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首页
心理咨询
强迫症
抑郁症
社交恐惧症
焦虑症
神经症
图
心理治疗
心理学
心理学家
人格障碍
家庭治疗
爱情婚姻
精神分析
心语专栏
心理医生
咨询流程
咨询范围
咨费表
彻底治疗
治疗反馈
心理学首页
|
心理测量
|
心理心闻
|
生活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快乐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
心理学书籍
|
哲学宗教
|
专题
|
留言本
|
搜索
当前位置:
心理学首页
>>
哲学宗教
>>
道家与道教精神疗法之现代价值 (2)
2008-10-17 22:21:31 转载请注明
华人心理咨询网
http://www.hrxl.cn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 网络网上在线心理咨询QQ:362890071
疲力竭,精神崩溃,这就叫"不与物散,粹之至也"。
可见,"至极乐"的宗旨最重要的是要人从对外物和外界之事的关注中重返人的心灵世界;次则要求人们弃绝各种类的价值判断,接受任何性质的实存状态,最後,则是与无爲自然纯粹之"道"合一。由至足至乐之"心",去消除现实中之不足不乐;以至安至静之"心",去平抑世间的喧嚣和文彩;以"至极乐"的精神,去安然快适地处世待人接物。由此,自然可以消解人的任何心理上的躁动和精神上的病态。
道家与道教学者提供的这种最基本的精神治疗方式的确值得今人的重视和加以实际运用。
三、"至极乐"法的运用
"至极乐"法是道家与道教精神疗法的内核,在具体的治疗精神疾病时,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地考察、全面地掌握和审谨地运用。
比如在治疗焦虑症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焦虑症的出现主要是自我期待与自我所能得到的东西之间有相当差距,故而引发人们心理上的躁动不安。中国古代的道家
学者提供了一种效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对患了焦虑症者足资借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们只有按自然的方式生活,不産生过高的欲望,才能消解焦虑症。道教提供的治疗方法是"存思法"。《云笈七签》云:"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阑无感"。"漫澜"即思绪万千,
欲望万千,心神不宁,焦虑无主。此时人们应修"存思之法":静坐沈思,想像空
中"太和元气"化爲紫云盖,五色斑斓,渐入头顶,透皮入肉,彻骨至脑。再入腹
中,全身四肢五脏皆受润泽,犹如水渗入地。此时,存思者精神专一,不得迷散。
倾刻会觉得腹中有声汩汩,元气已入"气海"矣,下彻足心涌泉,觉察到身体有振
动,两脚卷曲,坐在床上有震动声。炼功至此,道教谓之"一通",每日行一至五
通,能让人面色润泽,耳目清明,气力强健,诸病不生,最後达至身心愉悦。可见,存思之法实爲修心以"至极乐"之法的具象化。用这种方法及其派生的方法还可以去治疗抑郁神经症,戏剧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及财富妄想症。
与焦虑症相伴生的是现代人的忧虑症。人们对社会变化无法把握,对自己的生活毫无信心,对任何事的发生都有突兀感,觉得自我处处不安全,於是忧人忧事、
忧今日忧明日、忧社会忧国家,乃至於忧天忧地。发展成一种病态,就会出现说话唐突,语无伦次,皮肤发红,表情特殊,脸面痉挛,笨手笨脚,结结巴巴,思绪不清,等等。道家与道教在治疗忧虑的精神病方面有其独特性,它不仅仅是去治已病者,更重在"治未病之病",通过治"本"来达到治"末"的目的。比如在《列子.天瑞篇》中提出了一种解除忧愁的"自宽之法":
孔子游於太山,见荣啓期行乎成 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无生万物,唯人爲贵,而吾得爲人, 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男爲贵,吾既得爲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得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宽者也。
在世俗人看来,荣啓期可忧虑之事之处太多了,他贫穷困苦,年近九十仍踽踽独行于山野。但荣啓期却能"鼓琴而歌",快乐无忧,此是何故呢?关键在他总是以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天地産生万物,以人最爲宝贵,而己生
爲"人",故可乐;男女相比较,男尊女卑,而自己又生爲男,故可乐;有许多人
还在襁褓中就夭折了,而己已年九十余,故可乐。以"人"与"万物"相比,以"男"与"女"相比,以长寿与"夭折"者相比,荣啓期因此而免於忧愁;获得了世俗之乐。但更重要的是他还进了一步,认识到人生的任何状况,无论是富还是贫、是贵还是贱、是好还是坏、是顺还是滞,等等,都是"常",即自然规律使之如此的;同时还意识到人最可忧虑之"死"是一种"终",即自然大道演化的必然结果。
