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09·
度上存在差异。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力求克服自身低能的努力就是一种补偿性行为。
这种补偿性行为如果发展到极端,可以形成“过度代偿”,使尚保留完好的肢体器官的功能
得到超水平的发展。因此甚至缺陷可以转化为特长,低能可以转化为高超的技艺。这种现
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残疾人不应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而应当在正确认识人体
补偿功能的基础上奋起,为功能补偿进行不懈的顽强训练,在补偿中克服残疾造成的种种
困难。
。 (二)进行功能训练,保护补偿器官
家长和学校要积极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训练康复机会。比如对听力残疾人创造语言实
践机会,经常性的有效利用聋童的残余听力,在电子助听器的协助下,指导聋童对各种声
音进行感知和辨别。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听觉经验,而且更有利于听力残疾的人与人之间更
自如、方便的交往,增加生活阅历,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
对于避免聋童的“聋而不哑”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要保护残疾人的重要补偿器官。例如对于视力残疾人一些补偿器官,如听觉、
触摸觉器官,虽然比一般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但也更容易因使用过度而劳累和受到损害。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十分注意盲人这些补偿器官的保护问题,要定期带盲人到医院
的耳科进行检查,发现有听觉疲劳和听力降低情况,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三)进行一体化教学,鼓励残疾人回归社会
国外提倡对缺陷儿童进行“回归主流”、“回归社会”的教育,把残疾人置于正常的教
学条件下接受教育,这样可以克服专业培智学校封闭式的教育缺陷,让残疾人更好地接触
社会、面向现实生活。但由于各种不易控制因素的影响,具有身心缺陷儿童容易受到同龄
群体的歧视,造成残疾人的心理创伤。
20世纪70年代,我国聋校开展了“一体化教育”的尝试和探索,把尚具有一定残余
听力的聋童安排在普通学校插班就读,旨在借助普通学校的语言环境,来刺激聋童语言能
力的发展。这种将听力残疾人和正常儿童融合教学的“一体化教育”措施,显然是有利于
聋童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一体化教育”模式开展要注重校风、班风的建设和师资素养
的特殊培训问题,强化特殊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爱心的奉献。
(四)引导残疾人接受现实,鼓励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逐步引导残疾人,使其认识到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补偿的。
教育和激励残疾人朝着正常同龄儿童发展方向发展。积极肯定残疾人取得的点滴进步,强
化其自尊和自爱,帮助其分析和认识自己的优点,预防自卑心理的产生。要充满信心地鼓
励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提高社会认识,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
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是挫伤其自尊,形成自卑感的重要原因。政府、教育部门应大力
宣传和呼吁全社会端正认识,充分理解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工
作生活的社会环境。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第二单元 躯体疾患心理卫生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或生活模式。生活节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
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改变其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再加上对病痛的体验,
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一般来说,患者最常出现下列心理特征。
1.负性情绪反应:患病时心理应激引起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焦虑、愤怒、束手无策、
绝望、罪恶、羞愧、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焦虑是患者对疾病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情绪反
应。住院患者从其熟悉的工作、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加重。
患者的焦虑表现多种多样,如肌肉紧张、出汗、搓手顿足、紧握拳头、面色苍白、脉搏加
快、血压上升等,在这种情境中的患者往往对困难估计过高,过分关注躯体的微小不适,
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对挫折容易自我责备,情绪起伏特别强烈。高度的焦虑不仅可以增
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患病丧失了劳动力,或疾病导致了形象变化,患者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通常表
现为言寡行独、厌恶社交、抑郁苦闷,常被失望、孤立无援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事业
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患者希望逃脱他感到不能忍受的生活环境,在绝望中摆脱身
