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
焦虑症
神经症
图片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人格障碍
家庭治疗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语简介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彻底治疗
治疗反馈
心理学首页
|
心理测试
|
心理心闻
|
生活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快乐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心理学书籍
|
哲学宗教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当前位置:
心理学首页
>>
心理学书籍
>>
《你有几个灵魂》朱建军 (17)
2008-03-24 15:19:17 转载请注明
华人心理咨询网
http://www.hrxl.cn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只不过“虎”这个原型在我的天赋中很多,而“老鼠”的原型则极为少而已。
也许,在家族中原型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遗传性。比如,父亲有一个“浪子”原型。儿子也应该很容易出现这个原型:我个人很相信这一点.但是我做的研究很少.不足以做结论:我有过个别的例子。比如.我的学生中有两个人是亲戚.一个是姑姑,一个是侄女,我在她们身上发现了相同的原型形象——猴子。代表着狡黠而可爱的性格。在我刚刚认识她们的时候,“姑姑”性格表现得很严厉,并不像猴子的性格:后来,随着她心理的成长,猴子的性格特征越来越明显:这让我相信,像猴子一样的性格是她的本性,而心理的成长过程中,她后天因压抑而形成的东西消除后,先天的性格就表现出来了。
第二节 内化的子人格
有些子人格明显地是由于内化的过程而产生的。
比如,许多人都有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主导性格很类似的子人格。有的人干脆把这些子人格的名字叫做“父亲”、“母亲”。
例如,某来访者的子人格中,有一个子人格叫做“父亲”。他50多岁,但是看上去像45岁,他的性格是:内向、事业心强、艺术气质、要求严格:喜欢正派的人,喜欢艺术,不喜欢歪门邪道。还有一个子人格叫做“母亲”.50多岁,但是看上去也像45岁,她穿一身暗红色套装;性格很要强。
来访者自己也很清楚地发现,这两个子人格就是现实中她的父母的化身。
精神分析心理学明确地指出,出于某种动机,儿童会把父母的性格特点内化,这也就是超我的形成机制,内化了的父母可以形成超我。发展心理学也都描述过这个过程。
这些子人格仿佛是一个父母的翻版,在子女的脑子中存在着,他就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的化身。从我们的发现可以知道,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并不是一些静止的教条,不像子女脑子里存储的一些语句;相反,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子人格。举例说,一个母亲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谦虚”,这影响了她的儿子。在儿子长大后,做了一件很得意的事情。他很想夸耀一下自己,这时,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做人一定要谦虚”。如果他不顾这个声音,还是自吹自擂了一番,他的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批评他“你怎么这样不谦虚?”从而使他产生内疚感。假如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只是一些存储在脑子里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不会主动地发出声音的。而实际上,发出声音的是“母亲”的子人格。因为她是一个子人格,所以她才可以随时注意并监视着他,随时告诉他不要骄傲。而在他骄傲的时候,这个子人格也可以随时批评他。她会和他辩论,会使用种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会随机应变找帮助控制他……就仿佛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活在他心中的人。
即使子女离开了父母,甚至父母已经去世,这个“心中的父母子人格”还是像父母一样和他交流,有时赞扬他,有时批评他,有时鼓励他,有时欺骗他。这个子人格就像父母不死的灵魂。
这个父母当然未必和真实的父母完全一样,他(她)代表的只是在子女心中的父母形象。
假如这个父母子人格是一个爱子女的父母,则子女可以从这个子人格中得到爱,得到关怀。子女将是幸运的人,因为不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她)随时有一个爱他(她)的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假如这个父母子人格是一个严厉而不公正的父母,则子女也将长期受害。他(她)随时会听到他们的责骂。
许多人一生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和这个看不到的“父母”子人格交流。或者,是试图讨好”父母”;或者是试图向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父母”证明自己;或者是忍受着“父母”的责备;或者是和“父母”的爱在一起。
不过,要提醒诸位读者.名为“父母”的子人格夫必都是这个来访者的父母的内化产物。有时也许是这个子人格愿意叫这样一个名字而已。还有,父母的性格内化产生的子人格也未必都会给自己起“父亲”或者“母亲”这样的名字,他(她)往往会另外有一个名字。比如“王后”常常就是来访者的母亲性格内化而形成的子人格。