由此,荣啓期超脱了世俗之忧,又摆脱了人间之愁,获得到大快乐。在治疗忧虑症的过程中,"至极乐"之法还可以派生出"无身之法"、"去名之法"、"逍遥之法"、"王者无忧法"、"安心之法"、"守真之法"、"守朴之法"等等,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情况分别使用之。
在现代人的精神疾病中,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是最爲突出的一种了。因爲,人的
生命行程和贫富贵贱的性质可以有不同,人们肤色容貌和国家民族可以有区别,但其终点--"死"则完全一样。人"死"前的难舍难分,"死"时的痛苦凄惨,"死"後的肉销骨朽,以及人们对"死"後世界观念上难以描摹造成的恐惧,还有那伴随人终身的"必死"意识等等,都使芸芸衆生无时无刻不陷於茫然、不安、烦燥、忧心忡忡,乃至心焦如焚的状态之中。因此,许多人患上了死亡恐惧症。道家与道\\
教在这方面有许多治疗的方法,如《列子.天瑞篇》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穗於故畦。 歌 进。孔子适卫,望之於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垄端, 面之而叹曰:先生会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 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竟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 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爲乐,人皆有之而反以爲忧。 少不勤行,长不竟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爲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在世俗人看来,林类年近死期,又老而无子,岂非忧愁甚多?恐惧甚多?但林类自有一套生死观念,他认爲:万物生死相互回圈,此物之死,乃它物之生;此人
之死,乃他人之生。这是万物的自然归宿,人又何必去忧虑於死呢?再一进推论,
我今生之"死",安知来世之生不更幸福?所以,更不必去恐惧於死。可见,道家
与道教在治疗死亡恐惧症的过程中,重在让人跳出个体生死的小圈子,从自然大化之道来对待生与死,如此便能超越世俗的喜悲、快乐与忧愁,由"心"的解脱达到身的解脱,亦即"至极乐"。
在治疗死亡恐惧症时,"至极乐"之法还可以派生出"死而不亡"之法,"归其真宅"之法和"不死之道",可以运用於不同情况的患者。现代人还患了一种"心身综合症",主要表现爲:被爆炸般迅猛增加的资讯所包围,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困扰,被繁荣的物质文明所围困,种种状况都使人陷入疲於奔命的劳作,造成人们心神不宁、六神无主、茫然无所措手足,以至焦躁不安,忧郁烦闷,恐怖压抑,歇斯底里,等等,成爲了严重的精神病态。它又影响到人们生理上出现食欲不振,肌肉紧张,痉挛等等反应。中国古代的道教学者陶弘景提出"行十二少,除十二多"的方法,对现代人珍治"心身综合症"有极高的价值: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忽,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建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不除,丧命之本也。(《道藏精华录.养性延命录》)
"少"者,减损也。"十二少"的提法是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控制住情感,降低欲求,
什麽都不能过度。"多思"、"多念"、"多欲"、"多愁"、"多乐"、"多喜"、"多好"、"多恶"等对人的神智、精神心理造成重大的伤害;而"多事"、"多语"、"多笑"、"多怒"等则会对人的五脏生理器官造成很大的危害,二者都过度,必形成"心身综合症"。
在治疗"心身综合症"方面,道教"至极乐"法还向人们提供保持"无爲之静"的生存方式,要求人们达至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以保持"身"与"心"的全面健康。现代生活的全面紧张化,以及竟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强,生存环境的相对狭小,造成许多人的心性扭曲,如偏激、抑郁、困惑和冷僻等等。这是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态,摧残著人的身心健康。中国古代的道家与道教"至极乐"法在这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心理的治疗方式。比如对偏激,道家学者认爲,一个人"执而不化",固执己见,容易走向偏激。从阴阳的观点来看,偏激被认爲是"毗于阳",即阳气太盛,火气太旺,使人阴阳不协调,必"伤人之形"。而且,偏激是走极端,锋芒毕露,又会伤生害命。所以,人们应该明白偏激的危害性,要"挫其锐",维持和谐的关系,包括精神的和谐、身体各机体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如此方能:
"神气周流,疾於雷电,急还神明,以自照内,故病自愈而人自治。"(《太平经.
