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它障碍
厌食症
厌食症就是由于怕胖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
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约95%为女性,常在青少年时期就有类似的性格倾向。厌食症
患者多有治疗上的困难,所以约有10%-20%的人早亡。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
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
厌食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常与社会因素有关,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
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
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多见于那
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
2、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
3、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
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这样的孩子易偏激、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特点。
4、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有关,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下降、皮质类固醇激素升高
等。
厌食症患者最主要征状是对食物提不起兴趣,没有胃口开怀吃东西。患者的想法和实际情况
相差很远,即使已经很瘦了,还老是觉得自己很胖。根据美国精神协会的标准诊断,厌食症
患者的体重往往低于标准BMI15%。
1、患者过多注意饮食和担心发胖的心理,而主动拒食或过分节食,造成消瘦、营养不良,
出现皮肤干燥、水肿,甚至骨瘦如柴,即使这样,还认为这就是“骨感美”,只有这样的担心
和控制才会有如此的效果。
2、患者多有饥饿的感觉,但却强迫自己不进食。他们善于研究食物的营养、热量;隐藏或
故意浪费食物。大约50%的厌食症者伴贪食症,暴食后又自已诱吐、服减肥药、泻药等,
或者大运动量活动,唯恐自己体重增加,从而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钠等)和酸
硷平衡失调(代谢性硷中毒)。
3、女性月经减少或停止,男女都有性欲缺乏;
4、心脏功能下降,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心率失常,导致猝死;心血流量降低,脑血管供
血不足,易造成晕厥。
5、体重明显下降,出现水肿;体内激素水平异常,造成毛发细疏或体毛过多等。
6、患者常伴有性格改变,如抑郁、焦虑、喜怒无常、强迫或反复做某件事;常说谎、隐瞒
其进食习惯等。
患者由于长期过度节食,造成营养不良,因而影响生理变化,包括月经失调,甚或是停
经等。一般常见的征状包括:皮肤变得粗糙干裂、柔毛出现、体温下降、心跳缓慢、身体衰
弱、脱水、脸色苍白、精神无法集中,甚至感到焦虑或者忧郁,心脏功能变差,甚至还会晕
倒。同时,由于患者体内缺乏脂肪,容易发冷、畏寒。病情严重的话,会导致心脏衰竭,甚
至死亡。
厌食症的诊治必须视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情严重的话,甚至必须入院接受心理医生、专
科医生及营养师的观察及诊治,再配合行为治疗,使到病人的体重渐渐回升。若是病情还不
----------------------- 页面 105-----------------------
太严重,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也有可能康复。患者是否能康复,也必须视病人的意志力而
定。值得注意的是,厌食症患者如果仍处于发育期,而器官又已受到损坏,可能在病情好转
之后,功能还无法恢复正常,会影响到生理发育和成长。故要尽早治疗,不要等到病情很严
重才上门找医生。然而,许多患者在患病初期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患上厌食症,而家人由于生
活忙碌,或是不常在一起用餐,而忽略了病人的病情,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病情已不轻。
对厌食症的治疗建议如下:
1.排除器质性疾病,可做胃镜、上消化道造影、B超等检查。
2.如非其他器质性疾病,根据来信描述可明确为神经性厌食症,发病与患者节食有关,
引起了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胃排空延迟及运动障碍表现,如闭经、食欲不振。
3.患者应首先解决思想问题,正视疾病,对饮食、体重、疾病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必要时可咨询心理门诊。
4.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先从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开始,以心理能接受、感到舒
适为度。如实在不能进食,可到医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到时可按医嘱安排,逐渐过渡到正
常饮食。
5.中医理论中此病属胃痞、嘈杂、纳呆等病症的范畴。应根据临床表现,个体化地辨
证诊治。如肝胃失和、情感失调者用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法;脾胃虚弱者用益气养脾、升清
降浊法。
虽然此病若造成患者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严重后果,但只要患者端正认识,解除思
想顾虑,配合治疗,充满信心,预后还是良好的。
聚焦: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它是一种
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结核病、消化不良及
长期便秘等都可能是厌食症的原因(仅占9%)。但是,大多数小儿厌食症不是由于疾病引
起(占86%),而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
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小儿厌食症的原因主要有:
1、饮食无规律,无固定进食时间,进食时间延长或缩短,正常的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
2、片面追求高营养,肉蛋奶无节制地填喂,损伤胃肠,引起消化不良。零食不断,嘴不停,
胃不闲,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
3、饮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热量,使血糖总是处于较高水平而不觉饥饿。
4、进食环境差,边吃边玩,或进食时家长逗弄、训斥,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
势的兴奋灶。
5、家长过分关注孩子进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以拒食作为提条件的筹码。
6、运动不足,代谢减少,胃肠道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
7、服药太多或滥用保健补品,增加胃肠消化吸收的负担等
小儿厌食应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排除那些可
以导致厌食的慢性疾病,排除缺铁、缺锌,然后针对原因对症下药。
不要盲目吃药,莫滥用保健补品;可以适当服用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中、
西药,但注意:一是要看小儿科或消化专科医生,不要听信游医巫医的甜言蜜语;二是
不要过分依赖药物,孩子的胃肠消化功能潜力很大,如果严格按照以上几条去做的话,
大部分孩子的厌食症是可以不药而愈的。
----------------------- 页面 106-----------------------
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
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期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
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表现为:
1、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注意障碍为本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患儿主动注意
减退,被动注意增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
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做玩玩,粗心草
率。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做作业拖拉,不断地以喝水、吃东西、小便
等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有些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
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注意障碍是本症必须具备的症状。
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为另一常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
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
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话多,喧闹,插嘴,惹事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
喜观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多动有两种类型:一是持续性多动。患儿的多动性行为
见于学校、家中等任何场合,常较严重。二是境遇性多动。多动行为仅在某种场合(多数在
学校),而在另外场合(家中)不出现,各种功能受损较轻。
3、冲动性: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
奋,易受挫折。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
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
轻重程度。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智力水平较高、
多动症状较轻的,可在初中阶段才出现学习困难。
5、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半数左右患儿可见有神经系统软体征,表现为快速轮替动作
笨拙,共济活动不协调,不能直线行走,闭目难立,指鼻试验阳性,精细运动不灵活,部分
患儿可有视觉-运动障碍、空间位置觉障碍等。
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
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
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
会较多。
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
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
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
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度的饮食(不一定达到铅中
毒)也会导致多动。
----------------------- 页面 107-----------------------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具体有:
1、心理治疗: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孩子的异常表现是一种病态,应掌握对患儿正确的处理方法,
切不可动辄打骂.父母要在对孩子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患儿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调皮捣乱的行为,或异常的发音,举动,引起家长,老师,同学的责备,歧视,
拒绝和嘲笑等,以致自尊心受损,精神上常处于紧张,焦虑,抑郁,自卑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孩
子变得感情脆弱,心理异常,有反抗和逆反情绪,有的还有破罐子破摔的表现.对此,家长要改变
自己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除了积极给孩子用药治疗外,要发挥亲情的优势,多与孩子交流,谈心,
了解孩子的困难所在并帮其解决;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以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反应,使其端正
自我形象,恢复自信与勇气.
2、行为矫正治疗:这种治疗是对适宜的行为给予奖励,以达到强化;对不适宜的行为加以惩罚,
以促使其消退.比如说孩子做作业时东张西望,拖拖拉拉,对孩子讲清楚,今天专心致志地把作
业写完,就奖一只红星;如果持续一周专心做作业,则奖给一个玩具或文具.总之,凡达到规定的
要求就奖励,达到的要求越高,给的奖励就越大.比如答应孩子10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