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系统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语心
  • 社交恐惧症首页 | 社交恐怖症 | 自卑 | 视线恐惧症 | 脸红恐惧症 | 异性恐惧症 | 表情恐惧症 | 余光恐惧症 | 内向 | 社交恐惧症 | 手抖 | 社交障碍 | 紧张 | 敏感 | 自信心 | 口吃 | 嫉妒 | 专题
  • 当前位置:社交恐惧症首页 >> 社交恐惧症 >>
  • 不同心态情绪和心理同生活中的关系 (20)
  •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www.xlzxs.net      
  •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生疗效。三环类抗抑郁药,例如丙米嗪和阿米替林,能够抑制从突触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一种二环类药物百优解(氟苯氧丙胺),能降低5-羟色胺的再摄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以限制对肾上腺素的破坏。
      百优解的治疗效果远大于其他同类药物。
      百优解不仅解除了抑郁,同时也“解除”了病人的人格特点及创造力。
      锂盐在治疗双相障碍方面也卓有成效。丙戊酸钠,在治疗严重双相障碍时更为有效
    (3)抗焦虑药物
      广泛性焦虑障碍最好使用二苯卓类药物来治疗,例如安定或者阿普唑仑,会增加神经递质GABA的活性。因为GABA控制着抑制性神经元,惊恐发作障碍以及场所恐怖和其他恐怖症可以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强迫性冲动障碍可能是5-羟色胺水平偏低,如百优解,对其疗效甚好。强迫症病人可使用氟西汀。
      非药物治疗具有和药物治疗相同的康复效果
    八、治疗是否有效
      那些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病人,都会自动康复,自然缓解作用(spontaneous-remission effect)。
      人们的心理或者身体状况会由于自己预期的好转而出现改善的情况,安慰剂疗法(placebo therapy)一种中性的治疗。
      元分析(meta-analysis)提供了一种正规的方法来检验从不同的实验数据中得到的结论。大多数治疗的积极疗效都至少比“不”和“安慰剂疗法”多一些。
      生理和心理治疗对改善精神健康状况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抑郁的治疗:
      抗抑郁药物〉精神动力学疗法〉认知疗法〉安慰剂药片
    1、预防策略
    * 初级预防是希望在有关情况开始之前就阻止它出现。
    * 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努力限制疾病的持续时间和可能的危害。
    * 三级预防是要通过防止复发来控制心理疾病的长期影响。
      以上表明心理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和基本范式的转换:(1)把预防作为治疗的补充;(2)超越医学的疾病模型而向公众健康模型转变;(3)关注使人们处于患病危险的情境和生态环境以及“高危人群”;(4)寻找生活中积淀的相关因素,而不是寻找那些易感因素。
      临床生态学(clinical ecology)将疾病与环境刺激联系了起来。
           第十七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社会背景包括对他人真实的、想像的或符号的表征;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行为发生的场景;以及在给定场景下制约行为的期望和规范。
    一、情境的力量
    1、角色与规则
      社会角色(social role)指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规则(rule)运用:外显(explicitly)、内隐的(implicit)——人们通过在特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往而习得这些规则。
      “斯坦福监狱实验”
    2、社会规范
      群体还制定了许多对群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公开陈述或内隐地告诉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s)。
      意识到制约给定群体情境的规范,有助于成员适应形势,调节他们的社会互动。
      否则个体会遭到3R:嘲笑(ridicule)、再教育(reeducation)和排斥(rejection)。
    3、从众
      从众(conformity)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
    * 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过程——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确的反应方式。
    * 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1)信息性影响:谢里夫的自主运动效应
      谢里夫,信息影响如何导致规范具体化(norm crystallization)——规范形成和固化。
      自主运动效应: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虽然它实际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像是在运动。
      群体中的规范一旦形成,它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
    (2)规范性影响:阿施效应
      当无异言辞多数人仅由3个或4人组成时,从众效应非常明显。有了一位与多数人意见不一致的同盟,那么从众几率会急剧减少。个人的独立性会随着个人知觉与群体错误判断之间的差异量增加而增加。
      两个启示:
    > 人们不完全随着规范性影响而摇摆。
    > 人们即使在极其明确的情境中有时也会从众于他人。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例子: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使得一个群体更加谨慎或者更加冒险,这取决于群体初始的倾向。群体极化有两种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和社会比较模型。
      贾尼斯(Irving Janis),群体盲思(groupthing),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
      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正面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盲思。
      法国的莫斯科维奇(Serge Moscovici)开创了少数人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少数派的确具有信息性影响:少数人可以鼓励群体成员从多种角度来认识问题。
    4、情境力量:袖珍摄像机的告白
      方特(Allen Funt)“袖珍摄像机情景”节目,揭示了人在本质上如何严格地遵从情境剧本。“电梯游戏”。
    二、构造社会现实
      构造社会现实,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情境,从认知和情绪角度来表征事件,这就是我们构造社会现实的方式。
      观察者按照自己期待看到和意愿看到的方面来有选择地编码所发生的事情,这时社会情境才显得有意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指人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并将他人行为分门别类的过程。
    1、归因理论的起源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描述社会知觉者如何利用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一种总体方式。
      海德,人们之所以不断做出因果分析,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试图全面地理解社会存在。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还是在情境,以及谁对结果负责。
      凯利认为,人们从多种事件中积累信息,并利用协变原理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协变原理(covariation principles)指出,如果某个因素一旦出现就会可以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么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
      当人们试图解释某个人的行为时,人们要就三方面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协变:
    * 区别性:指该行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 一贯性:指行为是否反复出现以回应这一情境。
    * 一致性:指其他人是否在同样情境下也产生同样的行为。
    2、基本归因错误
      罗斯: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FAE)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境性因素的双重倾向。
      “大学投球”问答游戏。
      基本归因错误部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
    3、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倾向性归因,对失败做情境性归因。
      他们很容易将群体的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其他群体成员,友谊会限制这种效应。
    4、期望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
      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5、确认期望的行为
      马克·斯奈德,行为确认(behavioral confirmation):某人对另一人的期望实际会影响后者,使其进行方式证实最初的假设。
      当实际的状态——模糊或者不确定时,期望产生的效应最大。
      行为确认的程度还取决于目标人物对互动的动机。
    三、态度、态度改变与行动
      态度(atlitude),是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
    1、态度与行为
      引发态度的三种信息:认知、情感、行为
      预测行为方面态度的一个属性: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 ——态度客体与一个人对该客体的评价的联系紧密程度
      态度可获得性比选民们的自我报告更有效,它能让我们更有效地预测实际的选举行为!
    * 当态度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
    * 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
    * 当态度和行为的测量处于同样的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测指标。
    * 态度是基于若干不同类型的信息时,你的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变化。
    2、说服过程
      说服(persuasion)——刻意努力来改变你的态度。
      精细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描述人们有多大可能将他们的认知过程集中在精心考虑说服性讯息。中心路径:人们仔细思考说服性的沟通意见,因此态度改变与否取决于论点的强弱。外周路径:人们不怎么集中精力关注讯息,而是对情境中的表面线索做出反应。
      个人关联性:当信息关系到个人时你更可能会去仔细地评价论点。
      影响你选择路径的另一个因素是态度类型和论据类型之间的匹配。
    3、用自己的行为说服
    (1)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菲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1)提出来的。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减少失调的动机会随着认知不一致性所产生的失调程度变大而增强。
      改变态度的方式首先在于改变行为。
      只有当人们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时,他们才会体验到认知失调——人们只是在他们的自我概念中维持一致性。
    (2)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贝姆(Daryl Bem)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情感)如何或者应该如何,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回忆过去在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你行为最为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自我知觉过程主要出现在当你处于模糊的情境中,处理着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
    这个过程有一个缺点,即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情境力量的影响不那么敏感。
    4、依从
      依从(compliance)——行为变化与他们的直接要求一致。
      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当某人为你做了些事情,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
      走面子技巧(the door in the face technique):当人们对于一个较大的请求说“不行”之后,他们往往会对一个比较适度的请求说“不”。
      登门槛技巧(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一旦人们有一只脚跨入了门槛,他们就能利用你的承诺感增加你随后的依从性。
      稀缺性原理
      通过示范所期望的行为来促成改变。
    四、社会关系
    1、喜欢
      仅仅曝光效应指的是:总的说来,你会越来越喜欢临近你的人。
    (1)身体魅力
      身体魅力在激发友谊方面常常起着一定的作用。
    (2)相似性
      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相似性能促进友谊,能够给你一种个人获得证实的感觉。
    (3)互惠
      你倾向你喜欢那些你认为喜欢你的人。
    2、爱
    (1)爱的体验
      将爱的类别概括为
    * 情欲——性激情和欲望
    * 亲密——真诚和理解
    * 承诺——投入和奉献
      依恋风格还能预测恋爱中的个体。
      爱的阶段:情欲型爱——伙伴型爱
      那些把其他人视为包括在自我之内的人——最有可能长期对他们的伴侣承担责任
      依赖模型指出,承诺是基于一系列的判断的。该模型预测:当一种关系能满足重要的、在任何他人那里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么人们就比较可能要保持这种关系。
             第十八章  社会心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xlzxs.net/shejiaokongju/shejiaokongbu_9791.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 最新社交恐惧症
  • 不同心态情绪和心理同生...
  • 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两...
  • 害羞与人接触的少内心有...
  • 害怕别人说偷东西的字眼...
  • 害怕被别人拒绝怎么办
  • 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适应不...
  • 希望融入群体但放不开
  • 与人交往不敢抬头总低着头
  • 讨厌自己的性格过于追求...
  • 如何判断自己是社交恐惧...
  • 热点社交恐惧症
  • 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 缺少与人交流的勇气
  • 非常害怕当众讲话
  • 害怕被别人拒绝怎么办
  • 害怕别人说偷东西的字眼...
  • 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适应不...
  • 很害怕与人相处
  • 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
  • 我不开心是因为别人如何...
  • 如何判断自己是社交恐惧...
  • 推荐社交恐惧症
  • 相关社交恐惧症

心语心理咨询电话及微信18071122930  面询请提前电话或QQ预约时间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373号

 

滨江怡畅园11-2-1202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MSN或邮箱mailto:www.hrxl.cn@qq.com  公交:61、524、558、598、720、727、728、704、559、580倒口南村站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xlzxs.net 心理咨询师神经症心理辅导在线心语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网  鄂ICP备11013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