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心理咨询
  • 强迫症
  • 抑郁症
  • 社交恐惧症
  • 焦虑症
  • 神经症
  • 图
  • 心理治疗
  • 心理学
  • 心理学家
  • 爱情婚姻
  • 精神分析
  • 心语专栏
  • 心理医生
  • 咨询流程
  • 咨询范围
  • 咨费表
  • 系统治疗
  • 治疗反馈
  • 心语心
  • 社交恐惧症首页 | 社交恐怖症 | 自卑 | 视线恐惧症 | 脸红恐惧症 | 异性恐惧症 | 表情恐惧症 | 余光恐惧症 | 内向 | 社交恐惧症 | 手抖 | 社交障碍 | 紧张 | 敏感 | 自信心 | 口吃 | 嫉妒 | 专题
  • 当前位置:社交恐惧症首页 >> 社交恐惧症 >>
  • 不同心态情绪和心理同生活中的关系 (21)
  •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转载请注明华人心理咨询网www.xlzxs.net      
  • 心理咨询邮箱362890071@qq.com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 学、社会和文化
    一、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s)的目的就是帮助别人。
      利他主义(altraism)——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
    1、利他行为产生的根源
      生死情境下的选择:亲缘关系效应
      互惠性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
      利他主义为什么依然是人类基因组的一部分做出了另一个解释:女性相信那些有着明显利他主义倾向的男性会是好父亲。
    2、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巴特森(Daniel Batson)指出,有四种力量使人们为公共利益做贡献:
    * 利他主义:一种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 自我主义:一种绝对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亲社会行为。
    * 集体主义:一种有利于某一特定群体的亲社会行为。
    * 规则主义:一种支持道德原则的亲社会行为。
      巴特森同情—利他主义假设的证据:当你对他人产生同情时,这种感情就会产生一种提供帮助的动机。立刻产生的利他情绪比抽象的公平目标更强烈。
    3、亲社会行为的情境效应
      旁观者介入(bystander intervention)——人们想帮助处于麻烦的陌生人的意愿——是和情境的每一个特性相关的。
      责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
    (1)旁观者必须注意到紧急事件
      帮助他人的行为取决于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情境做出准确的评价。
    (2)旁观者必须认定事件为紧急事件
    (3)旁观者一定要感觉到责任
      不介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责任的分散。
    二、攻击
      攻击(aggression)行为
      洛伦兹(Karl Lorenz):《论攻击》(on Aggression) :人类没有进化出适当的机制来抑制自己的攻击冲动。直到发明武器之前,这些抑制的机制也没有进化出来。
      研究者发现与洛伦兹不同的两点:第一,其他许多动物也具有同样的攻击行为。第二,人类对自己攻击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洛伦兹认为的更强。
      求生的动机可能赋予了大多数物种某些暴力形式的天生倾向性。
    1、个体差异
      某些个体的攻击性比其他人更可能具有遗传基础。
      如果人们的丘脑经历了不适当的刺激,它们就可能不能够抑制消极的情感而导致攻击行为。
      存在于血液中的复合胺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可能会削弱大脑调节消极情感和冲动性行为的能力。
      最富有攻击性的男孩具有最强的应激反应。
      冲动性攻击(impulsive aggression)是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感驱动的,最激烈的反应为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是有目标指导和认识基础的攻击。
    2、情境影响
    (1)挫折-攻击假设
      挫折——攻击假设(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挫折在人们获取目标受到妨碍的情境下出现,而出现挫折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人们对于失业的过度恐惧限制了由挫折所导致的暴力倾向
    (2)温度和攻击行为
      温度与人们的攻击行为之间有密切关系。
      在温暖的天气里、晚上9点到凌晨3点,较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3)直接地激怒和扩大化
      直接挑衅的结果同那些将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消极情境因素具有同样的效应。
      一个扩大的剧本(escalation script),这是一种把文化规则进行编码的记忆结构,编码序列与人们对连续挑衅的攻击性反应逐步升级的顺序相一致。
    3、文化限制
      个体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的限制。
      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广泛地研究了美国社会中涉及攻击的地域性态度和行为。
    (1)攻击行为规范
      欧洲国家的谋杀率要比美国的谋杀率低得多。
      主要因素是环境中攻击性榜样的可获得性。
    三、偏见
      偏见(prejudice)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
    1、偏见产生的根源
      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人们把自己和别人分成群体来组织社会环境,内团体(in-groups)和外团体(out-groups)。
      群体内偏见(in-group bias),一种认为自己群体比别的群体好的评价。
      种族主义(racism)——一种根据人的肤色或种族遗传所产生的歧视;偏见也会导致性别主义(sexism)——一种根据性别不同而产生的歧视。
      一致性趋向量表(the universal orientation scale)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赞成这样的观点,如“当我遇到某人时,我倾向于注意我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他们不赞成像“我能通过一个人的性别来了解他的许多东西”的这种观点。
    2、刻板印象的影响
      偏见的记忆结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的分类。
      人们倾向于贬低与他们以前观点相矛盾的信息。
    3、克服偏见
      罗伯斯洞穴实验接触假设(contact hypothesis)——依靠敌对双方的直接接触将会减少偏见。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在追求共同目标时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拼凑技巧(jigsaw technique)的策略中,发给每一个小学生整篇材料的一部分让他们去掌握,然后再与其他群体成员分享。
      罗伯斯洞穴研究的假设:与外团体成员的友谊能够导致偏见的消除;友谊也可能促进去地域化的过程。
    4、服从权威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二战时期纳粹分子的盲从与其说是本性,倒不如解释成不可抗拒的情境力量的结果。
      需要特性(demand characteristics)是指实验设置中的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影响了被试对于自己使命的理解进而系统地影响其行为。
      情境的因素,而不是个体被试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行为。
      人们服从权威的原因有两个:规范性的影响和信息源的影响。
      实验情境下对权威的顺从实际上是人们固有习惯的一部分,这些习惯是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习得的,这就是绝对服从权威。
    5、种族灭绝和战争心理学
      有些时候在有些地方一群人对另一群体有组织地实施毁灭——种族灭绝(genocide)
      埃温·斯道伯(Ervin Staub),造成恐怖运动的文化和心理学因素:
    > 起点往往是社会成员感受到艰苦的生活条件。
    > 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人们更固执于界定内团体和外团体。
    > 因为替罪羊这个群体为社会顽疾背了黑锅,对他们施以暴力就更加容易。参与者和旁观者开始相信——受害者必然是因为做了一些坏事从而招致暴力惩罚。
    > 暴力也为自己辩护——阻止暴力意味着承认,发动它就是个错误。
      人们已经从内心深处把“家庭”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了。
    6、和平心理学
      促进国家、团体及家庭内部的和平,它鼓励人们对有关暴力和破坏性冲突的起因、结果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教育及培训。
      勒温研究了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领导者正是通过这一手段影响了他们的追随者、群体行为也是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个体的行为。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薄 腾讯微薄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搜狐微博 天涯社区 猫扑推客 MSN 和讯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新浪博客 Myspace 谷歌 复制网址 更多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手机及微信18071122930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


