他现在认为的那样坏。的确,他说的情况大学里存在,但是,这样的情况不能推及到大部分程度。大学有个别老师在教学上存在问题,但是,他们的专业水平不一定差。有些学生学习不一定好,却有个好工作,的确也是如此,但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就,不是靠别人帮出来的,而是自己干出来的。大学学习虽然和将来的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大学是对人的素质的最好的训练场所。大学的师资、信息和气氛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学的进取气氛,使人形成进取、奋斗、自主的人生态度。这样想一下,可以使自己认识到,大学的确是人生很难得的机会,应当全力投入。
(3)发现自己喜欢的方向,思考、学习有关知识。一个人真正知识的取得,是靠自己,而不是老师,老师只是把你引进门,修养就靠自己了。向老师学习,有三个境界:一是学老师的知识;二是学老师的思维方法;三是学老师的做人。第一个境界是最基本的,第二个境界是培养能力,第三个境界是养成人格;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想家综合症
想家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有的人因想家而不能认同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引发失眠、心理生理机能异常等心身疾病。这可以称为想家综合症。
[案例]李某,男,18岁,大一学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刚到大学,感到很兴奋,很自豪。但是,没有多久,他就开始想家了:觉得在学校真是没有意思,那么多人住一个房间,老师讲课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同学似乎很冷漠,互相没有什么关照。没有人关心自己,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后来发展到失眠,他感到非常没有意思。他对心理咨询老师说,在家里都是父母照顾,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真想退学算了。
分析:这个案例中,这个同学主要是因为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和心理准备,加上他的家人也没有意识到培养这方面的习惯,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比较低,因对大学生活适应困难而产生退避心理,表现为想家,并因此并发了失眠、抑郁等综合现象。
自我调适:
(1)明确自己的问题,树立独立生活意识。要这样想,想家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是遇到困难问题时的回避性或倒退心理反应。可以这样对自己说,"连这一个困难都克服不了,将来该如何办?"从而树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气。
(2)尽量发现学校好的地方,可以列一张表,写出学校好的一面,并仔细体验自己喜欢的程度。喜欢学校,可以是因为在学校里有浓厚的知识气氛、良好的学习条件、老师给学生很多自由、自己不受父母的限制等。
(3)找到新的心理固着,转移心理关注中心。心理异常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过度的心理固着,即几乎在每天、每时都在思考自己的"问题",以致不能随着环境信息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意识中心。想家的人几乎天天都在思考与此有关的事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心理固着。可以这样做: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并全力投入进去。上面案例中的同学,就是确定了读研究生的目标来克服自己的想家问题。他后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出色。
(4)采用心理生理调节技术,矫正心身机能。如静坐,这对于治疗失眠非常有效,但是要坚持。
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咨询案例:文化心理适应
文化心理适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适应大学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心理气氛。二是适应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身上体现出的文化心理行为,从而使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认同。如果不是这样,就会造成适应不良。
[案例]某女,大一学生,自称非常不喜欢海南人。原因是,她有一个海南的同学,其行为习惯她特别不能接受。看到海南人就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感觉严重到不能和他们在一起学习,不能听到他们说话,甚至不能看见当地的工艺品。这些想法很强烈,使她脑子里天天想这样的事情,搞得自己心神不宁,造成学习效率降低。她也感到这样想没有道理,但就是不能自我控制。她迫切要求咨询老师给出方法,快快解决问题。
分析:这个案例是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