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可能企图自杀。 ·
2.依赖性增强: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
助的对象。有些患者就诊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和生
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被动性增加,事事都要依赖别人。此外,患者的行为会变得幼稚,
为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呻吟不止,见到亲友来访,会一反常态变得异常亲热;或病前性格
大胆泼辣,此时却变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因此应该预料到患者
在患病时的行为可倒退到不像健康时所具有的那种成熟的心理水平,应该允许患者充分地、
适宜地倒退及依赖他人。
3.自尊心过强:患者希望得到重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患者,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的
身份,而让人知道他的重要性;有些患者通过与医务人员亲切的感情交流使自己被破格对
待;那些不善交际的患者,则希望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照。患者总认为他应该得到别人的关
怀和照顾,家里人应该为他而损失一些个人的利益,并认为应该让他们了解自己疾病的特
点,了解防治这方面疾病的有关知识。患者的这些心理需要若得不到重视,则自尊心受到
挫折,自我价值感丧失,会变得心情沮丧。
4.主观感觉异常、疑心加重:患者认为周围的环境对健康不利,愿意住进医院,以受
到医院的重视和保护。但到了新的环境又对周围的声、光、温、湿度等容易出现感觉过敏,
如怕光、怕嘈杂等。有时过分注意躯体的变化,整日诉说这里不适,那里不好;这里痛,
那里疼;这里木,那里麻。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和胃肠道蠕动的声音,在安静时更为
严重。对身上衣服的不舒服感增强,对饮食不满意而常有挑剔。这些患者始终处于焦躁不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11·
安的状态,不利于健康的恢复。
患者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尤其是慢性患者和诊断不明的患者表现明显。对别人的好
言相劝有时将信将疑,既想要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甚至
曲解别人的意思。听到别人在低声私语,总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疑心医生的诊断有
误,治疗不恰当,患者常常根据医生或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有的患者一方
面怕别人议论自己装病\小病大养,另一方面又认为生病时间一长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晋
级、提拔。有疑虑心理的患者既不相信别人,又会向别人询问许多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必
须提高警惕才能不受伤害。
5.情绪不稳定: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患者情绪变得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病友、
医务人员发生冲突,这通常是人在与疾病和环境变化的抗争中,不能自拔而激起的情绪发
泄。慢性患者常有很多怨言,对人冷漠无情,脾气暴躁,有时好唠叨、爱生气,甚至易哭
泣,不能忍受疾病给他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顾虑疾病对他的家庭、工作、前途带来的影响。
因此常感到周围一切都不顺心,听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语言,会认为对方同情自己而落泪。
听到相反的意见会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而大发雷霆,变得固执。有的患者对外界一些刺激
反应较敏感,如看到重患者易产生恐惧感,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或者怕痛、怕开刀、
怕留下后遗症而终日惶惶不安。 ,
6.孤独感增强:患病后担心别人远离自己,怕受到冷落、鄙视,常常希望周围同志关
心自己。患者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尤其是住院病员,新人院时四
周都是陌生人,更易产生孤独感,盼望亲人陪伴。此外由于病房内的病种形形色色,病情
千变万化,容易加重患者的不安全感,总担心自己的病会加重,治不好。同时患者也亟盼
能早日痊愈,回到正常的环境中去参加社交活动。
7.恐惧情绪:有许多患者患病后伴随而至许多特殊的害怕。害怕新的环境,如医院、
诊所、医生、护士及周围的环境和病友等;害怕医疗设备;害怕疼痛,失去身体某一部分,
如截肢;害怕自己被用作“实验”的对象;害怕作为对过去过失的惩罚而受苦;害怕治疗
和诊断过程,如手术、各种插管;害怕个人感情受伤害或被忽视;害怕孤独或与亲人分离;
害怕丧失功能或失去自我控制;害怕给别人增加负担;害怕死亡。害怕是健康人患病后的
常见心理反应,而在严重的紧张刺激下,患者表现出一种失去理智的害怕并不少见。
, 8.适应性降低:人的心理活动并不全都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中间需要有一个过渡
阶段。有些一向健康的人,一旦患了急性重病后,在开始的一个短时期中总幻想自己并没
有患病,可能是医生搞错了。“我实在没病”,“我平素身体很好,怎么可能得癌症呢?我不
信”。这是惯性思维造成的,患者不肯住院,不配合治疗,总认为自己休息一下就会很快好
起来的。而当疾病好转后,又认为自己没有完全恢复,要求继续住院观察和治疗,并要求
给予特殊照顾,不愿出院,怕回家后会使病情恶化。这是习惯了患者身份的惰性表现。
. 一个人进入患者角色后,其社会行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