     


     
  •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xlzxs.net/shejiaokongju/shejiaokongbu_9791.ht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心理辅导电话02784530206微信及手机号18071122930  心理咨询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手机及微信号18071122930

【面询请电话或QQ提前预约时间】电话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

上午9:00—12:00、下午13:00—18:00、晚上19:00—22:00

心理咨询电话:02784530206
  • 最新社交恐惧症
  • 不同心态情绪和心理同生...
  • 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中的两...
  • 害羞与人接触的少内心有...
  • 害怕别人说偷东西的字眼...
  • 害怕被别人拒绝怎么办
  • 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适应不...
  • 希望融入群体但放不开
  • 与人交往不敢抬头总低着头
  • 讨厌自己的性格过于追求...
  • 如何判断自己是社交恐惧...
  • 热点社交恐惧症
  • 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
  • 缺少与人交流的勇气
  • 非常害怕当众讲话
  • 害怕被别人拒绝怎么办
  • 害怕别人说偷东西的字眼...
  • 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适应不...
  • 很害怕与人相处
  • 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
  • 我不开心是因为别人如何...
  • 如何判断自己是社交恐惧...
  • 推荐社交恐惧症
  • 相关社交恐惧症

心语心理咨询电话及微信18071122930  面询请提前电话或QQ预约时间  心理诊所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373号

 

滨江怡畅园11-2-1202         网上在线心理医生QQ:362890071

 

MSN或邮箱mailto:www.hrxl.cn@qq.com  公交:61、524、558、598、720、727、728、704、559、580倒口南村站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欲转载请注明www.xlzxs.net 心理咨询师神经症心理辅导在线心语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网  鄂ICP备11013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