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差异,造成了近代西方科学的领先地位。正象建筑楼房一样,东方文化“先知后行”,虽然设计出了精妙绝伦的图纸,但没有施工队,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座象样的高楼大厦。西方文化由“先行后知”,他们虽然没有完整的设计图纸,但建筑者们用自己的辛勤的双手,在实干中摸索经验,不断总结,从而筑起一座又一座虽不完美,但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大厦。这个大厦就是现代科技。
其巧妙和令作者无法理解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方法,东西方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好相反。这一点,与自然界中的正与反,上与下,内与外,高与低,左与右完全相同,完全吻合。是吻合、巧合,还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宏观表象,作者不得而知。也许真所谓:大道无形却有形,人间虚幻也真实。
快乐是道德形成的基础
弗洛伊德通过长期研究,人的口误、笔误等一系列行为上的错误,都有其潜意识的动力基础。作者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不仅口误和笔误,人类生存和生活中,几乎所有错误和失败,所有不良性格,都有其潜在的动力因素。快乐是产生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条件。
在生活中,人们都会承认一个事情,当嫉妒、仇恨、愤怒、说谎、违背良心等一系列行为产生时,都会产生无名的痛苦。只要人做了违反道德的事情,都会有相应的不舒服感觉伴随。当我们倾听良心的呼声时,内心深处必然会感觉到痛苦。
人们也会承认一个事实,当心情比较愉快,生活等各方面都很幸福,事业一帆风顺时,人们对生活的太度更积极,包容能力、理解和宽容心就会增加,抵抗各种不如意和挫折承受能力增加。在良好的状态中,嫉妒心、仇恨心理、愤怒情绪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
即使一个道德品质很差的人,在愉快时,也会流露出善良的一面,也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人类的发自内心最深处的良知和和善意,是永不磨灭的天性。不愉快是产生各种不良道德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它左右着人嫉妒心的强弱,贪婪和私心的大小,处理不如意和仇恨情绪的方法。
诚然,一个人的世界观,对生活的态度,决定其方法和行动指南,是道德品质的核心。它来自于生活经历,成长环境,以及理智的思考。做为主体的人,在不良情绪的作用下,在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私、狭隘、唯利是图等病态人生观。就病态人格而言,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霍妮所著《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有过精制的描述。即使人出现了由主观认知方面问题而走入的人生观误区,究其原因,也与情绪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宏观洞察,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成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其本质也产生于整个群体快乐程度。没有快乐的群体,就没有快乐的文化,没有快乐的群体,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群体世界观。快乐是群体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就教育而言,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快乐教育是铲除病态社会文化和人生观的唯一出路。否则,不快乐可以错“替代的满足”为发泄方式,将不快乐的本质,以替代的形式,转变为只想革命,不要生命;只要战争,不要和平;只要斗争,不要吃饭;只要金钱,不要人品;只要享受,不要奋斗;只要吃喝,不要奉献;只要义气,不要原则;只要感情,不要事业;只要多吃多占,不要半点吃亏奉献,等等,一系列复杂具体的现实变化,无穷无尽,从而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病态社会文化现象,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民族病态表象。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文明被毁,多少血雨腥风,都充实着不快乐的本质。就后人看来,完全可以避免的毁灭,为什么会不断地重演?看起来象神的旨意,这个神,就是情绪。没有快乐的群体,任何历史悲剧都无法避免,或以其它形成,达到相同的毁灭目的。这不由想起本书的定论:情绪是道德形成的基础,情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形成从众心理,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病态人格群体反映。如文化大革命,回顾历史的天空,人们都会感觉到,他们在高呼万岁,亩产万斤等荒唐口号时,令人多么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一帮病人。确实,究其现象的本质,完全是精神疾病病态反映,与真实意义上的精神病人完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值得沉思的是,社会认可的精神病成为健康的标志,社会不认可的健康反而成为精神病、反动派、走资派。由于革命是群体行为,被社会认可和赞扬,致使病态成为真理,真理变成反革命。无数颠倒妄想,至今仍然充实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细节。
谁能够保证,再过30年,反观目前社会风气,后人不会带着嘲笑和同情,摇着头叹息到:“他们都疯了,为了可怜的物质利益,可怜的私欲,人为什么会丧失基本的道德,唯利是图,最终放弃了幸福本身”。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会认识到,这种文化,只是将惨无人道的“革命”变成了惨无人道的“唯利是图”,人们都在追求痛苦,都是病态,都是精神病群体在作怪,都是全社会不愉快情绪的变化形式。后人一定会不可思议地认识到,大家都有饭吃,都过上了小康日子,但为什么会贪得无厌、腐败风行、贪欲成风。“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它是从何而来的病态人生观。何等的无耻和无知,却成为社会公认的真理。西方世界早已得出了注如说谎、嫉妒贪婪、自私,都是病态人格的定论。我们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成了精神病患者,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还为其歌功颂德,为病态冠以成熟和智慧的光环,历史的悲哀在生活中重演,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悲剧和病态的缔造者和创史人。