再有,父母性格的各个方面会分别内化为不同的子人格。举例说,某个来访者的母亲性格中温和的一面,内化为来访者心中的“护士”子人格;而母亲性格中的另一面,内化为“巫
婆”子人格。
还有,父母性格内化后,也可以和来访者心中的其他子人格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中有父母的特点,也有和父母特点不完全一样的地方。
除了父母,其他人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内化过程变为来访者的子人格。这个人也许是来访者的祖父母,也许是来访者的一个朋友,或者是来访者在书中或者电影中见到的一个人物。在青春期,来访者喜欢和认同的那些人的性格都会内化入他的内心中。
所以,在心理学意义上,一个人虽然是必死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是可以不朽的。通过内化,这个人格进入了另一个人的心中。而另一个又把这个人格传递给了第三个人。我们可以说,孔丘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他的身体早已腐朽,但是他的人格一代代在中国人的心中传递。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遗留着他的影响。
精神可以类比于一种寄生虫的生命,他通过“内化”寄生于一个人的躯体,然后借助这个躯体,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来展现自己的人格,就像生物繁殖一样,把这个精神传递到其他人的躯体中。第一个人的躯体死去了,但是精神还活在其他的躯体中。也许是全部,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这个精神的一部分在某一些躯体中流传,另一部分在另一些躯体中流传,正像一个人的基因的一部分在这个子女的身上,另一部分在另一个子女的身上流传。
内化过程就是精神的“性”过程。就像性过程一样,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和异性结合。极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爱情”,另一种是“强奸”。通过爱,我们会自愿内化别人的人格,这个过程如同“爱情”;而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压力,强迫另一个弱者接受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就仿佛“强奸”。
后一种内化,内化后的子人格和来访者其他子人格的关系容易出现矛盾,就仿佛侵略者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一样。
第三节 时期性的子人格
我很喜欢的一个比喻是把一个人比做一条河流,一条河流固然有它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特点,但是河流自己并不从始至终总保持一种样子的,在河流的不同流域,它自己的样子也很不相同。在源头,它也许是一个小小溪流,而在以后,它有过激流也有平缓的河道,直到它最后汇人大海。
人表现出的性格也是一样,儿童时他像溪流,青年时激流澎湃,而到了中年后渐渐平缓。不同的时期,他的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
人的某些子人格,是他过去某格时期的人格。虽然,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但是,过去的他也可能还不会消失,而是潜伏下来变成潜意识中的一个子人格。
我们在来访者子人格中发现的那些儿童人格中,有的就是这个人儿童时的样子;同样,来访者子人格中的青年人,也往往是他青年时的一种性格侧面。
不过,在时期性的子人格中,我还没有发现有小于3岁的子人格。这也许是因为3岁前的儿童还没有进入形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形不成意象。
时期性的子人格可以作为我们诊断的指标,通过它,我们可以确切地了解来访者某些心理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可以了解来访者心理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的子人格就像考古者在不同地层发掘出来的遗物,可以让我们知道在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给一个中年女性做人格意象分解时,我发现她的子人格中,16岁以下的子人格都是很快乐而活泼的,但是有一个子人格年龄是17到20岁,却是一个很抑郁的女孩子,而在年龄更大的子人格中也一直有抑郁者。
这就表明她很可能在17岁的时候遇到过严重的心理创伤事件,因而使一个很抑郁的子人格出现了。由于没有得到心理治疗,这个心理创伤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因而这个抑郁的子人格就一直没有消失。她代表的就是固结在那个年龄段的那些心理能量。
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过去的心理创伤会使部分心理能量固结在一个过去的发展阶段。实际上,我们的一些子人格就是这些被固结的能量的形象化的化身。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往往就是“未完成的事件”,一个未能完全化解的心理创伤就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件。这个事件是过去的,但是它会遗留一个子人格到现在。
即使没有创伤性事件,过去的痕迹以后也会有所遗留,当一个人长大后,童年时的他未必会完全消失,也许会有痕迹留下而成为一个子人格。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人格意象分解中曾经得到过两个子人格,一个叫“小明”,另一个叫“小军”。小明是一个安静的大眼睛男孩,年纪大概在7-10岁,他很聪明,但是比较内向。不喜欢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想事情、看书、看风景。小军的年纪和小明差不多,他是一个很活跃的男孩子,爱玩爱闹,奇思异想层出不穷,他也很有创造力。实际上,这两个子人格恰恰是小学时的我的两个性格侧面。
