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分析两个人的交往——子人格扑克
青年心理学工作者左辉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非常清楚地把这样的交往展示出来。
首先我们设计一种“子人格挡案袋”,这是一个纸袋,一面是如下所示的表格
另一面,如果可能的话,画一张这个子人格的“画像”。如果不能画,就只写上子人格名字。
一个人分析了自己的各个子人格后,为每一个子人格做一个纸袋,这样就有一套纸袋。然后,在每个纸袋中放许多张扑克牌大小的硬纸卡片,卡片上写上这个子人格的姓名和编号。
在分析一段社交的情景时,像打扑克牌一样。一个人做出了一个行动,或有一个内心的活动,就分析这个行动或内心活动是哪个子人格,然后,在相应的纸带中取出一张卡片放在桌上。这代表这个子人格“出场”了一次。另一个有什么反应,我们也分析是哪个子人格在活动,然后在另一个子人格的相应的纸袋中取出一张卡片放在桌上。这代表另一个人出场回应的子人格。如此类推,就可以分析出一次人际交往中,双方各自出场的子人格,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交流方式了。
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几个子人格出场,我们就把这几个子人格的卡片摆放在一排。占主导地位或主导行为的子人格卡片放在最上面,其他依次放在下面。
和扑克牌不同,我们并不规定说,双方轮流出一次牌。一方“出牌”另一方不出也是可以的。
以这样的方式分析一段交往,可以让双方妁心理活动清晰无比。
根据心理咨询和需要,对摆出的卡片,可以做多种分析。比如,无论别人出什么子人格的卡片,某一个人的回应几乎总是某一个特定的子人格。这表明他的社交方式很僵化,社交恐怖症往往僵化于一个胆小而恐惧的子人格,偏执者则往往僵化于一个怀疑和敌意的子人格。
如果我们发现来访者回应时“出牌不当”,也可以建议他“换一张牌”,也就是换一个子人格应对这个情境,往往会带来很好的结果。
人的子人格不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子人格有所变化,我们也应该相应的修改纸袋和卡片。
第三节 不分你我——界限的消融
在心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感应”。
所谓感应,指的是相似的情绪、思想、行为等会互相激发和加强。悲哀的情绪会勾起其他悲哀,勾起抑郁和厌倦,这是感应。悲哀的情绪还会勾起悲观的思想,悲观的观念,并且勾起悲观的行为,这也是感应。悲观的情绪会勾起身边其他人的悲哀,这是人际间的感应。一种情绪、一种想像、一种思想可以感应,一个情结,一个子人格也可以感应其他的子人格。在一个人心理内部,相似的子人格可以感应而形成“圈子”。
正像前面所说,在人格意象分解的过程中,一个人与其说是一个单独的灵魂,不如说是一个团体,一个由许多子人格构成的团体。两个人的交往就是两个团体的交往。假如两个团体中有类似的子人格,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感应。这和在一个人内部的各个子人格之间的感应没有本质的区别。
感应类似于共鸣这一种物理现象。两把琴上有调谐到同样音高的弦,在我们弹其中一把琴上的弦时,另一把琴的相应的弦也会发出声音,这就是共鸣。子人格之间的感应也是一样。相似程度越大,这种感应就越明显。在日常的语言中,我们干脆就用“共鸣”这个词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应现象。
相互感应使每一方都得到加强,在情绪上也会带来一种相互接近和相互喜欢的倾向。当我们和另一个人谈得非常投机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应使我们相互喜欢。即使是双方在消极的情绪上相互感应,也可以得到一种“同仇敌忾”般的好感。这和精神分析中的“客体投注”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客体投注中的客体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而感应时我们喜欢对方并不是因为他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只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相似。
在相似的程度到达了一个很大的程度时,会出现自发的认同,于是自我界限消融,也就是说,我在别人的“团体”中看到和自己“团体”中某一个子人格非常相似甚至相同的子人格,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这就是我的那个子人格。我不再固守人与人的界限,相反把别人的子人格和自己的子人格说成是一体的。
消融产生了一体感,这个子人格被大大加强。我和这个人之间也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因为在精神上,我们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假如我把自己的精神层面看做是自己最重要的部分,假如我发现有一个人在精神层面和我非常相似,那么,即使我死了,只要这个人还活着,和我自己活着并没有多少区别。对吧,谁能说有什么区别吗?只要有认同,在心理的层面,这两个人就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体的。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女孩子,因为父母双亡,决定自己做舞女供养弟弟去读书,让他做上等人。因为爱.或者说因为有认同,所以弟弟的快乐和幸福实际上被姐姐感受为自己的幸福,而这也的确就是她自己的幸福。《约翰·克里斯多夫》小说中也同样有这样的姐姐象。而且,在我们的农村中,为了兄弟姐妹而牺牲自己前途的人有很多,他们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机制,情何以堪?
