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角色性的子人格
角色性子人格是人内化的社会角色。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些社会角色,这些角色在人们心目中有一个基本上是公认的形象。比如在中国社会,我们心目中的教师是一个瘦的老者,长脸、微微有些驼背、戴眼镜,行为举止温和有礼,不过多少都有一些书呆子气……我们心目中的商人是偏胖的,肚子有点大、圆脸、西装领带、开着汽车……
而当一个人进入某一个行业或者有了一个身份后,大家对他的行为举止会有一定的要求,而他也要和同行业的人取得认同,他就会认同这个社会角色,把这个角色的形象和性格内化为自己的性格。他越是主动、自愿地担任这个社会角色,也就越是容易内化这个社会角色的性格。假如某一个人在做白领,他显然不可以穿奇装异服,不可以留太怪的发型,要穿得比较庄重,西装领带皮鞋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在行为方式上,他也应该表现得很干练、有效率;他应该时间观念很强,他应该在男女感情上追求轻松,不会缠缠绵绵的。而同一个人,当他离开学校去做艺术家,如果他继续这样做,就会很不合适,他应该留长发或者剃光头。他应该情绪容易冲动,他应该做事没有规律……
当然,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心目中的角色形象是不尽相同的。比如,IT行业的商人现在就有一个新的形象,就是年轻,穿着随便,像一个大学生,工作起来可以半夜不睡觉。也喜欢玩……这个形象和过去的商人形象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不同的人心目中,社会角色的形象也不尽相同。比如,身为教师的后代,经常接触教师,某青年发现他所见到的教师和一般人认为的不一样。他的心中就有一个不同的教师形象,于是他内化时就会有不同。
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和内化之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过程,不过,它也是和先天的原型有关系的,比如“人格面具”这个原型的存在就可以使一个人很容易内化社会角色,从而很容易适应社会。
第十一章 一花一世界――人际心理能量学
记得佛家有一个比喻,大致是说每一个人的灵魂就像一颗钻石,而世界上的人和人就像钻石交相辉映。在每一颗钻石上都映照着其他钻石的影子。
谈到我要说的人际心理能量学,我要借用这个比喻。
第一节 他人的“副本”
每一个人对其他人认识的方式都是,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个“副本”。我认为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公理。
如果“公理”这种说法不能被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所接受,我可以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的说法来说明,他们指出:在人的内部世界中,有内部客体,也就是外部的人在一个人心中的心理表象。
早期的婴儿没有对其他人的认识。这时婴儿心中还没有“其他人”的概念。他们不知道“自我”和“别人”的区别。举例说,虽然他对母亲也有“认识”。比如能够识别母亲的面孔,分辨母亲的声首,但是,在他眼中分辨不出哪些是自己的手脚,哪些是母亲的手脚。而且他也不会去分辨。
从儿童开始能辨别自己和他人开始,才有了所谓对其他人的认识。
认识活动有三种,最早的是靠感觉和运动作为符号,然后是想像即用形象做符号.最后是用语言词汇做符号的逻辑思维。
在感觉运动思维阶段。婴幼儿可能已经可以初步区分人与我了。那些他们感觉可以随意驱动的手是自己的,而不可以随意驱动的手就是母亲的:但是我认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真正建立,肯定是在下一个阶段,是靠想象建立的。儿童能认识母亲,是因为他们想像出了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样,即使是母亲不在身边,儿童也知道有她存在。而当母亲来到了身边的时候,儿童就可以对照自己想像中的母亲和现实中的母亲,确定这就是自己的母亲。这就是识别过程。
在能够识别母亲的年龄阶段,儿童开始喜欢上了一种叫“藏猫猫”的游戏。我认为,藏猫猫的过程实际上是儿童复习和记忆形象的过程。我们成年人背外语单词时,要把手上的单
词表先盖起来,在脑子里默读一下,然后再打开手上的单词表做一个对照。儿童也是一样,他们让母亲藏起来,自己默想一下母亲的形象,然后再让母亲出现,就可以加深母亲形象的记忆了。
而这个母亲形象,不仅是一个相貌,而且带有情绪、性格等特质。儿童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个想像的产物,和真正的母亲是不一样的。比如,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母亲有时很和蔼,有时很愤怒,儿童就会想像出两个母亲形象,一个是“好妈妈”,这个母亲比真实的母亲还要善良得多;一个是“坏妈妈”,这个母亲比真实的母亲坏多了,简直是女魔鬼、女巫。
如果是一个懂得荣格心理学的人,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形成母亲形象的过程中,是不是“母亲”原型也施加了影响。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好妈妈”是真实的母亲身上的和蔼一面与“善良母亲”原型的结合,“坏妈妈”是真实的母亲身上的愤怒的一面与“恐怖女神”原型的结合。
