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信念和意志,懂得以观念统率行为。
(2)注意少年儿童的个性特点,即施教者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
父母教育子女切忌高高在上或与子女对立,总想在子女面前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对教育丝毫没有好处。人的个性是 千差万别的,无论是同胞兄弟姊妹,甚至是亲生子女,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心绪和所思所忆,也因时间、地 点、环境,年龄而各异。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就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各个方面,从而审慎地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 方式,教育孩子。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细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较好的 效果。
(3)从被动的教育逐步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教育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知道,有些事能做, 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有害;有些行为对自己可能有害,但对别人却有好处;在一定的场合有些话可以说,但 换了地方有些话就不能说。
在教育中,父母也要给孩子一定的压力,要让他知道必须要做对的事情,而做了错误的事情, 他可能就会受到惩罚。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可感可知的事例对孩子进行教育,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促其对美丑善恶的认识。然后 ,再不断地进行“知其所以然”的启迪,让孩子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道理。这种教育久了,孩子心中的道德的“天秤 ”也就逐渐地形成了。
(4)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严格地说,自控能力属于心理素质。在同一种 环境和条件下,有些孩子就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有些孩子则不能,这显然与他意志品质的有无有一定关系。心理训练一开始主要是借 助日常小事进行。比如帮孩子制订合理的规矩:何时起床,何时就餐,何时到校。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孩子就会有意识地克服自己 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然后,由这些日常小事进而扩大到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有一位母亲就是这样来训练孩子的。她每 天接了孩子都要经过一个果园,面对果园里面举手可摘的葡萄,孩子想摘下一串,但母亲不为所动,并晓之利害。有一天,母亲故意 隐蔽在暗处,想考验一下孩子一个人时候的反应,可孩子经过此地,仍如从前一样不为所诱惑。坚持这种抗诱惑的训练,孩子的道德 水准、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
培养自控能力在一定条件上,还需要家长的表率力量。一个整天沉溺于赌场 的人,其本身就是对人性的放纵,而一个骂不离口、拳不离手的人,本质上又是恶行的一种失控。这样的人再去要求孩子约束和控制 自己的言行,岂不是南辕北辙?因此,想要孩子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家长必须先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二部分自控:习 惯决定孩子的命运(4)
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在心理 学上,它意味着行为被肯定后就会反复出现。一开始,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积极的刺激,随后,当同样的良好行 为出现时,不要每次都给予鼓励,逐渐减少积极刺激的次数,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
激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曾用过此法。不过,激励孩子也应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采取恰当的方式,否则就难 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比如,有的家长总是一味地用美言来激励孩子,但孩子却是毫无“胃口”、“油盐”不进;有的家长喜欢以 拔高目标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结果却常常使孩子望尘莫及、心灰意冷;有的家长总是在充满火药味的氛围中激励孩子,最终往往闹得 双方“反目”,形成一种难堪的僵局……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态。然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只重视智力, 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却是不少家庭教育失之偏颇的症结所在。
一个人的习惯是从童年开始的,儿童时期是人的发展的 基础时期,也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有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 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 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后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故中国俗话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其含义之一就是儿时的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一般而言,孩子的品德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知、情、意、行。从道德 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中包括道德习惯,而且道德习惯是一个最终的发展结果。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 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它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的“质 ”的外在表现。因此,培养孩子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也包括孩子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父母和家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由于孩子对人世间做人的道理还处于朦胧状态,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靠对孩子严格 的要求和反复训练。
(2)要以理服人,巧用激励
“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自控行为的多 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 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 有重要意义。
比如一位奶奶同时带了几个孩子,她每天中午对孩子说:“如果你们都安静地睡觉,等起床后我就给你们点 24/51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