现实的文化毒瘤,无法去除,来自于我们没有文化和思想的革命。虽然党和国家投入大量精神文明建设资金,采取总总手段,但一直无法取得真实意义上的效果。正象治疗疾病,目前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用尽了所有高科技、法律、宣传等等手段。然而,却无法达到目的。这种错误方法,本质上如古代中医学家们所说:“…舍本逐末,不究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异愚乎。真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
我们没有正确的理论,没有形成正确的文化思想,没有挖掘出东方文化的思想内含,没有思想创新和文化创新,从而没有从“治心”开始,从快乐教育开始,从文化开始,通过努力,逐步根除病态社会文化。反之,即使我们倾注所有国力,不吃不喝,也无法治愈社会的顽疾。转眼之间,它又会变成“革命”或其它表现。狗皮膏药怎能治愈体内的癌症,手术刀怎么能冒充降压药。世事如戏,是非妄想,颠倒无常,悲呼哀哉。
快乐是正确决策能力、聪明和智慧的源泉
人类聪明才智,正确的决策能力,智慧和判断力,是最难得的优秀品质,是集自信心等系列成功品质之精华。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它们是最成功者具备的令人羡慕的最优秀品质。快乐性格是它们的起源。
心理状态的好坏,性格好坏,往往决定人的思维取向,影响人的决策能力和认知水平。西方心理学经实验得出定论,焦虑导致认知障碍,有其极为深远、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认知障碍,人们会对客观世界中,再明显可见的事实,很容易产生严重的认识障碍和感觉障碍,从而形成错误认识、判断失误和决策失误。由于认知障碍,虽经挫折,人们还是无法意识、无法理解面对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失败原因,无法认识自身存在的缺点,无法找到挫折的根本原因。
为了走向成功,大多数人,面对奋斗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都会进行反省和分析。然而,焦虑会通过个体产生的认知障碍,阻挠正确的分析,形成对重大失误认知盲点。即使分析清楚,由于焦虑的性格没有消除,在新的努力中,面对新事物,焦虑会使人形成新的错误判断,并以错误思想为指导,无意识地再次产生行为上的失误、口误、笔误。焦虑会主导人无意识选择失败,回避幸福和成功。甚至,在人生的特点历史时期,焦虑使人走入就旁观者看来极为明显,但自身却无法认识清楚的歧途。
日常生活中,大到职业选择、恋爱、生活目标,小到消费观念、娱乐爱好、感觉能力、情感体验,以及走路姿势、生活习惯,等等,都打着心理状态和性格的烙印。
人们可以轻意地发现,许多人为了成功,无视再明显不过的错误,或挺而走险,或半途而废,从而选择事业上的不归之路。生活中,许多年轻人为了感情而“走火入魔”,做出了旁观者看来无法理解,事实上极为错误的选择。许多具有聪明才智的人,却选择了消极对待生活,且以“无为”的借口安慰自己、自以为是,回避自我实现。许多有钱人一方面吝啬之极,节约之极,甚至到自我虐待的地步,什么都舍不得丢弃,成为果戈里笔下的守财奴。另一方面,他们却挥霍无度,无视浪费,破坏自然与和谐。许多人过于善良,多思多虑,失去最基本自我保护能力和分析能力,伤害自己,连累家人。许多人没有事业追求,钻入盲目追求消费,盲目追求享受的泥坛,过着寄生的生活。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都来自于认知障碍,以及在认知障碍主导下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我们从世界无数文豪们的笔下,都能观察到这一系列的人间悲剧,观察到这些所谓来自“神”的旨意。
生活中不乏具有坚强意志品质,顽强拚搏精神,志向高远的优秀青年,不缺少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各方面都很优秀,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和成功成才潜力的人。然而,事实是,很多人在努力和追求事业过程中,却不断从失败走向失败。再经努力,再经总结和分析,在新的挑战面前,他们同样会出现新的错误,终身无法走向成功。人们往往得出一个不负责任的答案:“运气不好”。这种解释极为错误,唯一的益处,可以做为自我安慰的良药。他们无法认识清楚,失败的本质来源于性格,失败是一种潜在的需要。
只要努力,且拥有良好性格,成功将成为一种习惯,它是快乐的发泄表达方式和发泄途径。虽然在成功的道路上,并不存在一对一的明显事例。成功在时间上有长有短,内容上各有差异,环境和机遇上有差异,成功之路复杂多变,变化某测。但拥有快乐性格,敏捷思维,独特创造能力的人,会形成看不见,摸不着,看上去平平常常、平平庸庸的巨大潜在能力,一但出现人人拥有,众生平等的机会,他们立即会紧紧抓住,看上去巧合地走向成功。成功者的背后,必然有不为人知的潜在原因。
那些在特定时期,依靠运气、机遇和小聪明获得成功的人,永远只能芸花一现。只要没有成功的性格,再有钱、有地位,他们最后也会自主地选择失败和毁灭。暴发户最终会走向贫穷。往往,他们或以花光自己的积蓄走向毁灭,或以盲目投资、冒险和受骗而走向失败,或因吸毒、赌博等葬送成功的果实,或因生活中其它事件而毁灭前程。这一点,生活中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失败是一种需要,贫穷也是一种需要,不良性格是失败的潜在动力和基础。弗洛伊德通过研究,证明人类的口误、笔误都有其潜意识的需要,更何况事业、生活等重大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败。弗洛伊德看到这种潜在的失败和挫折需要,并归结为无虚有的、不存在的“死亡本能”。作者不断地论证,这个潜意识,就是不良情绪,由不良情绪习惯形成的不良性格。
没有“主体”本身的实证,无法开启“智慧”的大门
针对优秀者未必能走向成功的原因,拿破仑•西尔对此可简单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因为黎明前的黑暗,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坚持,终于会走向成功;二是创业者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没有选择自己的特长,应该针对自己特长,总结经验,重新选择奋斗目标,就能够走向成功;三是奋斗者性格有问题,孤芳自赏,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所以不可能成功,应该重新认识自己;四是奋斗者眼光不够犀利,不善于抓住机遇,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就能够走向成功(成功致富全书P651页)。
作者认为,西尔博士并没有看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性格,没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没有从焦虑导致认知障碍这一事实,紧抓不放,究追不舍,看到认知障碍的巨大“魔力”。这个魔力,即整个人类社会至今还没有认识清楚的所谓“鬼神”指使,“鬼使神差”。揭示有关人类科学中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