对母亲是这样,对其他人也是这样。人在成年之后,在认识其他人的过程中有了逻辑思维的参与,但是即使是成年人,这个想像过程也一样存在。我们的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别人的形象,带有情感和性格的形象。这就是别人在我们脑子里的副本。
副本是别人在我们心中的模型,这个模型和“正本”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我们通过共情,或者说感应,提供对别人生活的情感的想像,可以尽量使这个副本和“正本”接近,假如真是达到了完全一致,我们可认为副本和正本是同一个“灵魂”。不过一般来说,副本和正本总会有一些不一致存在。越是心理不健全的人,副本和正本的差异越大。
第二节 人际交往——外部交往就是内部交往
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感情,实际上都是对自己心中的关于这个人“副本”的感情。“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我的“主体人格”对我心中的他人“副本”的关系,是一个内部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内部关系实际上也都是外部关系。
我们用极端的例子来做一个说明,有一个精神分裂症初发期的女孩,对在图书馆中遇到的某一个男子产生了好感。她对同宿舍的其他女孩说,“他也爱上我了,我们通过心灵感应的特异功能在谈恋爱。”她在半夜突然醒来,说那个男子在叫她,同宿舍的女孩子没有意识到她病了,试图说服她,说她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而她确坚信有特异功能,因为她觉得这个心灵感应是清清楚楚地存在着的。
实际上,这个女孩在爱上陌生男子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了那个男子的“副本”。她用想像构造了他而且赋予他感情。她想像中的他是默默爱着自己的,所以他在她脑子里的副本是爱着她的。她所谓的心灵感空,实际上就是她和她脑子里的他的副本的相互感应。这个感应当然是存在的,因为这只是她自己头脑中的两个形象,“自己”和“他”的形象之间的感应,是同一个大脑中的两部分的相互感应。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也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做一些美好的白日梦,只不过我们知道这是想像而不是现实。我们想像中的他也并不是真正的他。而精神分裂症初发期的她失去了这样的辨别能力:
我们对自己心中的副本的感情越多,我们在这个副本上投注的能量就越多。我们越爱一个人,他(她)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就有越多的能量,我们恨一个人,也是一样。所以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恨别人就是恨自己。当我们所爱的亲人去世,或者我们的恋人离开我们时,我们会感到悲哀。这悲哀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副本”上投注的能量失去了。我们爱亲人,在他的副本上投注了感情,而我们和他们有联系.这个能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利用。但是亲人不在了,这能量也就随之消失了。这是我们的巨大损失。恋人离开我们,表明他夺走了我们寄放在他身上的能量。这更是我们的巨大损失:实际上,只要我们想办法保住这能量,就可以减少损失。比如,亲人虽然去世,我们可以保留纪念物,保留他的形象,想像他在天国活着,并一如既往地爱着自己,我们就不会感到有很大损失。恋人离开,但是我们认为他还爱着自己。他真的是不是这样不要紧,只要我们认为他还爱着自己,他的副本的能量就还可以为我所用。我就不会感到有很大的损失。
不过,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允许一个人暂时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受损失的感觉,但是最好逐渐地把他寄托在这个“副本”上的能量转移。如果一直不转移,来访者就会一直怀念旧的亲人或恋人,这虽然看起来很浪漫,但是事实上他的心理能量被禁锢了,没有了和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的交流,这样是不好的。他会和现实生活失去联系,长久地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我们可以把这个能量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者说“另一个副本”上,也可以把这个能量转到其他地方。
第三节 人际能量学的两个特殊状态——邪教和正教
假如一个人心中,另一个人的副本很强大,能量很多,而心中认为是“自己”的那个部分的能量被剥夺,给了另一个人的副本,他就会衰弱,而且依赖自己心中的副本。
这就是邪教的原理,另一个人就是邪教教主。邪教教主告诉信徒,他们心中的&ldquo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