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不管是榜上有名还是名落孙山,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以平常心去对待。其实无论考得好与不好,考生在得知自己的分数后会经历一次心理创伤,考得很理想会出现喜极而泣,考得很不理想会垂头丧气,在头三天内有较大的反应属于正常情况,大多数人持续一周左右会逐渐缓解。
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谈考得不理想的情况。孩子得知自己落榜的消息后,通常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消除落榜后的消极心理,除了家长、老师的热情关怀外,最主要的还是考生自己学会心理调节,走出落榜后的心理困境。
积极沟通,寻求关系
从心理治疗的理论上来讲,心理=关系,或者说心理障碍=关系障碍。考试失利所引起的心理问题究其因就是一个词:关系。
我考得不好,同学会如何看我?老师会如何看我?父母亲友会如何看我?分数已经证明了我不如人家了,他们是成功者而我是失败者……
落榜考生往往自觉无脸见江东父老,常常将自己关在家里,不想见任何人,自我封闭无疑会加重心理问题。所以家长帮助考生积极改变这种自我封闭,有意识地让落榜者走出去,与家长、同学、朋友进行交流沟通。也就是说,为他们积极地“创造关系”或“制造关系”,让这些正常的关系冲淡他们失利后所产生的非正常关系。这样落榜者在交流中往往会得到关怀、爱护、帮助、信任与指导,有利于落榜者减轻心理压力与痛苦,更加容易地走出困境,勇敢地面对现实。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外部支持,可使失败者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挫折,降低他们对挫折严重性的感受,从而减轻失败对落榜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积极转移注意力
落榜者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很重要一个因素是落榜者整天沉溺于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对于此,家长与落榜者应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培养对另外的事情以摆脱失败的心理困境。例如落榜者可找一部自己喜爱的小说或电视剧看看,舒缓一下三年苦读所造成的疲劳。如有条件最好能让落榜者外出旅游散心。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理环境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挫折感,走出心理困境。
此路不通意味着让你看到更多条路
落榜者与家长应懂得当高考这一扇门向你关上的时候,必然会让你产生——我有了看到另外的好多门的机会。高考失败并不意味着考生就走投无路了。其实落榜者脚下有许多路可以选择。如可以上质量较好的民办大学,从近年看,一些民办大学的教学质量并不亚于公办大学。如自觉有潜力可挖,则可补习一年,说不定下一年还可能考一个理想的大学。身体结实的则可去参军,不但为国作贡献,还可锻炼自己等等。总之,高考失败后,考生与家长应理性地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走下一步的问题。这样确定下一步目标,有助于考生尽快找到目标,迎接新生活。
笔者的一个初中同学,当年他在考高中的时候就失利了,但是当我还没有读完大学时,我的这同学已经在我们当地成为了年龄最小的纳税大户了。春节我回家时一起聚会,他说命运安排我当那“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所以就没有安排我当和你(指笔者)一同考上学的人。这话逗得我们那些同学哈哈大笑起来……
据说有名的推销大王原一平,就是在谋求一个职员的位置被拒后才走向了推销之路的。正如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表达的哲学道理。
家长的表现很重要
能否使孩子从高考失利中尽快恢复过来,家长的态度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来,几乎所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大学呕心沥血。这一切,孩子是十分清楚的。于是,家长的期望可能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加倍努力,拼命读书,以期报答父母。但是当高考失利后,家长的这种努力和期望反而变成孩子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觉得对不起家长,辜负了家长的心血,感到十分内疚,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陷于深深的自责之中而不可自拔。
事实上,落榜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家长所忽视,个别家长因为自己心情缘故而雪上加霜,指责孩子,拿孩子出气。专家认为,高考后的心理调节,对家长来说同样重要。面对高考失利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做?事实证明,很多小事看起来很细微简单,但却能对孩子恢复自信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经常在咨询中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将钥匙锁在家里了,急得哭了起来。家长A的做法是:瞪圆了眼冲着孩子“你这该死的,你不知道你妈妈出发了,家里就这一把钥匙吗?!”啪……!一巴掌打到了孩子脸上了……;家长B的做法是:关切地对着孩子“哭就是因为把钥匙锁在家里吗?不是因为别的吗?你还记着我们家楼前的那个张大爷吗?他是个开锁的,给你五十块钱,你自己去找找看……?!”
