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要提高整体的疗效,也希望能够特异性地针对某一组症状群。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是
普遍的要求,长效或更为方便服用的剂型也是在药物开发中应该考虑的内容。药物遗传学的
研究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干预手段的有效性(也包括针
对患者家庭的健康教育)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估。
新技术的应用和对前驱症状的更好识别,有可能帮助我们发现高危人群中(例如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亲属)“潜在”的患者,是否采用心理、药物干预不仅需要医学上的证据,也需要伦
理学上的的讨论。
一些特殊群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儿童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期精神分裂症,需要更多的研究,
以更好地理解其病理机制和掌握处置措施。
----------------------- 页面 12-----------------------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精神卫生服务,对其资源配置、系统管理都需要做进一步的了解,以寻找
更好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式。
二、抑郁症的研究方向
1、概述
抑郁障碍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很多疑问、不令人满意。
本文仅对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诊断、新型抗抑郁
药物、自杀预防、社会防治、多学科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地描述,并提出今后研
究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流行病学的研究
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抑郁障碍概念、临床分
类及评估、诊断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所以对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报
道的流行学数字相差甚远。
应该采用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同一时期不同人群、
或同一人群不同时期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抑郁障碍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分布频率,发现抑
郁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抑郁障碍的病因,制定控制、预防抑郁障碍的具体措施,检查
其防治效果。
3、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抑郁障碍的病因与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电生理、神经
影像等方面异常有关。但是这些方面异常与抑郁障碍的因果关系怎样?哪一因素是抑郁障碍
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其发病机制如何?心理社会因素的抑郁障碍发病中起何种作用?等一系
列问题,至今尚未阐明,有待今后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先研究病因,然后再研究其发病机制。在研究病因时,为了判断某因与
某病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可借助下列标准、原则进行评价:①因果关系相关性的强度;②病
因与发病是否存在特异性联系;③因与果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先后关系;④病因与发病之间是
否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⑤病因学的证据是否来源于人体研究;⑥病因与发病的相关性是否
存在生物学意义;⑦因果关系的论证是否具有流行病学上的意义;⑧因果关系是否能重复试
验证明;⑨因果关系与以往研究证明了的因果相关性是否存在雷同性。
4、危险因素的研究
危险因素是指暴露后增加某种疾病危险性的有关因素。危险因素不一定是病因,
华人心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心理治疗电话:02784530206
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QQ362890071症状是心灵的语言——心语!