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心理课堂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时间:2025-02-27 20:22:09  来源:  作者:

    陶行知看效果达到了,非常高兴,他随即掏出最后一块糖说:“你知错能改,让校长很高兴,再奖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没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多么震撼人心的教育啊!陶行知用宽广的包容唤起了孩子纯真的心灵。这种震撼与触动将使一个孩子终生受益,这就是包容的力量。包容不是无原则的忍让,而是用心灵唤回心灵的回归,用爱给孩子重生的机会;包容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睿智,一种人间大爱!

    六、心灵成长需要理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孩子心灵的翅膀,孩子借助它展翅翱翔,理想一旦消亡,生命就像贫瘠的荒野,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长。

    一个自杀未遂的12岁女孩深沉地说:“人固有一死,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还早解脱,活着有什么意思啊。我妈为了我太累了,她工作那么忙,还要为我操心,天天忙这忙那的,我死了她也就轻松了。再说‘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们最多难过几天,可往后的日子就省心了!”

    童年是多思多梦的季节,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如此单调、如此乏味?

    有关人士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对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9个省市的几千名学生的理想进行了了解。孩子们的理想一定是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充满高昂的激情和梦幻。可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90%的中小学生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考名牌大学,找一个高薪的工作”。

    童年的世界本来是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可现在的孩子却过早地变成了为生计和生存考虑的小大人,他们不知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知人生的快乐在何方。

    有一个花季少年13岁,他身材修长,长相俊美,每年都是三好学生,班里的学习委员,次次考试第一,可却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房间里,服毒去了另一个地方……

第一篇 全面了解孩子 第二章 了解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5)

    原因是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栏目:记者采访了乡间的一个放羊娃。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让羊快快长大!”

    “羊长大了怎么样呢?”

    “换成钱,盖漂亮的房子。”

    “盖房子用来干什么?”

    “娶老婆,生孩子。”

    “生了孩子之后呢?”

    “让他也出来放羊呗!”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采访,引起这个少年对于生命的思考:我为什么要刻苦学习?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大学毕业了又干什么?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有了好工作之后呢?找一个好妻子。再然后,就生孩子,也逼他学习,考大学,找工作,娶老婆,生孩子……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样轮回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这个花季少年苦苦地思索,没有答案,所以他自杀了。

    一个个娇嫩生命的陨落,一朵朵蓓蕾的过早凋零。从这些残酷的事例中,父母们应该明白了:孩子成才与否的关键不是分数,而是理想。现在社会发达,竞争十分残酷,父母也没有办法,只有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去考个好大学,再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但是这样孩子能快快乐乐、生活幸福吗?

    “一个富于理想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总看到自己的生活具有传奇色彩,这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想创造美好的生活,不如说他想使他的生命成为一个美妙的故事。”再看看今天的孩子吧!他们现在的生活中只有一个东西——学习,因为他们的父母只关心一个东西——成绩。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他们没有欢笑,没有童年,只有学习,只有成绩,他们生活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学。家庭失去了欢笑,亲子失去了亲情,“分数像一个魔术棒一样,控制着全家的喜怒哀乐和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分高,则全家喜洋洋,对孩子众星捧月,一旦孩子考试失利,则全家闷闷不乐,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有个孩子考完试,把卷子拿回家让家长签字。第二天老师上课问学生,家长们都是什么态度,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昨天晚上,我遭遇了一场特级‘暴风雨’,你看我的胳膊都肿了!”

    分数像一座大山,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极大地压制了孩子们的理想,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使他们的思维和生活空间极度地狭小,成了分数的奴隶和机器。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也不难理解,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没有理想。理想之花的开放需要宽松的环境、自由的空气、灿烂的阳光。在父母的逼迫和老师重压的夹缝中成长的孩子,心灵是干涸的,头脑是机械的,怎么可能有理想的种子呢?

    “环境造就人”,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忙忙碌碌,悲观焦虑,患得患失,那么孩子也不可能有快乐健康的心态,就会轻生厌世,觉得活着没意思。一个家庭幸不幸福,不在于这个家庭是否富有,孩子学习好不好,而在于全家成员是不是相亲相爱,孩子的人生价值也不会在于考不考得上大学,而在于活得是不是积极向上,是不是有自己的思想,是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快乐地去奋斗。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情感,他们应该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父母活,为了分数活,只有为了自己活的人才会由衷地体会到“活着真好”。父母们,请去掉你们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压力吧!还孩子一个自由的天地,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有理想的世界。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