盛身却灸法》)以内在的神气充裕自定自安,不被外物所引所推,故而能百病不生,神定气闲,悠然自得,远离偏激。
用内在的"和谐"、"和乐",来使人处事时不偏激,正是道家与道教"至极乐"法的特色,它还可推广去治疗抑郁症、困惑症和冷僻等精神疾病。人生幸福,是每个人爲之努力追求的,但世道艰险,人情冷漠,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努力的不够,芸芸衆生在求取幸福的过程中往往归於失败,这就转化成了所谓人生的逆境,诚所谓\"求的得不到,避的全来了"。人们渴望顺境,可偏偏时运不佳,常遇滞碍;人求福、禄、寿,得到的却是痛苦、贫穷和夭折。灾祸的压顶、困难的重重,常常引发人心灵的痛苦,以致酿成精神的病态,如急躁发怒,精神紧张、失眠、植物性神经紊乱,乃至引发心悸、多汗、消化不良等生理性疾病。道教的理论家认爲这是因爲人有五欲之故:
道者,清净都无所有,乃变爲神明,便有光明,便生心意,出诸智慧。智慧者,谓五欲六情。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淫乱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凡此五欲爲惑乱覆盖。
"五欲"之外,还有"六情":
六情者,谓形、识、知、痛、痒、欲得细滑。耳闻声,心乐之;目见色,心欲之;鼻闻香,心逐臭;口得味,心便喜;身得细滑衣被,心便利之。得所爱,心便悦之。(《云笈七签》卷之十《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道教认爲,"五欲六情"会"丧人神",使人神气外泄,迷乱不振,由"心"之疾致人"身"之病。所以,要"入虚无"以疗精神之疾。即把人的眼耳鼻舌身的感觉活动降爲至低以绝去诸欲念,再渐渐思念入内,由内观之途去体会虚无之道,达到澄然洞彻,无有挂念、外念、欲念的境界。此时,人以修"道"爲最高的幸福,从不爲世俗之获得爲幸福,当然就消解了造成精神疾病的根源了。在这方面,道家与道教"至极乐"的基本方法还派生出诸如养心无欲之法、顺物自然之法、"守一"处静之法、"存神"调气之法等等,这些都体现出道家与道教幸福获取方式的独特性。与此相对应,道家与道教也提供了许多化解人生逆境造成人的精神病态的方法。
当人们事业受挫、忽遭天灾人祸、身发恶疾、仕途受阻、财路不通、求子不得时,
也要通过内抑欲求,外则透观天地万物人我都爲"道"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心理辅导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至22:30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rxl.cn/xinlixue/xinli_4103.html
[
1
]
[2]
[
3
]
责任编辑:
华人心理咨询网
各类心理障碍电话心理辅导及心理疾病的网络心理咨询
网上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在线联系方式 QQ:362890071
或www.hrxl.cn@qq.com MSN:www.hrxl.cn@qq.com
skype帐户:www.hrxl.cn
新浪UC:217271074
阿里旺旺:心语心理咨询师
工作时间:中国大陆北京时间9:00~22:30
心理咨询电话:
最新心理学
道家与道教精神疗法之现...
哲学的慰藉
般若之旅
克里希那穆提作品集
心灵自由之路
奥秘心理学
热点心理学
推荐心理学
相关心理学
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条文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标准
咨询心理学第五节性心理...
咨询心理学第四节学校心...
咨询心理学第二节心理咨...
森田式心理咨询-处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