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人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事物不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并不
随之消失,而能在人的记忆中保持一个相当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重现出来。例如我
们从前看过一幅画,现在这幅画不在面前,还能把它的内容大致想起来。
记忆主要以回忆(再现)和认知(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目前,
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回忆;客观事物在目前,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的,
叫做认知。例如我们以前听过一个曲调,若能不看乐谱把它哼出来,便是回忆;若别人演奏
----------------------- 页面 9-----------------------
时能听出是以前听过的,便是认知。
回忆和认知所以可能,是由于过去的反映被保留着;过去反映得以保留,是由于经过了
识记。识记通常是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例如识记外文单词,常
是经过多次诵读,形成它的音、义、拼法间的巩固联系,从而记住它。也可能经过一次感知
就能记住,例如有人对于一些曲调听过一次就能记住。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记忆,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接触事物时体验的情绪,
经过练习做过的动作,都可能记忆。就内容来说,记忆可分为感知形象的记忆、语词概念的
记忆、情绪的记忆和运动的记忆。例如游过北海公园之后,可以想起白塔的形象,就是形象
的记忆;对于抽象概念,奴“逻辑”、“理性”等的意义的记忆是概念的记忆;第一次听到“五
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时,如何感到兴奋鼓舞,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这是情绪的记忆;
多年前学会打字、游泳,现在还都会做,这是运动的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
基石。
在记忆形成的步骤中,可分为下列三种信息处理方式:
1、译码:获得信息并加以处理和组合。
2、储存:将组合整理过的信息做永久纪录
3、检索:将被储存的信息取出,回应一些暗示和事件。
人类记忆的过程,目前认为和电脑处理信息存取的过程类似。对电脑数据进出的理解可
以有助于简化和掌握人类记忆这个复杂的过程。
根据信息加工的特点,记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除
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还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等。首先由感觉器官获得短暂保留的信息,
这个过程往往持续0.25到2秒;但这一记忆很容易被取代或者自行消退,只有经过特别处
理的才能进入记忆的下一个阶段——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可以让信息在意识中暂时掌握,但
其容量往往只有几个音节、单词或数字;而且,如果不能在1分钟内转化为长时记忆,它会
在5到10分钟内忘掉。
记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外部环境对大脑产生刺激,首先在大脑内相关功能区内生成编
码外界信息的某种神经细胞点活动;这种特定模式的电活动的依次发生或重复发生,可以改
变神经元之间的信息通信能力,使发生在神经突触上的传递效能被增强或者减弱。这种电活
动,也可改变神经细胞的信息郑和和输出效能。控制这些电活动的机制,就是形成短时记忆
的机制。神经细胞电活动也可更进一步地,导致某些特定的功能分子的变化;这些在结构组
成上的特定变化被维持下来,就可形成长时记忆。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根据艾
宾浩斯保持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对学习过的东西应
及时复习。
感情
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 页面 10-----------------------
的体验中,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
就是脑的活动过程。情感则常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代表的是感情的
内容,如对祖国的热爱。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反映的过程与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的是情绪
这一概念。
情绪状态的发生每个人都能够体验,但是对其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却较难加以控
制。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个人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而且这种情绪状态是主观的。因为
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别人固然可以通过察言
观色去揣摩当事人的情绪,但并不能直接地了解和感受。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人的认
知有关,但是在情绪状态下所伴随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却是当事人无法控制的。情绪每
个人都会有,心理学上把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乐。再把它们细分还有很多,基本
包括我们身上所发生的所有。
有关情绪的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
觉。即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如人是因为哭了才愁,而不是因为愁了才哭。
2、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
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
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3、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
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4、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
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并非无动于衷,常常会产生
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热爱或厌恶,欣赏或遗憾等态度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
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
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
点,总会产生各种的情感。道德情感,即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
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朋友的友谊感等等;理智感,学生主要表现为
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美感,即学生对事物
的美丑所产生迷恋、欣赏、向往、害怕、逃避、厌恶等情绪。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
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
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
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如果我们能左右自己的
思想,就能够控制我们的情感.
如果你对周转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
着感受的调整,你可在任何时刻都振奋起来。
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有三种基本的
----------------------- 页面 11-----------------------
人际需要,即包容、支配与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
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相互性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
4、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是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
的状态。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以分成亲合、喜欢与爱。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
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
合即合群,亲合需要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亲合起源于依恋,受先天因素
的影响。
亲合能满足个体的交往需要,减轻心理压力,获得信息与避免窘境,因此是一种积极
的状态。一般压力越大,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出生顺
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同一家庭中,合群倾向按出生顺序递减。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2、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3、互补。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
强大的。
4、外貌。外貌美容易给人良好的的第一印象,且能产生光环效应。
5、才能。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6、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安德森认为,真诚是最受人欢迎
的人格品质,而说谎则令人厌恶。
爱情是最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
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的爱情强度,可以通过“是否
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与爱情最容易混淆的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
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爱情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依恋。当一方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
2、利他。最自我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
3、亲密。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取样与评估。如果收益超过自己期待值,则对方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2、互惠。在交换中,双方互惠中,两个人亲密感随之加强。
3、承诺。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
4、制度化。契约使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彼此忠诚。
20世纪70年代有的西方社会心理学者把爱情分为6种类型:①冲动爱情,又称浪漫爱
情。受到对方直接而强烈的身体吸引,总是想到对方,总想尽可能多地与对方在一起,对对方
的判断往往是不客观的。产生的条件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个体提供真实的或虚构的爱恋
对方的模式;有一个爱恋的对象;有自己情感的激发,而且理解这种情感是由爱恋对象所引
起。对于这种爱情是否能长期保持,研究者的看法不甚一致。②自我中心爱情。爱情的个体
并不希望被爱恋对象束缚,也不希望爱恋对象被自己束缚,把爱情看成是一系列挑战和解决
----------------------- 页面 12-----------------------
难题,避免因承诺而造成负担。③依赖爱情。具有这种爱情的人常表现得焦虑不安、寝食不
佳、妒忌心强烈,结局多为悲剧性。④实用性爱情。爱恋者寻找在个性、宗教信仰、兴趣、
背景等条件方面相配的爱恋对象,希望一旦找到合适的爱恋对象,双方的感情能进一步发展。
在由父母安排的婚姻中,这种爱情形式较为多见。⑤结伴爱情。不像冲动爱情或依赖爱情那
样激动人心,双方开始时是朋友,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工作,逐渐发展产生爱情。
具有这种爱情关系的双方,即使后来分手了,可能仍然保持朋友关系。⑥利他爱情。一种典型
的基督教爱情观念,带有忍耐性和仁爱色彩,不要求得到回报。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难
以做到。
爱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些文化人类学者的研究表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
爱情有不同的理解。爱恋双方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们之间具有哪种爱情,而是取决于他
们对爱情的理解是否一致。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个体在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心理
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问。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那时研究者只对儿童
心理的发生发展感兴趣。直到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和1935
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出版《发展心理学》,才标志着该学科的诞生。在这两本著作中,
作者都明确提出要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全貌进行研究。从1957年起,美国《心理学年鉴》开
始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这里不对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讲解,着重介绍一下各时期的心理卫生问题。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作为人生的最初阶段,如果抚养不当,就会带来各种心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