当我们在不同的两个人由发现了一个相同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就不是“个体性”的了,它是一个独立于这两个人的存在,独立于个人的子人格。假如我们在许多人中发现一个相同的子人格,我们就更感觉到了一种独立性。原始人就会把它看做是一种人格化的、独立于人的个体的精神生命,神、鬼、精灵等等。为什么他不是个人的?没有别的原因,原因只是因为人们不认为他们是个人的。
假如在我们想像一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集合体的时候,潜意识发现,有一个现成的形象很适合表达自己的这一组心理内容,我们就会在想像中用这个形象来表达。比如,我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对死亡不可抗拒的认识,还有一种死亡是黑暗冰冷的感受……我发现“死神”这个形象很适合表达这样一组心理,于是我在做人格意象分解的时候,就会想像到一个死神。
“死神”是心理现实的存在。它不为某个人的意志所左右。所以它确是现实的。但是它当然不是物质性的存在。假如我们混淆了物质和精神世界,误认为它是物质性的存在,那就是迷信。但是,我们如果否认它的存在,认为这只是我“想出来的东西”,那也是错误。你会发现,它的特性不是你可以随意改变的,它的存在和“正义”的存在一样,是不可否认的。
如果我们都有一个死神的子人格出现,我们会感到这个子人格是独立的。埃德加·莫兰说过:“精神事物、思想、象征物、精灵、神等等的有生命的存在,它们不仅拥有主观的现实性,而且拥有一定的客观的自主性。由头脑产生出来,它们变成了一类新型的生物。而头脑作为具微弱控制力的系统,产生了它们但不能主宰它们,或者不如说只是构成滋养它们的环境系统,而它们寄生在这个环境系统中。”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安杰说得极好:“思想在由人脑构成的环境中繁殖。在所有生活于横亘在主、客体之间的模糊性缺口中的事物中,妖精、鬼魂、精灵、神是含有高度的类生物性、类人性的存在性的。而神明显地存在着。它们说话,它们行动。它们发布命令,它们提出要求。”
当某一个子人格在许多人心中同时出现的时候,它不再是属于某一个个人,相反是这些个人属于它。当毛泽东说“历史潮流不可抗拒”的时候,历史潮流就是这样一个独立于个人的存在,无数的革命者属于这个历史潮流,服从这个历史潮流。这时,革命者们的“自我”消融了,在革命中,大家不分你我。
第十三章 自知者明—子人格识别与心理治疗
人格意象分解不是一个有趣的游戏,而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法。我们用它来改进人的心理素质,消除人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中要用的方法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从人格意象分解出发做心理咨询和治疗时,我们需要使用意象对话的技术。意象对话技术也不能在这个短文中全面介绍。所以,下面我们只简单介绍部分和人格意象分解有关的意象对话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子人格识别来进行心理调节。
例如,来访者被强烈抑郁的情绪占据,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咨询师可以间:“是你的哪个子人格现在在抑郁?”
这个询问促使来访者去做识别,可能她会说:“现在抑郁的是我的‘伤心奶奶’(子人格的名字,下同)”:
本来,来访者认为抑郁的是自己整个人,而这个识别使来访者把“抑郁”定位,知道了抑郁的不是整个的自己,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伤心奶奶”。从而使抑郁由弥散变为不弥散的,
可以控制的。
心理咨询师还可以询问:“你的‘伤心奶奶’现在在抑郁,那么,其他子人格呢?比如,你的‘小猪宝贝’在干什么?”
来访者回答:“小猪宝贝看着伤心奶奶,不理解她为什么这样抑郁。小猪宝贝没有抑郁。”
这样,就可以让来访者更清楚,抑郁的不是整个自己。
明白了抑郁的不是整个自己,抑郁就不会影响到整个自己,它的危害也就小多了。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不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应该学会分辨子人格。对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是了解自己的来访者;对来访者来说,这是学习“自知”。即使我们别的什么都不做,就是学会识别子人格,增加自知,就足以使心理状态发生改变。
许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不自知。我们自以为自知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自以为我们会欺骗别人但是没有欺骗自己,但是事实是,我们欺骗自己远比欺骗别人要多。精神分析早就揭示了这一点,由于畏惧真相,我们把许多东西压抑到了潜意识中,以至于我们自己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做。
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时看着人们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苏格拉底也说人的最大任务是,“认识你自己。”
识别子人格,就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第一节 分辨子人格
我们可以分辨出此时此刻是哪一个子人格在场吗?当然可以,因为不同的子人格出场的时候,这个人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有时候,外在表现的不同会非常明显。
不同的子人格的言语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说话直率,有的委婉,有的粗鲁,有的温和。
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子人格本来就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本能的表现,他们的爱好、兴趣不同,行为方式当然也不一样。比如说,含有性能量的子人格如“妖女”、“花花公子”,常常喜欢表现出性感的样子,喜欢调情,喜欢诱惑异性的心理咨询师。而年龄小的子人格,就会行为幼稚,有的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保护。
甚至他们写的字的字迹都是不同的:不同子人格出场的时候,只要它对这个子人格认同程度很高,写字的字迹就是这个子人格的。
如果仔细观察,你甚至会发现,不同子人格在场时,你可以从相貌中分辨他们,虽然是同一个人,同一个身体,但是在子人格不同的时候,他们的外貌似乎都不一样了。如果心理咨询师熟悉这个人的各个子人格,他完全可以分辨出“现在是谁出场”。我和孙新兰博士做过一个实验,照下同一个人在不同子人格时的照片,我们很容易分辨出这些照片分别是哪个子人格的照片,如果熟悉某个来访者。我们甚至可以分辨出他平时照的照片属于那个子人格。
利用人格意象分解技术做心理咨询和治疗时,一个基本功是分辨子人格。你必须知道此时此刻你是在和谁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