过去并没有消失,几乎所有的过去都不会完全消失,它依旧活在现在的子人格中。
不仅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也一样,这个民族历史中出现的一切,都会在现在的人身上保留着痕迹。孔子、老子、李白、武则天、西太后,这些人的人格都还在现在的人身上活着,时时再现在某些人的身上,虽然未必再现得完全。假如我们说朱熹是孟子的一个再现,这个再现是不完备的,是一个不够好的拓片,所以朱熹和孟子相比就稍有不足。
假如过去的一个历史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没有任何遗迹留下,我们可以说这段历史是不存在的。对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掩盖和忘记来消灭历史。日本右翼分子试图用欺骗和掩盖的方式来消灭他们过去侵略和不人道行为的历史,但是这是注定没有效果的。在他们自己的潜意识中,这个历史的遗迹继续存在。不仅在原侵略军士兵的心中存在中存在,在日本人(包括没有参加过侵略战争的年轻人)的潜意识中也一样存在。
前不久看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我发现男主人公以及直子、绿子两个女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明显的“死亡”的原型。
比如,有这样一段话:
“对了,她(直子)聊起一口野井,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一口井,或许那只是存在她脑海中的一个形象的记号而已——如同那段晦暗的日子里,她在脑海中编织出的许多事物一般。然而,自从直子提过之后,我每想起草原的风景,便会跟着想起那口井来。我虽不曾亲眼目堵过,但在我脑中它确和那片风景紧密地烙在一块儿,是不可分割的,我甚至能够详细的描出那口井的模样。它就位在草原和杂树林之间。蔓草巧妙地遮住了这个在地表上横开约直径一公尺的黑洞。四周围既没有栅栏,也没有高出的石屏。只有这个洞大大地张着口。井缘的石头经过风吹雨打,变成一种奇特的白浊色,而且到处是割裂崩塌的痕迹。只见小小的绿蜥蜴在石头的缝隙里飞快的续进续出。横过身子去窥探那洞,你确看不到什么。我只知道它反正是又恐怖又深邃,深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而其中却只充塞着黑曙——混杂了这世界所有黑暗的一种浓稠的黑暗。
“是真的——真的很深唷!”直子谨慎地措词。她说话常常是那种方式。一面谨慎地选词,一面慢慢地说。“真的很深。不过,没有人知道它的位置。但它一定是在这一带的某个地方。”
说罢,她将双手插进斜纹软呢上衣的口袋里,微笑地看着我,一副认真的表情。
“那不是太危险了?”我说道。“在某个地方有一口深井,没有人知道它在哪儿。万一掉进去不就完了?”
“是呀!咻——砰!然后一切结束!”
“会不会真有这种事呀?”
“常有啊!大约每两年或三年就会发生一次呢!人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所以这一带的人就说了,说是掉进那口深井去的。”
“这似乎不算是一种好死法咧!”我说。
“很惨哩!”她说道,一边用手拂去黏在上衣上的草屑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3:00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rxl.cn/xinlixue/xinli_2942.html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17]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责任编辑:
华人心理咨询网
【
0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心理医生
】 【
心理诊所
】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强迫症社交恐惧焦虑抑郁症人格障碍婚恋与性家庭创伤
网上网络即时通讯心理咨询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
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3:00
心理咨询电话:
最新心理学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五...
社会心理学第九节爱情婚...
女心理师(上册)
《弗洛伊德传》
实用心理学
人与动物心理学论稿(冯...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四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三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二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热点心理学
推荐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第三节心理诊断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第二...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美国·SBT快速婚姻治疗法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噩梦醒来——一个抑郁症...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相关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