如果说孩子不小心将钥匙锁在了家里,他立即产生了1份焦虑,当家长A不理解并将一巴掌打向孩子时,孩子所承受的焦虑已经大于1了;家长B的做法是宽容地提出建设性建议,当孩子看到家长的这做法时,他的焦虑已经成为小于1了。
孩子得知自己落榜的消息后,通常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自信,产生自卑,家长首先应该从感情上关爱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及时讨论、规划孩子下一步的出路。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讨论要不要到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处走走?要不要去找找你的同学?要不要打听一下,你们班里有多少落榜了?坦然地让别人知道孩子落榜这一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坦然面对,重新找回自信。
家长的表现中,常见的错误倾向是害怕提及与考试、落榜、失败等词汇。这大可不必。坦然、轻松地讨论更有助于孩子尽快接受这一事实并做出努力。
考得不好之后的失宠心理
在长期的升学竞争中,家长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地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学习上、思想上以及生活上给予了全方位的服务和关心,特别是那些经过中考的选拔而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父母对他们是宠爱有加,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与父母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考大学的希望种子来培养,关怀备至。为了一致的目标,学生、家长及老师三位一体,携手拼搏。
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孩子的心目中是以成绩好坏与表现好坏论英雄的,他们认为他们所获得的赞扬、肯定、奖赏等就是他们自身的筹码。这也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特点的形成过程,高考的失利犹如一次重大的否定,是在证明自己不是好孩子,“父母老师亲友会不会还喜欢自己?”便成为了孩子的第一自动思维。这时家长如果表现出失望。特别是在家里,父母原来给予子女的好吃好喝好睡以及免做家务的一切礼遇也随之消失,甚至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落榜满肚子怨言。面对这种变化,落榜学生的心理充满了失宠感,无法接受,油然而生的是震惊,不平衡,并进而产生苦闷、失意、沮丧和自卑的心理。
针对落榜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作为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不要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予他们跟从前同样多的关心和爱护,并明确让他们知道——他们仍然是父母、老师、亲友心里面的好孩子!以抚慰他们受挫后的错误判断,并让他们真正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古今中外众多的功成名就者在青年时期都曾经历过失败的考验,大可不必一次受挫而丧失自己的斗志。这样一来,绝大多数落榜学生那种因“名落孙山”而产生的失宠心理压力将会烟消云散。
我对不住父母的内疚心理
在子女长期求学的道路上,几乎所有的父母为了子女们能够“成龙”、“成凤”和成材,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甚至于有人说,中考和高考冻是考的学生,而是在考家长。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考上好的学校犹如给孩子“找了个好婆家”或“娶妻成家”——孩子成人了的意思。就是说,我当父母的该努力的已经做到了,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家长在此前精心为子女设计营养食谱,不分严寒酷暑接送上晚自习的子女,不惜自己节衣缩食,为孩子请家教。……家长和老师们所做的这一切,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深深地打下了烙印:我们要加倍努力,拼命读书,以期报答父母和老师挤过这座“独木桥”!一旦没有挤过去,他们自然感到十分的内疚,深深感到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并因此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陷于深深的自责之中而不可自拔。
针对落榜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家长和老师们应以宽广的胸怀安抚他们,让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过分看重结果。此前我们当父母的全力以赴,老师们全力以赴,这是我们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我们并非认为只有挤上这个“独木桥”的一条道。
不言坚强,祝贺失败
曾有一个找我咨询的,他在生意场上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亏损了一百多万,还欠了十多万的债务,一蹶不振,茶饭不思,在他准备安眠药自杀的时候被家人发现了,送来看病。他的家人先向我汇报了他的情况,然后单独跟他谈话,开始时他几乎一言不发,十多分钟里我们交流的内容很少,最后我说:既然您不太愿意与我交流,那我说说我自己的感觉吧,我很佩服您的魄力和才气,您居然有赔负这么钱的能力,这在我一个心理医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能够一下子亏损一百多万的人肯定不是个小人物,我很庆幸我自己今天结识了您这个“不是小人物”的人,我们再见。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这个“不是小人物”的人竟然打电话给我,请我吃饭,他说我的朋友们都小心翼翼地劝我想开点坚强点,我感觉我是不坚强的,得需要他们劝我坚强起来,唯独你欣赏我的失败,让我感觉我能够承受得住这失败还会有大的成功,我想开了……
对高考失利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由许多的成功和失败组成的,第一个失败就被打倒了,那后面再有失败乍办?第一个失败就没有挺住,如何承受后面的成功?
上面是几个对待考试失利的态度,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较长时间沉浸于其中,影响到情绪和生活质量时,希望能直接找个心理医生寻求些帮助。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